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上厕所之机潜逃
1月26日,开开实业发布公告称,已收到中国证监会2005年第001号立案通知书,至此,已经卷款潜逃的该公司原总经理张晨涉嫌经济犯罪案,正式延伸为开开实业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案,张晨也因涉案情节的恶劣和“离奇”而成为2005年伊始落马高管中的引人关注的典型代表。
今年42岁的张晨,于2002年6月起任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接着又兼任三毛派神董事长。其实,张晨事件早在去年年底就已初现端倪。2004年12月31日,三毛派神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免去了张晨的董事长职务,推选开开实业董事长江玉森担任公司董事长。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三毛派神第一大股东开开实业也免去了张晨的总经理职务。
两家上市公司异常简短的公告,或许算得上是公众首次获悉张晨潜逃的公开消息。对于这个决定,三毛派神的解释是:张晨被免去公司董事长职务时,公司第一大股东开开实业的理由是“张晨不擅长生产经营”。不过,当时已有传闻称,两家公司同时免去张晨职务的原因是他“出事了”,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
1月19日,开开实业公告称,张晨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公安机关侦查,随后公司又披露出四名董事无法联系,公司股权被冻结等不利消息。同一天,股价持续下跌多日的三毛派神也发布了内容相似的消息。消息人士称,自2002年张晨控制开开实业后,公司频繁进行股权买卖和对外投资,这些行为引起了上海市静安区国资管理部门的注意,在对张晨进行摸底后,于2004年12月下旬,有关部门对张晨采取了监视居住的行动。可是,2004年12月30日,张晨借助一次上厕所的机会,就此逃脱。当天,上海市经侦总队接到报案,有关部门也同时向证监会反映了关于张晨事件的初步情况。于是,12月31日,投资者见到了开开实业和三毛派神的两则公告。
虽然,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张晨通过上海和康、上海九豫和上海怡邦三家公司控制了开开实业,从而一步步掏空上市公司。不过,值得深思的是:作为开开实业总经理,张晨权力其实有限,他又如何能够频繁利用关联公司不断与开开实业进行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资产?上市公司的内控系统此时何以失效?究竟是张晨胆大包天,还是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些疑问,随着张晨出逃而暂时没有谜底。
5亿资产神秘蒸发
张晨从开开实业、三毛派神以及其他上市公司究竟卷走了多少资金?目前仍在调查之中。据新华社报道,张晨侵吞国资数亿元。有知情人士称,两年半时间里,张晨从开开实业卷走了约有5亿元资产;也有其他未经确认的消息称,开开实业因“张晨案”最终遭受的损失可能高达8亿元。开开实业1月29日的公告称,因公司原总经理张晨涉嫌经济犯罪,导致公司2004年利润出现亏损,目前司法机关正在对公司进行司法审计。不过,从目前渐渐清晰的一些情况来看,张晨侵吞国资的套路主要是通过对外投资相关壳公司、向有关公司提供巨额担保以及通过关联交易增加应收款等套路得逞的。
在开开实业1月18日的一则公告中,人们可以看到张晨所利用的几个典型的壳公司影子。该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开开(集团)有限公司以股权转让侵权为由起诉上海和康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上海九豫投资有限公司(原上海九豫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怡邦恒达投资有限公司(原上海怡邦针织品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因保全之需冻结上述三公司持有的开开实业社会法人股4500万股。冻结期限均为2005年1月11日至2006年1月10日。
时间倒推至3年前。2002年2月、4月和5月,开开实业第一大股东开开集团分别与上海和康、上海九豫、上海怡邦签订股份转让及托管协议,以每股4.5元的价格分别转让持有的开开实业1100万、1900万、1500万股国家股,并在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前将股份托管给三家公司。
当时,开开实业对开开集团与三家公司签订的一份补偿协议却没有披露。根据该协议,除股权转让款外,三家公司还应向开开集团支付补偿款1650万元、2850万元和2250万元。此事直至张晨事发、开开集团起诉这三家公司未按合同支付欠款时,开开实业才予以披露。
调查显示,上述三家公司均成立于2001年12月,均为自然人控股,当时的注册资本也均为50万元。2002年2月,也就是收购开开实业前夕,三家公司陆续增资,其中上海和康注册资本增至10050万元,上海九豫增至18050万元,上海怡邦增至15050万元。收购完成后,三家公司合计持有开开实业18.52%的股份,超过了第一大股东开开集团,三家公司联合收购、控制开开实业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自2002年张晨担任开开实业的总经理以来,公司所发生的与其相关壳公司的对外投资有四项,总额约2.4亿元。其中,一家专门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仅以接手烂尾楼为由就套取了开开实业、开开集团、三毛派神共计2亿元资金,这个烂尾楼就是当时被誉为“三毛派神利润新增长点”的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常德路附近的东海广场项目。
东海广场项目原来由上海安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但2003年一期工程结构封顶后,项目一直没有进展。据悉,截至目前,其土地权证还没有办下来。
2003年12月18日,开开实业、开开集团和名为Emirates Far East Investment Ltd.的境外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上海毕纳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事实上,毕纳高地产自成立以来,除了吸收了不属于Emirates公司的2亿元资金外,对东海广场项目没有任何投入。
此外,2002年9月,开开实业出资2250万元,与张晨控制的安联投资共同设立嘉兴港区大洋服饰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开开实业出资6975万元受让了安联投资持有的大唐旅游用品(常熟)有限公司75%股权,并对大唐旅游进行增资;2003年12月,开开实业拿出1亿元与张晨所实际控制的中国深圳彩电总公司和深圳市中经领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广东中深彩融资担保投资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张晨还通过巨额担保将风险转给开开实业。截至2003年年末,开开实业的累计对外担保总额高达46997.71万元,占公司2003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4.07%,超过了有关部门规定的担保额占净资产的限额。
在张晨担任总经理期间,开开实业两项应收款合计增加了48864.65万元,其中应收货款的大客户多为境外公司,对于这些增加的大额应收款能否顺利收回,目前还不得而知。
上市公司成监管审计真空?
“近期接二连三曝光的上市公司问题,再次显示了国内上市公司缺失严格有效的金融审计、高管轮换和定期述职机制。”汪康懋教授向记者表示,要谨防上市公司和红筹公司成为金融审计真空地带。
尽管上述公司无论从事件的性质、原因、结果还是技术层面上来说各不相同,但在汪康懋看来,这些案件暴露出一个突出的根本问题:目前对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失灵了。
翻阅落马高管和问题公司的“病历卡”,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违法犯罪事实远非一日之寒。在四川长虹前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报中,会计师仍对长虹的盈利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在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都没有完全揭示境外应收账款风险;同样,在每年例行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中,审计机构也没审出丰乐种业连续6年财务造假;而利嘉股份则在2002年就拿下了50亿元的上海多伦路改造项目,但过去两年却将本应投向多伦路项目的大笔资金,暗中调往北京、南昌、福州等地投资房地产,也没有在年终审计中被揭出。
1月8日,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局长孟建民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年会上表示,2004年国资委在对181家央企的财务审计报告突击检查后竟发现:有120家企业有相当部分的财务状况没有进入财务审计报告;30家企业的财务审计不全面或不深入;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还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存在技术问题。他指出,财务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做出这些报告的财务中介公司在审计工作中走过场,甚至帮着企业做假账。
对于如何加强上市审计、提高其质量,汪康懋博士建议:上市公司和红筹公司的高管应三年一轮换,这是我国以往干部管理的有效做法,可防止个人权力过度膨胀。金融审计工作应半年进行一次,利用“法会计”手段以挖掘问题、侦查欺诈为主要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账的层面。金融审计之后,公司高管要拿财务报告向上级董事会述职,让上级董事会查看公司账上还有多少现金,如果发现现金短缺、应收账超过警戒线、现金与账目不符,就要调查这些现金的去向。
他表示,由于目前上市公司的审计主要是由公司出钱请会计师来做,利益方面的挂钩往往使得会计师无法从揭发、挖掘问题的出发点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审计,因此就需要国家指派一个专门、独立预算的金融审计部门来对上市国企、红筹公司定期审计。此外,中国内地也应成立类似香港廉政公署的部门,作为审计部门的后续执法部门来执法,该查、该追、该判的执行下去,否则,金融犯罪的成本太低。
1月26日,开开实业发布公告称,已收到中国证监会2005年第001号立案通知书,至此,已经卷款潜逃的该公司原总经理张晨涉嫌经济犯罪案,正式延伸为开开实业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案,张晨也因涉案情节的恶劣和“离奇”而成为2005年伊始落马高管中的引人关注的典型代表。
今年42岁的张晨,于2002年6月起任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接着又兼任三毛派神董事长。其实,张晨事件早在去年年底就已初现端倪。2004年12月31日,三毛派神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免去了张晨的董事长职务,推选开开实业董事长江玉森担任公司董事长。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三毛派神第一大股东开开实业也免去了张晨的总经理职务。
两家上市公司异常简短的公告,或许算得上是公众首次获悉张晨潜逃的公开消息。对于这个决定,三毛派神的解释是:张晨被免去公司董事长职务时,公司第一大股东开开实业的理由是“张晨不擅长生产经营”。不过,当时已有传闻称,两家公司同时免去张晨职务的原因是他“出事了”,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
1月19日,开开实业公告称,张晨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公安机关侦查,随后公司又披露出四名董事无法联系,公司股权被冻结等不利消息。同一天,股价持续下跌多日的三毛派神也发布了内容相似的消息。消息人士称,自2002年张晨控制开开实业后,公司频繁进行股权买卖和对外投资,这些行为引起了上海市静安区国资管理部门的注意,在对张晨进行摸底后,于2004年12月下旬,有关部门对张晨采取了监视居住的行动。可是,2004年12月30日,张晨借助一次上厕所的机会,就此逃脱。当天,上海市经侦总队接到报案,有关部门也同时向证监会反映了关于张晨事件的初步情况。于是,12月31日,投资者见到了开开实业和三毛派神的两则公告。
虽然,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张晨通过上海和康、上海九豫和上海怡邦三家公司控制了开开实业,从而一步步掏空上市公司。不过,值得深思的是:作为开开实业总经理,张晨权力其实有限,他又如何能够频繁利用关联公司不断与开开实业进行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资产?上市公司的内控系统此时何以失效?究竟是张晨胆大包天,还是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些疑问,随着张晨出逃而暂时没有谜底。
5亿资产神秘蒸发
张晨从开开实业、三毛派神以及其他上市公司究竟卷走了多少资金?目前仍在调查之中。据新华社报道,张晨侵吞国资数亿元。有知情人士称,两年半时间里,张晨从开开实业卷走了约有5亿元资产;也有其他未经确认的消息称,开开实业因“张晨案”最终遭受的损失可能高达8亿元。开开实业1月29日的公告称,因公司原总经理张晨涉嫌经济犯罪,导致公司2004年利润出现亏损,目前司法机关正在对公司进行司法审计。不过,从目前渐渐清晰的一些情况来看,张晨侵吞国资的套路主要是通过对外投资相关壳公司、向有关公司提供巨额担保以及通过关联交易增加应收款等套路得逞的。
在开开实业1月18日的一则公告中,人们可以看到张晨所利用的几个典型的壳公司影子。该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开开(集团)有限公司以股权转让侵权为由起诉上海和康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上海九豫投资有限公司(原上海九豫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怡邦恒达投资有限公司(原上海怡邦针织品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因保全之需冻结上述三公司持有的开开实业社会法人股4500万股。冻结期限均为2005年1月11日至2006年1月10日。
时间倒推至3年前。2002年2月、4月和5月,开开实业第一大股东开开集团分别与上海和康、上海九豫、上海怡邦签订股份转让及托管协议,以每股4.5元的价格分别转让持有的开开实业1100万、1900万、1500万股国家股,并在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前将股份托管给三家公司。
当时,开开实业对开开集团与三家公司签订的一份补偿协议却没有披露。根据该协议,除股权转让款外,三家公司还应向开开集团支付补偿款1650万元、2850万元和2250万元。此事直至张晨事发、开开集团起诉这三家公司未按合同支付欠款时,开开实业才予以披露。
调查显示,上述三家公司均成立于2001年12月,均为自然人控股,当时的注册资本也均为50万元。2002年2月,也就是收购开开实业前夕,三家公司陆续增资,其中上海和康注册资本增至10050万元,上海九豫增至18050万元,上海怡邦增至15050万元。收购完成后,三家公司合计持有开开实业18.52%的股份,超过了第一大股东开开集团,三家公司联合收购、控制开开实业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自2002年张晨担任开开实业的总经理以来,公司所发生的与其相关壳公司的对外投资有四项,总额约2.4亿元。其中,一家专门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仅以接手烂尾楼为由就套取了开开实业、开开集团、三毛派神共计2亿元资金,这个烂尾楼就是当时被誉为“三毛派神利润新增长点”的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常德路附近的东海广场项目。
东海广场项目原来由上海安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但2003年一期工程结构封顶后,项目一直没有进展。据悉,截至目前,其土地权证还没有办下来。
2003年12月18日,开开实业、开开集团和名为Emirates Far East Investment Ltd.的境外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上海毕纳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事实上,毕纳高地产自成立以来,除了吸收了不属于Emirates公司的2亿元资金外,对东海广场项目没有任何投入。
此外,2002年9月,开开实业出资2250万元,与张晨控制的安联投资共同设立嘉兴港区大洋服饰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开开实业出资6975万元受让了安联投资持有的大唐旅游用品(常熟)有限公司75%股权,并对大唐旅游进行增资;2003年12月,开开实业拿出1亿元与张晨所实际控制的中国深圳彩电总公司和深圳市中经领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广东中深彩融资担保投资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张晨还通过巨额担保将风险转给开开实业。截至2003年年末,开开实业的累计对外担保总额高达46997.71万元,占公司2003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4.07%,超过了有关部门规定的担保额占净资产的限额。
在张晨担任总经理期间,开开实业两项应收款合计增加了48864.65万元,其中应收货款的大客户多为境外公司,对于这些增加的大额应收款能否顺利收回,目前还不得而知。
上市公司成监管审计真空?
“近期接二连三曝光的上市公司问题,再次显示了国内上市公司缺失严格有效的金融审计、高管轮换和定期述职机制。”汪康懋教授向记者表示,要谨防上市公司和红筹公司成为金融审计真空地带。
尽管上述公司无论从事件的性质、原因、结果还是技术层面上来说各不相同,但在汪康懋看来,这些案件暴露出一个突出的根本问题:目前对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失灵了。
翻阅落马高管和问题公司的“病历卡”,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违法犯罪事实远非一日之寒。在四川长虹前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报中,会计师仍对长虹的盈利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在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都没有完全揭示境外应收账款风险;同样,在每年例行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中,审计机构也没审出丰乐种业连续6年财务造假;而利嘉股份则在2002年就拿下了50亿元的上海多伦路改造项目,但过去两年却将本应投向多伦路项目的大笔资金,暗中调往北京、南昌、福州等地投资房地产,也没有在年终审计中被揭出。
1月8日,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局长孟建民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年会上表示,2004年国资委在对181家央企的财务审计报告突击检查后竟发现:有120家企业有相当部分的财务状况没有进入财务审计报告;30家企业的财务审计不全面或不深入;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还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存在技术问题。他指出,财务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做出这些报告的财务中介公司在审计工作中走过场,甚至帮着企业做假账。
对于如何加强上市审计、提高其质量,汪康懋博士建议:上市公司和红筹公司的高管应三年一轮换,这是我国以往干部管理的有效做法,可防止个人权力过度膨胀。金融审计工作应半年进行一次,利用“法会计”手段以挖掘问题、侦查欺诈为主要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账的层面。金融审计之后,公司高管要拿财务报告向上级董事会述职,让上级董事会查看公司账上还有多少现金,如果发现现金短缺、应收账超过警戒线、现金与账目不符,就要调查这些现金的去向。
他表示,由于目前上市公司的审计主要是由公司出钱请会计师来做,利益方面的挂钩往往使得会计师无法从揭发、挖掘问题的出发点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审计,因此就需要国家指派一个专门、独立预算的金融审计部门来对上市国企、红筹公司定期审计。此外,中国内地也应成立类似香港廉政公署的部门,作为审计部门的后续执法部门来执法,该查、该追、该判的执行下去,否则,金融犯罪的成本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