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g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飞速发展,突显我国金融创新不足,金融监管缺乏效率。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推出金融改革措施,加速金融改革步伐。沪港通正式的实施,再到银行破产条例颁布,2015年连续降息两次,目前提出了大额存单。金融创新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活力,也暴露出我国目前监管体制的不足,缺少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结合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现状,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金融创新;大额存单;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88-02
   2015年对我国经济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它是承接“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经济改革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活力与创新,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走向更高的目标层次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2015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分别为5.1%与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不久的将来还要推出大额存单。
   在金融领域内,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永远的主题。金融创新不断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提高其活力和效率。但也会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性,所以也需要金融监管来保障金融体系。维持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一定要在金融监管之下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规范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基石,而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来保持金融安全的秩序,降低其风险。金融创新是新的金融工具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社会上出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认可,金融创新使得金融业深化的步伐进一步突破,而金融监管是金融主管部门依法行使其行政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管理,以控制金融业整体风险,促进其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1]。没有金融监管,就没有金融创新的发展;没有金融创新,也就没有金融监管的逐步完善。如果单纯地强调金融创新,缺少金融监管的发展,就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从而使得金融效益就无法提高。反之也不能单纯地强调金融监管,而发展金融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是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如今在我国的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同时不断放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提出银行破产条例不久又提出了增加新的金融工具大额存单,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
   我国现有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利益上的驱使,责任感不强,主动性较差,从而使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遭到忽视,由于缺乏利益的刺激和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所以金融创新无法顺利开展,新的金融风险也会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而随之增加。
   金融创新是金融管制的放开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的产物。放松金融管制,才能使金融创新有更加宽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我国金融业垄断阻碍了金融创新,没有激烈的竞争便没有金融创新的发展条件。金融创新大多是在金融监管自由、放松地推动下向前发展的。而我国在这个方面都不够理想,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尤其是银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是主导地位但是缺乏金融创新。从金融监管机构的部门设置和安排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的形式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它的弊端是各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划分并且可能重复交叉,相互间缺乏协调性,并且信息的不共享性使发现问题也无法有效地解决,致使金融监管无法化解风险和预防以确保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现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品种比较单一,金融工具较少,导致金融市场严重滞缓。例如国外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实施了大额存单,而我国现在才提出。另一点金融融资渠道较少,使得金融市场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金融创新的脚步,由于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规范金融活动、稳定金融秩序、发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监管的质量、保护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进行,可是现有许多金融监管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与高标准的监管任务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使金融监管的步伐放缓。
   (三)监管的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
   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多为规避金融管制型创新,而技术型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的致命弱点,主要因为金融机构的科技水平不高,造成所创新的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从而不被大众所接受。从金融监管的手段看,金融监管缺乏有效的相关法律手段,金融法制建设落后,国家行政干预较多,所以在具体的金融监管实施中,只能注重金融监管问题的定性,缺乏对金融监管问题的标准[2]。
   (四)金融法规不健全,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
   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模式是先实践然后再进行监管,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这些都可能影响到金融监管的效率和金融创新的提高。而且有些已经出台的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金融实践并且金融监管立法中,使得金融法规并未达到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作用[3]。并且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和执行性,而且金融监管内容过于简单化,严重滞后于金融业快速发展的现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前进,对于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相结合得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解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金融监管自律机制,增强金融创新主体
   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是抵御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所以要把金融监管放在整个金融业体系的基础地位。通过减少,改制政府干预,完善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规范化。金融机构真正成为可以独立的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法人,金融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和金融创新,进一步削弱一个政府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同时要求金融机构主体要健全经营机制,增强创新主体,完善监管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逐步改变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况,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例如银行破产条例,规范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鼓励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并且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加大金融机构间的抗压力性。只有合理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才能够实现金融业的适度良性竞争,形成和保持外部环境和格局平稳的状态,进而促进金融业在良好的基础上健康发展。需明确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使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监管交叉和重复。还需规定一个带头负责的监管机构部门,让它来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来维护金融业稳定运行。
   (二)创新金融工具
   金融改革需要创新,首先要改进传统的融资渠道,并且要拓展出新的融资渠道,设计出新的金融工具与交易品种,加大对交易风险较小、交易成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金融工具的开发力度,以满足金融市场多方面的融资需要和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基本要求。大额存单这种新的金融工具,就能满足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需求。
   要实现金融监管风险目标,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手段、丰富的专业性知识和准确的信息,提早做出警戒和防备。如今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专业性的人才是决定性的,国家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队伍和风险管理组织来减轻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损失,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掌握和熟悉国际上先进的监管和创新工具,来提高监管和创新的质量。
   (三)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手段
   金融技术性创新代表着当前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国内在技术性创新的应用方面尚有巨大潜力,所以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资金,提高技术性创新的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创新产品为社会服务。由于金融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所以政府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金融创新。并且要改变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方式,向着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和合规性监管为辅,现场检查为主和非现场监督为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正确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力度,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地结合。
   (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
   金融法规的建设不仅能为经营的实施提供立法保证,对经营体制的简历起到引导作用,而且也是金融监管体制调整的法律依据。需要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金融业的规范发展,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切实解决问题,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法律环境[4]。所以我国应改善金融监管的方式和金融监管的重点,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自我约束的监管体系,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并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并且我国监管当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基本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妥善处理金融稳定与效率间的关系,而且要在制定和实施新的监管政策、手段时充分考虑各方面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最后,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的永恒课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变化的前提下,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在金融监管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不断调整适应金融监管体制,而金融监管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进而来促进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保持金融创新的科学态度、理性的想法发展,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金融创新的潜在巨大价值,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对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面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裕固族为例,在调查获得反映其人力资源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河西走廊较少民族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河西走廊较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裕固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据统计,2015年扎赉诺尔区旅游人数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该区旅游的人数正逐年增加,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购买纪念品是旅游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研发地方性旅游纪念品,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扎赉诺尔区旅游纪念品开发与创意设计研究入手,推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扩大赉诺尔区特色旅游的影
期刊
摘 要:不同的餐饮方式对消费量有很大的影响,而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又对餐饮方式的选择及消费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年人均收入4万以下的群体餐馆用餐时更倾向于中式点菜,初中及以下学历者餐饮消费中约有26%的消费集中在4~8元区间,餐饮企业可以在低收入低学历生活区重点投资中式餐馆或食堂;家庭年人均收入在4万~7万元之间的人群选择西式套餐的人数与选择中式点菜的人数之比最高,达到2.46∶1,餐饮企业在
期刊
摘 要:通过对2008—2013年连续五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现金股利关系的研究发现,处于成长期与成熟期的制造业企业,公司绩效与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无关,而一旦发放现金股利,那么公司绩效越好,企业发放的每股税后现金股利额就越大。   关键词:公司绩效;现金股利;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21-03  
期刊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而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对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通过对荆门市的实证研究,探讨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发展的些许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实证研究;体系建设 
期刊
摘 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发展战略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绿色管理恰恰是综合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一种搭建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的企业管理战略。阐述绿色管理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新趋势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农民工在乡城迁移的过程中,根深蒂固的差序信任结构与城市的制度信任结构发生冲突,同时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支柱产业的逐渐衰落,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公共事件频发,政府针对农民工的公共福利缺失,导致了农民工政府信任度降低。农民工的政府信任降低不仅仅表现为对于政府的一种心理预期降低,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农民工的乡城迁移决策,进而影响到城镇化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与政府之间不同博弈决策下的收益,指出农民工的政府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河南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乡分化不断加剧,弱势群体也开始备受关注。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环境、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水平都令人担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健全并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状况;体育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凸显了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问题性”意义,重构了政府、个体、社会与市场组织在扶贫过程中的不同定位。社会互构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间的相互型塑与同构共变,重视政府与个体的双重参与及多元互动。遵循这一视角,扶贫的各个参与主体应该各司其责,建立和谐的参与机制。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应对社会问题制度化的专业方法,其“助人自助”的宗旨及灵活的专业方法为明确多元主体间各自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合理有效
期刊
摘 要:新时期,三农面临着巨大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流动增加。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加快农业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一些指标的调查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组织、政府各类资金投入等,并不能从本质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只有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入手,增加对农业的智力、科技投入,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的市场化发展,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