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论断是非实非易事。
萧伯纳在剧作《巴巴拉少校》中曾写过一个可笑角色——纨绔子弟一无所成,却敢轻率回复他父亲的疑问:我最大的长处是能明辨是非。这个细节,已通过早逝作家王小波在他那本著名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序言里的引述而广为人知。一般读者看至此节,往往付之一笑,却忽略了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王小波的用心,那是1949年山河巨变后的前30年的中国,是与非、常识与谬误、人性与反人性,只在一念之间,却深刻决定了包括王在内的几代中国人的命运。极少数看清真相的智者,以及更少数敢于说出真相的英雄,注定成了时代的祭品。
遗憾的是,又过了30年,判断是非仍为难事。本来,无论是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还是从普通个体的生活感受中,都可以充分论证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艰难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近30年的中国,确实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经济领域的中国崛起,政治领域有限度的开放和自由(无论如何,和过去相比,议论国是不再是禁区,宪政、民权、有限政府和法制政府、信仰自由、政府改革等等,已是“脱敏”词汇,新闻自由有所扩张,温和的改革言论可以传播,异见在小范围内得以容忍,知识分子被随意划为右派、投入监狱的年代确实过去了。过去铁板一块的体制也出现松动,改革、改良理念得到倡导)、文化领域的公共空间逐渐拓展、市民社会的初步发育,都是可见的事实。
但吊诡的是,与1980年代形成的不可阻挡的改革共识和社会合力相比,今天的整个中国社会却形成了巨大断裂:
城乡差别、东西差距、贫富对立,精英与民粹的逆向而动,普世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分野,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开始分化,复杂的中国现实和13亿的巨量人口,让所有的文化、制度、思潮、观念、实验,都能找到庞大的受众。这是自有历史以来人类社会从未经历过的复杂状况,即使与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最剧烈社会动荡——178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1910年代的俄国革命、1960年代的美国平权运动相比,其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的人群基数、变革的困难指数,都难与中国相提并论。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辨别是非、凝聚“社会共识”,在今天已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只举一个例子,这几年来流行的“大国崛起”,到底是能实现长治久安的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尚未走出历史的三峡”、越来越多系统性矛盾正在生成的暂时的小阳春?如果就此可以举行全民投票,观念鸿沟会将中国撕裂成无法弥合的两半。
回到本期的封面报道,如何评价“狼爸”的这场家庭教育实验,“狼爸”的是与非,恰恰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展开。如同评论当下的中国一样,评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教育观点和实践,其实同样不易,对与错、是与非,确实没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这不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也不是庸人式的两面讨好,我们甚至认为,“狼爸”就是中国,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亿万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在一个小小家庭的聚焦和浓缩,理解了他行为的复杂性,也就部分理解了复杂的中国。
简而言之,“狼爸”的“是”在于:
一、他的家庭至上的价值观。仅有惩罚是不够的,他爱家人,付出大量时间关心孩子,经营孩子,营造和谐家庭生活,保证他的孩子们在一个有爱和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当然,他更应该感谢他的妻子,如果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他的实验将归于灰烬)。无论当代教育学者在对单亲家庭与孩子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没得出研究结论,常识认为,在父母双全、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心理更健康。“狼爸”的所为,不是每一个中国父亲、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完全做到的。
二、他的惩罚策略(在不过分的前提下),他对人性的观察,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的真实。在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盛行、自由教育和素质教育口号漫天飞翔的年代里,敢说出“管教孩子”的人是稀少的。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
萧伯纳在剧作《巴巴拉少校》中曾写过一个可笑角色——纨绔子弟一无所成,却敢轻率回复他父亲的疑问:我最大的长处是能明辨是非。这个细节,已通过早逝作家王小波在他那本著名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序言里的引述而广为人知。一般读者看至此节,往往付之一笑,却忽略了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王小波的用心,那是1949年山河巨变后的前30年的中国,是与非、常识与谬误、人性与反人性,只在一念之间,却深刻决定了包括王在内的几代中国人的命运。极少数看清真相的智者,以及更少数敢于说出真相的英雄,注定成了时代的祭品。
遗憾的是,又过了30年,判断是非仍为难事。本来,无论是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还是从普通个体的生活感受中,都可以充分论证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艰难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近30年的中国,确实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经济领域的中国崛起,政治领域有限度的开放和自由(无论如何,和过去相比,议论国是不再是禁区,宪政、民权、有限政府和法制政府、信仰自由、政府改革等等,已是“脱敏”词汇,新闻自由有所扩张,温和的改革言论可以传播,异见在小范围内得以容忍,知识分子被随意划为右派、投入监狱的年代确实过去了。过去铁板一块的体制也出现松动,改革、改良理念得到倡导)、文化领域的公共空间逐渐拓展、市民社会的初步发育,都是可见的事实。
但吊诡的是,与1980年代形成的不可阻挡的改革共识和社会合力相比,今天的整个中国社会却形成了巨大断裂:
城乡差别、东西差距、贫富对立,精英与民粹的逆向而动,普世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分野,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开始分化,复杂的中国现实和13亿的巨量人口,让所有的文化、制度、思潮、观念、实验,都能找到庞大的受众。这是自有历史以来人类社会从未经历过的复杂状况,即使与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外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最剧烈社会动荡——178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1910年代的俄国革命、1960年代的美国平权运动相比,其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的人群基数、变革的困难指数,都难与中国相提并论。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辨别是非、凝聚“社会共识”,在今天已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只举一个例子,这几年来流行的“大国崛起”,到底是能实现长治久安的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尚未走出历史的三峡”、越来越多系统性矛盾正在生成的暂时的小阳春?如果就此可以举行全民投票,观念鸿沟会将中国撕裂成无法弥合的两半。
回到本期的封面报道,如何评价“狼爸”的这场家庭教育实验,“狼爸”的是与非,恰恰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展开。如同评论当下的中国一样,评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教育观点和实践,其实同样不易,对与错、是与非,确实没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这不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也不是庸人式的两面讨好,我们甚至认为,“狼爸”就是中国,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亿万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在一个小小家庭的聚焦和浓缩,理解了他行为的复杂性,也就部分理解了复杂的中国。
简而言之,“狼爸”的“是”在于:
一、他的家庭至上的价值观。仅有惩罚是不够的,他爱家人,付出大量时间关心孩子,经营孩子,营造和谐家庭生活,保证他的孩子们在一个有爱和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当然,他更应该感谢他的妻子,如果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他的实验将归于灰烬)。无论当代教育学者在对单亲家庭与孩子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没得出研究结论,常识认为,在父母双全、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必然心理更健康。“狼爸”的所为,不是每一个中国父亲、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完全做到的。
二、他的惩罚策略(在不过分的前提下),他对人性的观察,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的真实。在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盛行、自由教育和素质教育口号漫天飞翔的年代里,敢说出“管教孩子”的人是稀少的。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