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中,不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引发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中除接受学习外,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尤其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对学好数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贴近生活,调动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还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参与感。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的中心对称问题时,我在课堂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过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到晚年的时候,终于拥有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由于年迈体弱,他决定把这块土地分给他的四个孩子。他按对角线分成四份,每个孩子一份,当四个孩子看到时,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地少。同学们,你认为老人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呢?你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进行分地?综合大家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题目一出,学生就议论纷纷,主动参与,个个跃跃欲试,各个学习小组都产生了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方法和论证,通过找规律,把目光都聚集到了特殊的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上,对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通过他们运用图形的直观和认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课堂效果就产生了。这就是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贴近,让学生明白数学与我们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就增强了。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在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中来了。
二、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如在刚开始接触“三角形全等”时,我就给各个学习小组几套同规格的三根长短不一的铁丝,让他们构建成三角形,再让同学们发现他们构成的三角形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进而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探讨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以及“SSS”的判定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问学生什么情况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来,又加深了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掌握和巩固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与理解,知识更容易牢固。而且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主学习。
其次,还可以利用课堂中生动的展示,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投影与视图”时,把最后的练习课创设为:展示你设计的小礼盒,并且要有三视图和展开图,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制作过程中三视图、展开图、实物(立体模型)之间的关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不少学生做的礼盒非常漂亮,不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还有一些棱台。学生们把自己的礼盒还别出心裁用彩纸装饰礼盒,五颜六色,极尽心思。学生在相互欣赏的同时,也会对比他人的经验来补充自己的不足。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更能让自主学习得到拓展和发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好“引导”的平台,要通过恰当的问题,准确清晰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幂的乘方”教学中,我就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一节“同底数幂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与推导过程,因此在课堂上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自己推导出了幂的乘方的公式,并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这与教师直接讲授是不可比拟的,并且使学生有兴趣求新知,在激发学习数学热情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评价机制
运用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讲八年级《数学》下册“梯形的辅助线”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方法把梯形拼凑和切割成大家熟悉的图形。学生们发言踊跃,由于梯形的辅助线方法较多,尤其是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有多种方法,不少基础差的学生甚至也能灵光一闪,我就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先发言,再让全班学生评价,得到肯定后,于是他们的信心大大增强,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许雅健
一、贴近生活,调动参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还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参与感。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的中心对称问题时,我在课堂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过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到晚年的时候,终于拥有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由于年迈体弱,他决定把这块土地分给他的四个孩子。他按对角线分成四份,每个孩子一份,当四个孩子看到时,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地少。同学们,你认为老人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呢?你是否有其他的方法进行分地?综合大家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题目一出,学生就议论纷纷,主动参与,个个跃跃欲试,各个学习小组都产生了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方法和论证,通过找规律,把目光都聚集到了特殊的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上,对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通过他们运用图形的直观和认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课堂效果就产生了。这就是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贴近,让学生明白数学与我们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通过大家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就增强了。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在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中来了。
二、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如在刚开始接触“三角形全等”时,我就给各个学习小组几套同规格的三根长短不一的铁丝,让他们构建成三角形,再让同学们发现他们构成的三角形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进而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探讨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以及“SSS”的判定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问学生什么情况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来,又加深了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掌握和巩固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与理解,知识更容易牢固。而且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主学习。
其次,还可以利用课堂中生动的展示,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投影与视图”时,把最后的练习课创设为:展示你设计的小礼盒,并且要有三视图和展开图,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制作过程中三视图、展开图、实物(立体模型)之间的关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不少学生做的礼盒非常漂亮,不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还有一些棱台。学生们把自己的礼盒还别出心裁用彩纸装饰礼盒,五颜六色,极尽心思。学生在相互欣赏的同时,也会对比他人的经验来补充自己的不足。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更能让自主学习得到拓展和发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好“引导”的平台,要通过恰当的问题,准确清晰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幂的乘方”教学中,我就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一节“同底数幂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与推导过程,因此在课堂上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自己推导出了幂的乘方的公式,并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这与教师直接讲授是不可比拟的,并且使学生有兴趣求新知,在激发学习数学热情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评价机制
运用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讲八年级《数学》下册“梯形的辅助线”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方法把梯形拼凑和切割成大家熟悉的图形。学生们发言踊跃,由于梯形的辅助线方法较多,尤其是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有多种方法,不少基础差的学生甚至也能灵光一闪,我就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先发言,再让全班学生评价,得到肯定后,于是他们的信心大大增强,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许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