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富这样一份厚重与美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希望的种子,使汉语言永远保持她独有的魅力与活力。
一、语文之美,美在鲜活
浙江省编五年级教材有一篇叫《背篼》的课文,这篇散文短小而优美。“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山道、晚霞、孩子……多美的意境啊!在一明一暗、一静一动之间那位勤劳、纯朴的山里孩子一下子就跃入你的眼帘。结尾句子:“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全文的主旨。
对于这个教学文本,我们一般会想到这样一种方案:抓住文中的中心句,特别是抓住“勤劳”这个词语作“球心”,继而展开“球形教学”,使山里孩子“勤劳”的品质随着教学的推进而步步凸现。但几次课上下来,听下来之后与课文清新的语言、纯美的意境相比较,总觉得教学似乎缺少了一些自然与灵动。为此,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改进:
老师首先用投影出示了下面这段文本内容: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地吁了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然后,老师指名朗读这个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流畅熟练。发现时机已经成熟,老师顺势一点:读了这个句子,你最喜欢句中哪一个词?它给了你怎样的联想?
有人说是“笑”。透过这个字,分明看到了一个可爱、大方的男孩子的形象;
有人说是“吁”字。完成如此辛苦的劳作,这个小男孩只是“轻轻地吁了口气”,他的身子骨一定很健壮;
也有学生对此不是很赞成:我认为小男孩这个时候一定很累了,而“轻轻地吁了口气”是装着样子给妈妈看的,为了不让妈妈为自己担心、心疼。他是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的能力攒够下学期的学费,他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
“笑”也好,“吁”也罢,从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来看,抓住了这样的字眼展开教学一定比仅仅抓住“勤劳”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我们的阅读材料当中有太多像“勤劳”这样的“标签”和所谓的“文眼”了。“勤劳”是一个大众化了的概括,没有特点,没有个性,随着孩子阅读量的增加不可能长久地与这个山里孩子建立起一种稳固的联系。而“笑”和“吁”就不同了,它们是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在文本中的典型表现、典型特征,有了对它们的玩味和品读,教学的过程也会是一种更加美妙的享受。
二、语文之美,美在具体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文课:老师将课文中一些相对重要和关键的语段投在大屏幕上,然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一个接一个地一味朗读,直到全班同学都能够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不能够说他教错了,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为语言文字需要点滴的积累。但总是这样做,就显得不妥了。崔峦老师说得好:“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既然是精神生活,就应该拒绝简单划一的行动指令,就应该允许丰富多彩的自由表达,就应该鼓励学习主体的主动投入——读我所爱,思我所求。当然,这里应该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需要有文本材料让我读、让我思,这“文本”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有形的文字,也可以是头脑中无形的认知。第二,我读、我思,是否是我所愿与所爱的。
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画家和牧童》。课文描写戴嵩画《斗牛图》的时候有一个很经典的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说它经典,你看在句子中不但有“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典型的关联句型,句子读起来节奏、音韵都很美,而且“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用得真是精准传神。
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学:指名来说一说“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若干学生回答后,揭示了比较规范的词语解释,然后,老师出示了两幅图片,其中一幅的画面上是色彩浓重的墨块,另一幅则是勾画了的线条。他让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两幅画面,学生自然得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接着,老师就引导学生进行“—会儿……一会儿……”的造句训练。教学步骤可谓扎扎实实,滴水不漏。
另一位老师则这样组织教学: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围观的人里边可能会有一些什么人啊?
生:有富人。
生:还有教书先生。
……(学生发言后教师没有让学生坐下去,并再次逐个指名回答)
师:富人先生,您能看着这一副《斗牛图》告诉大家,戴嵩画什么的时候用的是“浓墨涂抹”,画什么的时候用的又是“轻笔细描”啊?
师:教书先生,您能不能告诉大家,戴嵩画牛的时候,什么地方用“浓墨涂抹”,什么地方用“轻笔细描”的吗?
……
每一次对话以后,教师又分别指名几位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每一次朗读,又引导一些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戴嵩画画的场景。
通过对两个教学片断的比照,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则教学比第一则更具“精神生活”的特质,显得那样亲切与具体,且一气呵成。在第二则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个句子,不仅能够自觉地读出其优美的停顿与韵律,而且还能在不经意当中产生生动的联想,得到愉悦的精神体验!
因此,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使课前设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得以顺利达成,而且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学习考语文”。所以,教学中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生活体验、新的认知之间走几个来回,使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三位一体,和谐达成。
三、语文之美,美在幽默
影片《天下无贼》曾引来好评如潮,尤其是影片当中葛优扮演的“贼头”黎叔,他的一些经典台词被人纷纷模仿、活用,一时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有组织,无纪律”“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铺天盖地地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生活非常需要幽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能够发掘一些幽默的元素,也一定会让课堂增色不少。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几个版本的小语教材当中都有选入,只是课题有所不同。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希望父亲能够体会到自己把这条大鲈鱼钓起来有多么不容易,而且现在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希望父亲收回把鲈鱼放回湖里的成命,最终能够把鱼留下来带回家。实际上,这样的想法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完全不必用成人的一套思维方式与道德准则加以简单地否定。于是一位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指名3位学生朗读这段话。教师指导:请读得再静一些!乞求的语气再急切一些!
师:“四周”真的没有人吗?(学生分别回答:没有,没有,没有……)我们可得看仔细喽!万一有人看见就不好了!来,我们一起再仔细看看: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左边——
生:(接读)到处(左边)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右边——
生:(接读)到处(右边)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前边——
……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生:(齐接)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
师:哎呀,四周果真没有一个人看见我此时此刻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你马上想到了什么?你呢?还有你?留还是不留?
生:(众口一词)留!
教师此时没有立刻点拨学生的认识偏差,而是让这种情绪、这种认识、这种决断暂时停留在学生的头脑当中。然后老师话锋一转:那么,此刻,爸爸又在想什么呢?于是教学转入到对爸爸心理的揣摩上去了。最后,拿爸爸的思考与“我”的渴望以及“鲈鱼”的价值与“我”的前途做一番对比,使学生自然得到了中国古语中“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另一种解读。教学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教师对“四周”的创造性教学,多么富有情趣,多么贴近孩子的心理,教学在释放孩子童心、童真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睿智与幽默。
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比作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田园,那么,语文老师就是学生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养护者和守望者。我们已经意识到:当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把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句教会,我们还要引领他们能够自己去认识更多、更难的字、词、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篇文章写出了什么意思,我们还要追问学生,作者何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我们还要有这样的情怀和这样的行动:当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节语文课的时候,他们明亮的双眸里流露出来的是依依不舍却又带着信心百倍的神情。
语文之美,在于她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清源。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富这样一份厚重与美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希望的种子,使汉语言永远保持她独有的魅力与活力。
一、语文之美,美在鲜活
浙江省编五年级教材有一篇叫《背篼》的课文,这篇散文短小而优美。“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山道、晚霞、孩子……多美的意境啊!在一明一暗、一静一动之间那位勤劳、纯朴的山里孩子一下子就跃入你的眼帘。结尾句子:“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全文的主旨。
对于这个教学文本,我们一般会想到这样一种方案:抓住文中的中心句,特别是抓住“勤劳”这个词语作“球心”,继而展开“球形教学”,使山里孩子“勤劳”的品质随着教学的推进而步步凸现。但几次课上下来,听下来之后与课文清新的语言、纯美的意境相比较,总觉得教学似乎缺少了一些自然与灵动。为此,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改进:
老师首先用投影出示了下面这段文本内容: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地吁了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然后,老师指名朗读这个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流畅熟练。发现时机已经成熟,老师顺势一点:读了这个句子,你最喜欢句中哪一个词?它给了你怎样的联想?
有人说是“笑”。透过这个字,分明看到了一个可爱、大方的男孩子的形象;
有人说是“吁”字。完成如此辛苦的劳作,这个小男孩只是“轻轻地吁了口气”,他的身子骨一定很健壮;
也有学生对此不是很赞成:我认为小男孩这个时候一定很累了,而“轻轻地吁了口气”是装着样子给妈妈看的,为了不让妈妈为自己担心、心疼。他是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的能力攒够下学期的学费,他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
“笑”也好,“吁”也罢,从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来看,抓住了这样的字眼展开教学一定比仅仅抓住“勤劳”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我们的阅读材料当中有太多像“勤劳”这样的“标签”和所谓的“文眼”了。“勤劳”是一个大众化了的概括,没有特点,没有个性,随着孩子阅读量的增加不可能长久地与这个山里孩子建立起一种稳固的联系。而“笑”和“吁”就不同了,它们是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在文本中的典型表现、典型特征,有了对它们的玩味和品读,教学的过程也会是一种更加美妙的享受。
二、语文之美,美在具体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文课:老师将课文中一些相对重要和关键的语段投在大屏幕上,然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一个接一个地一味朗读,直到全班同学都能够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不能够说他教错了,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为语言文字需要点滴的积累。但总是这样做,就显得不妥了。崔峦老师说得好:“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既然是精神生活,就应该拒绝简单划一的行动指令,就应该允许丰富多彩的自由表达,就应该鼓励学习主体的主动投入——读我所爱,思我所求。当然,这里应该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需要有文本材料让我读、让我思,这“文本”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有形的文字,也可以是头脑中无形的认知。第二,我读、我思,是否是我所愿与所爱的。
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画家和牧童》。课文描写戴嵩画《斗牛图》的时候有一个很经典的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说它经典,你看在句子中不但有“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典型的关联句型,句子读起来节奏、音韵都很美,而且“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用得真是精准传神。
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学:指名来说一说“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若干学生回答后,揭示了比较规范的词语解释,然后,老师出示了两幅图片,其中一幅的画面上是色彩浓重的墨块,另一幅则是勾画了的线条。他让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两幅画面,学生自然得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接着,老师就引导学生进行“—会儿……一会儿……”的造句训练。教学步骤可谓扎扎实实,滴水不漏。
另一位老师则这样组织教学: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围观的人里边可能会有一些什么人啊?
生:有富人。
生:还有教书先生。
……(学生发言后教师没有让学生坐下去,并再次逐个指名回答)
师:富人先生,您能看着这一副《斗牛图》告诉大家,戴嵩画什么的时候用的是“浓墨涂抹”,画什么的时候用的又是“轻笔细描”啊?
师:教书先生,您能不能告诉大家,戴嵩画牛的时候,什么地方用“浓墨涂抹”,什么地方用“轻笔细描”的吗?
……
每一次对话以后,教师又分别指名几位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每一次朗读,又引导一些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戴嵩画画的场景。
通过对两个教学片断的比照,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则教学比第一则更具“精神生活”的特质,显得那样亲切与具体,且一气呵成。在第二则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个句子,不仅能够自觉地读出其优美的停顿与韵律,而且还能在不经意当中产生生动的联想,得到愉悦的精神体验!
因此,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使课前设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得以顺利达成,而且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学习考语文”。所以,教学中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生活体验、新的认知之间走几个来回,使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三位一体,和谐达成。
三、语文之美,美在幽默
影片《天下无贼》曾引来好评如潮,尤其是影片当中葛优扮演的“贼头”黎叔,他的一些经典台词被人纷纷模仿、活用,一时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有组织,无纪律”“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铺天盖地地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生活非常需要幽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能够发掘一些幽默的元素,也一定会让课堂增色不少。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几个版本的小语教材当中都有选入,只是课题有所不同。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希望父亲能够体会到自己把这条大鲈鱼钓起来有多么不容易,而且现在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希望父亲收回把鲈鱼放回湖里的成命,最终能够把鱼留下来带回家。实际上,这样的想法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完全不必用成人的一套思维方式与道德准则加以简单地否定。于是一位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指名3位学生朗读这段话。教师指导:请读得再静一些!乞求的语气再急切一些!
师:“四周”真的没有人吗?(学生分别回答:没有,没有,没有……)我们可得看仔细喽!万一有人看见就不好了!来,我们一起再仔细看看: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左边——
生:(接读)到处(左边)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右边——
生:(接读)到处(右边)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前边——
……
师:(引读)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生:(齐接)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
师:哎呀,四周果真没有一个人看见我此时此刻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你马上想到了什么?你呢?还有你?留还是不留?
生:(众口一词)留!
教师此时没有立刻点拨学生的认识偏差,而是让这种情绪、这种认识、这种决断暂时停留在学生的头脑当中。然后老师话锋一转:那么,此刻,爸爸又在想什么呢?于是教学转入到对爸爸心理的揣摩上去了。最后,拿爸爸的思考与“我”的渴望以及“鲈鱼”的价值与“我”的前途做一番对比,使学生自然得到了中国古语中“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另一种解读。教学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教师对“四周”的创造性教学,多么富有情趣,多么贴近孩子的心理,教学在释放孩子童心、童真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睿智与幽默。
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比作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田园,那么,语文老师就是学生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养护者和守望者。我们已经意识到:当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把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句教会,我们还要引领他们能够自己去认识更多、更难的字、词、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篇文章写出了什么意思,我们还要追问学生,作者何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我们还要有这样的情怀和这样的行动:当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节语文课的时候,他们明亮的双眸里流露出来的是依依不舍却又带着信心百倍的神情。
语文之美,在于她是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