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能力低下,是学生作文(日记)内容空洞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作文教学中很抓观察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多接触新鲜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开拓写作源泉,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通常把“观察”同“看”等同起来。其实,观察包括“看”,但“看”不等于观察。观察的范畴除了“看”(即视觉感受)以外,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人们内心的感受等。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教会学生开动各种感官,观其言,闻其声,品其味,寻找自己的感觉,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人看到一朵花,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花真美啊!”这一声赞叹,就是在观察了这花的颜色、形态后发出的。如果要把这感觉告诉别人,就得具体描述这花的颜色、形状、味道、生长的地点,以及它在绿叶映衬下、阳光照射下给人的感觉。这期间除了表达自己的感觉之外,还要陈述自己由感觉引起的联想。结合观察实践,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观察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看”,还需要认真揣摩和品味,甚至联想。
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最经常出现的毛病是:过于笼统,不懂抓住重点,不能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为了克服这个毛病,几年来,我结合观察实践的指导,着重教给学生如下两种方法:
1.既重视观察总体,又不忽视局部。通常,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总是先以其总体为着眼点,接着对它的各个局部依次分类观察,再仔细察看能够代表总体、反映总体性质的局部(即特征),最后加以归结、汇总,形成对总体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总——分——总的观察思路,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了解和认识的辩证过程。
我在指导学生写《学校的花圃》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花圃全貌:花圃位于学校的什么方位?整体布局怎样?大小如何?有多少种花?各种花的颜色、形状如何?给人的第一感觉怎样?让学生对花圃的总貌有个总的认识。接着,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种花仔细观察,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花的特点,从花的形状、颜色、朝向、味道及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序的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获得对学校花圃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领会到花圃对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都写的较好,85%的同学成绩优良。
2.边观察边思考。通过思考,逐步学习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会只是罗列现象,而反映不出事物的本质意义。例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一篇题为《我最尊重的一个人》的文章,学生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所看到的他(她)的表象。讲评时,我除了挑选个别写的较好的习作进行评析外,着重结合学生习作讲清以下道理:一个人或一件事物,都有其表与里的层次;对一个人的观察,既要看到他(她)的外表,又要透过外表和他(她)的言行去探究其性格和思想。讲评后要求学生重写,重写的文章质量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较具体、充实。有的学生,还能在记叙、描写中融进仙魔的褒贬感情,或夹叙夹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现象的意义。
学生通常把“观察”同“看”等同起来。其实,观察包括“看”,但“看”不等于观察。观察的范畴除了“看”(即视觉感受)以外,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人们内心的感受等。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教会学生开动各种感官,观其言,闻其声,品其味,寻找自己的感觉,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人看到一朵花,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花真美啊!”这一声赞叹,就是在观察了这花的颜色、形态后发出的。如果要把这感觉告诉别人,就得具体描述这花的颜色、形状、味道、生长的地点,以及它在绿叶映衬下、阳光照射下给人的感觉。这期间除了表达自己的感觉之外,还要陈述自己由感觉引起的联想。结合观察实践,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观察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看”,还需要认真揣摩和品味,甚至联想。
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最经常出现的毛病是:过于笼统,不懂抓住重点,不能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为了克服这个毛病,几年来,我结合观察实践的指导,着重教给学生如下两种方法:
1.既重视观察总体,又不忽视局部。通常,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总是先以其总体为着眼点,接着对它的各个局部依次分类观察,再仔细察看能够代表总体、反映总体性质的局部(即特征),最后加以归结、汇总,形成对总体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总——分——总的观察思路,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了解和认识的辩证过程。
我在指导学生写《学校的花圃》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花圃全貌:花圃位于学校的什么方位?整体布局怎样?大小如何?有多少种花?各种花的颜色、形状如何?给人的第一感觉怎样?让学生对花圃的总貌有个总的认识。接着,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种花仔细观察,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花的特点,从花的形状、颜色、朝向、味道及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序的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获得对学校花圃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领会到花圃对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文章都写的较好,85%的同学成绩优良。
2.边观察边思考。通过思考,逐步学习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会只是罗列现象,而反映不出事物的本质意义。例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一篇题为《我最尊重的一个人》的文章,学生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所看到的他(她)的表象。讲评时,我除了挑选个别写的较好的习作进行评析外,着重结合学生习作讲清以下道理:一个人或一件事物,都有其表与里的层次;对一个人的观察,既要看到他(她)的外表,又要透过外表和他(她)的言行去探究其性格和思想。讲评后要求学生重写,重写的文章质量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较具体、充实。有的学生,还能在记叙、描写中融进仙魔的褒贬感情,或夹叙夹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现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