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有规定的程式吗?没有,古人所谓“文无定法”就是这意思。这里的“法”,不是做文章的一般原理,而是指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孔子云:“文胜质则史,史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深刻地阐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古文运动,就是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了反对六朝以来文坛盛行的追求骈偶、辞藻、韵律等形式从而严重束缚了思想内容表达的骈体文而发起的,结果骈体文随之灰飞烟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封建,反映在文化上就是打破封建社会的文化桎梏,比如肃清八股文的流毒等。
由此看来,反对文章刻板的写作程式,是有史以来有识之士为维护文学作品自由表现思想的特质的一贯行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刻意地为写作设置种种“范式”呢?说到底,还是许多地区把高考成绩作为教师唯一的考核指标的错误做法在作祟。这是令人痛心的悲哀。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关于写作”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鼓励他们有感而发,自主写作,多想多写。”《高中语文新课标》“表达与交流”部分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所谓的“自主写作”“有个性,有创意”,强调的不仅是不要设置思想的禁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不要设置形式的套套,就是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尽情表达出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规定:教师要为学生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所谓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表述”,在作文中“有创意”。这首先是指学生的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避免为了应对考试而写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文章。其次,可以让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即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确立写作题目。类似这样的“放胆文”,更适合于学生日常的随笔练习。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随笔练习采取宽松和包容的态度,只要是言之有物,只要是真心流露,只要是规范表达,可以不做字数、文体等各方面的限制。再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可以成为学生练笔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某一文学样式方面进行写作尝试。对于学生的这种尝试,不必从文学样式的创作上提出过分要求,只要基本成型就应当给予鼓励,因为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于鼓励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在于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学生的个性特长。
要想真正将作文的自主性交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定要把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和使命,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或为了学生的短期利益,就丢弃作为教师的原则。其次,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面临各种更加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大自然对人类无限掠夺的报复和对人类生存能力的挑战,更多的则来自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残酷的竞争。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主题,而改革创新则将成为人类不断强大繁盛的最有力的举措。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刻舟求剑式的追求和守株待兔式的享成,都将导致落后直至灭亡。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为此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的行为意识的状况。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准备一桶水”,这不只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更是指要具备全新的思想意识和较高的思想素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创新的萌芽必须有适宜创新的土壤,这片土壤就是教育的环境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如果没有这片土壤,或没有肥沃的土质,那就不可能存在创新意识的萌芽,即使出现也只能夭折于摇篮之中。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思想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自主创作所焕发出来的火花。写作,是与心灵的对话,是意识的流淌,是灵魂的舞蹈。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就是让作文教学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为了学生的明天,请把作文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地区二中)
(责任编校:扬子)
由此看来,反对文章刻板的写作程式,是有史以来有识之士为维护文学作品自由表现思想的特质的一贯行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刻意地为写作设置种种“范式”呢?说到底,还是许多地区把高考成绩作为教师唯一的考核指标的错误做法在作祟。这是令人痛心的悲哀。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关于写作”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鼓励他们有感而发,自主写作,多想多写。”《高中语文新课标》“表达与交流”部分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所谓的“自主写作”“有个性,有创意”,强调的不仅是不要设置思想的禁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不要设置形式的套套,就是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尽情表达出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规定:教师要为学生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所谓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表述”,在作文中“有创意”。这首先是指学生的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避免为了应对考试而写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文章。其次,可以让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即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确立写作题目。类似这样的“放胆文”,更适合于学生日常的随笔练习。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随笔练习采取宽松和包容的态度,只要是言之有物,只要是真心流露,只要是规范表达,可以不做字数、文体等各方面的限制。再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可以成为学生练笔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某一文学样式方面进行写作尝试。对于学生的这种尝试,不必从文学样式的创作上提出过分要求,只要基本成型就应当给予鼓励,因为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于鼓励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在于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学生的个性特长。
要想真正将作文的自主性交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定要把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和使命,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或为了学生的短期利益,就丢弃作为教师的原则。其次,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面临各种更加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大自然对人类无限掠夺的报复和对人类生存能力的挑战,更多的则来自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残酷的竞争。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主题,而改革创新则将成为人类不断强大繁盛的最有力的举措。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刻舟求剑式的追求和守株待兔式的享成,都将导致落后直至灭亡。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为此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的行为意识的状况。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准备一桶水”,这不只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更是指要具备全新的思想意识和较高的思想素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创新的萌芽必须有适宜创新的土壤,这片土壤就是教育的环境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如果没有这片土壤,或没有肥沃的土质,那就不可能存在创新意识的萌芽,即使出现也只能夭折于摇篮之中。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思想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自主创作所焕发出来的火花。写作,是与心灵的对话,是意识的流淌,是灵魂的舞蹈。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就是让作文教学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为了学生的明天,请把作文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地区二中)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