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中的超常搭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i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手翻开一本《读者》(2013年第17期),随处可见这样的标题,“在心里点一盏小灯”“光阴的故事里,你是最刻骨的那一篇”“喜宴的江湖”,作者有意把两个不相干的词语糅合在一起,让灯“在心上点亮”,让人“成为岁月中的一篇故事”,让“江湖的是是非非进入宴请之中”,既丰富了句子的内涵,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创设了一种阅读体验,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叫做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在遵从语言运用规律的情况下,为了一定的表达需要而故意超常越格的一种变异手段,它是语言变异美的一种表现,是语言艺术化的体现。当代诗人胡玫在她的诗歌《心之帆》中写道:“篱笆深深的小院,我阅读一天星辰,不知谁来阅读我。”诗中的“阅读”的语义起了变化,前一个“阅读”似乎可以用“仰望”代替,后一个“阅读”似乎可以换上“看望”,换上去,固然成了一种符合习惯的正常搭配,然而诗味大减,缺少原文的含蓄与娟秀。原文的诗味是哪儿来的呢?就是通过超常搭配使搭配项的语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又如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阅卷老师都认为这句话虽叙平常物,却抒出了不一般的情。“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此时的“岁月”就有了特定的含义,既道出了历史的久远,又把人带入了无尽的遐想与思念。现在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占10分,《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中对语言有要求,那就是有文采,注重作文语言的锤炼,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超常搭配,可达到语言的艺术化的效果。
  作文语言出彩的方式多样,可从内容入手,也可从形式着笔。超常搭配主要是在形式上利用语言的巧妙组合达到一种艺术效果,从而丰富文章内容。
  妙用修辞是超常搭配常用的手段。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这是因为修辞是最能增加文章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之一。“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草笑了”,本身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却借助超常搭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那滩草”的迷人景象。2013年河南一高考满分作文《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中写道:“勇气是风,经验是帆,技术是橹,事业是船,让勇气的风吹着经验丰富的帆,让我们摇动技术的大橹,推动事业的航船,驶向理想之花绽放的那个地方。”这一考生采用比喻论证,恰当形象地说出了“风”“帆”“橹”“船”四者的关系,突出勇气的重要,又为文章增添了一份文采,这其实就是语言超常搭配的魅力。
  巧用词语是超常搭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青花瓷》中这样写道:“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三个“惹”字,字相同,意却相异,三个相同的字,却写出三段不同的场面,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思绪。作家迟子建《萤火一万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的阴郁剥落了一层。”作者不说是亮光点燃心中的希望,而说眼中的阴郁被亮光剥落了,意蕴丰富又催人遐想。2013年江苏一高考满分作文《请别打扰她》中写道:“在长安,又是谁在雨打芭蕉的夜晚,在小巷深处,点着一盏油灯,在纸上勾勒出自己的心声。这心声化为一曲浅唱,化为一丝梦呓,化为小巷解不开的梦乡。”这位考生用“勾勒”引出“心声”,用“化为”修饰“浅唱”‘梦呓’“梦乡”,深情描绘出一幅独坐窗前、把着灯儿、轻弹琵琶的女子模样,而这优美景象的展现,正是运用词语的超常搭配实现的。
  实际上,超常搭配在作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指词语的变换与组合,有时候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能灵活使用,达到不一般的效果。高明的考生不会只注重一种句式的运用,单一地形成排比,而是在语句中注重长句与短句的搭配,看似超常,其实读起来却另一种气势,时而舒缓,时而紧促,时而低沉迂回,时而激越澎湃,这样,又怎能不抓住阅卷老师的心呢?云南一考生满分作文《渡人,渡人》是这样开头的:“一叶扁舟,一支桨,渡过哗哗的流水,也渡过了站在船上的人;一抹夕阳,一片彩霞,带走了炽热的阳光,也融进了深深的思念;一生慷慨,一段情,送走了无数颗心的温暖,有人回头了,有人却在回避。”这里,开头一段用三个长句,每个长句由多个短句构成,这样长短句相结合,看似整散相间,却灵活搭配,组成一组整齐的排比句,颇具个性特色。
  梁启超说:“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它令它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感’里头,在若干期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正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说的“浓黑的悲凉”,有的看似不合理的搭配,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用颜色来修饰心情,倍添几份悲情,倍增几份愤意。
  林勇,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责任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首先看看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1:“念∕无与为乐者”,因为“念”是动词,是思考的意思,后面是它带的宾语。  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遂”是表衔接的副词,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连动。  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因为“但”是“只是”的意思,表范围的副词,
章学锋:到2011年,您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18岁了。18年来《白鹿原》在经历波折之后终获茅盾文学奖,被读者追捧至一纸风行,被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作为小说的作者,您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陈忠实:《白鹿原》自从1993年出版之后,到如今已经发行了lO多个版本,200多万册,应该说也已经有不少的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了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为小说的作者,我很感谢读者对《白鹿原》的热爱。
刘亮程先生是一位乡村哲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是乡村的,通俗,明净,一般人都看得懂;但其内蕴却是哲学的,广远,深沉,一般人就看不懂了。《柴禾》就是这样一篇内蕴丰富、寄意深远的散文。  《柴禾》先写自己搬家时带走了“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接着叙述这么做的理由——“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些梭梭柴象征着“我”家的家力非同一般,简直“无与伦比”,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骄傲与欣喜。然后笔锋一转,说“我们再
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是需要技术支撑的,甚至有的地方特别强调技术含量,如实用类文章的教学、复习课、试题命制等。然而,语文教学不能因此而技术至上,更不应在文学阅读教学上发展到技术主义的程度。反观中学阶段文学阅读教学,技术主义的倾向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突出表现是严重侵害文学首先是人学这一特质,把文学教学降低为纯粹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极富个性创造意义的文学教育异化成语言的技术训练。  目前,技术主义倾向对文学
目前,不少同学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少,因而语文能力差。语文教材选文大多为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存在着较大的“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和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学生完全泡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堵塞了向生活向社会吸取营养的渠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有计划妥善地完成教材(包括《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开展课外读写是十分必要的。  
“润物”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名句“润物无声”,在此指语文教育的效用、文学教育及其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等。语文教育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潜移默化、逐渐体现的。  “中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发展应试技巧的课程,不是一门仅仅作用于中学阶段的课程,而是为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密切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的倾听和素养、感情和激情、教学情境等都在语文教育中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新概念”的命题和作文里头呈现出这么一种趋势:过于求新,求怪,求另类。评委曹文轩先生则说,这些年看了太多的少年文字,十有八九是一副看破红尘要自绝于世界的“清冷模样”,不再纯真、温馨、崇高、美感、庄重、雅致、真诚、阳光,剩下的就只有一片阴霾与心灰意冷……  他们所说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但是言为心声,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学生作文,尤其是自由作文集中体现了学生对
自2005年9月开始,我在深圳提出了“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逐渐被语文同行所认同。这一教学理念,是指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其基本做法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为手段,以指导读书探究为抓手。这一教学理念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实施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怎样在教学
在任何一个环境里,人们要是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思考和理解,就会豁然开朗,而执迷其中,心会变得狭隘。所以当好旁观者,是角度也是心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很容易陷入自编自演的“独角戏”中。虽然感觉每次课前准备充足,上课时也认真到位,但在教学效果上始终缺乏成就感。这些苦恼,往往让我们彷徨而不知所措。假如我们跳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做自己的“旁观者”,去审视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呢?    一 要有冷静的双眼和
“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古人读书之法,非常重视反复、体悟与生成。在反复的阅读中。无限接近文章之要义,在一次次的体验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构建自我的情感思想维度。语文教学依托的载体是古今中外经典的作品。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一次性阅读”,走的是“单行道”。学习过的文章,就成了旧日“风景”。语文教学永远是“新”文章的天下。“一次性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