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省文科高考状元徐舒扬认为,要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我的母亲是语文老师,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母亲就要求我每天晚上阅读一小时,内容不限,报纸、杂志、书籍都可以,只要看得懂就行。这不但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了看书阅读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以上论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新教材发给每个学生以后,我要求学生先把整册书目录看一下,了解整册书共分几个单元,每单元的重点是什么,每单元都有哪些课文。课前每篇课文至少要读两遍,通过查阅字典及书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出处及文章体裁,大体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理一理作者思路,用笔圈点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探讨。学生在预习阶段也许不能进行得头头是道,但是最关键的是培养他们动脑筋的习惯,他们事先动了脑筋,讨论的时候,遇到与自己理解不太吻合的,就会作比量长短的思索,对自己不理解的就会特别追求解决。这种思索与追求对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是很有价值的。
2.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听课时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集中,要认真仔细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并善于把握话语的中心和要点,不时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记在听课笔记本上,以备作业或复习时候用。教会学生学会排除干扰,比如隔壁教室在上音乐课,歌声飞扬,掌声起伏,我让学生听读陌生的短文,然后提问检查,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这样多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的能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培养踊跃发言的习惯。在课文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比如:在教《社戏》一文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说文中安排偷豆这个情节不好,有损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学生马上进行反驳,说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先生;有的说安排这一情节更好地表现了阿发、双喜等人的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大家探讨的积极性。再说,课堂上踊跃发言,既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活跃了思维,也对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如今社会书籍繁多,五花八门。中学生时间有限,甄别能力弱,时间紧,我便要他们选择适合自己欣赏能力的,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作品来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优势,抽时间带学生精心挑选,互相传阅,写读后感,谈体会。帮助学生选有益的书看,既节约了时间,也有益他们的身心健康。
2.培养动笔看书的习惯。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我竭力提倡动笔看书,要求借助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用本子把这些字的读音和解释记录下来。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精彩的段落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在班上交流。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阅读的面也广了,还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在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养成对一些关键词语、警句、内容、要点,予以圈、点、评、注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需要。在阅读中勾点、圈画、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咀嚼品味,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否则,走马观花,毫无效果。
3.培养精读细读的习惯。这是一种阅读时通过字面,深入钻研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规律的习惯。精美的文章就要精读细读,尤其是名篇名著,要从透彻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读出文章的意义和情味,把握主题,分析其特色。阅读时根据文体的不同,细读精思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读小说,就要了解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散文、诗词要从语言入手,入情入理,细细品味,引发联想。
4.培养比较阅读的习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发展思维。在阅读时能由此及彼地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就要培养比较的习惯。从比较的类型来看,可以求同比较,也可以求异比较。通过求同比较,归纳共同规律;通过求异比较,归纳各自的特点。如古文中的虚词解释,学生在学习时就要善于比较,总结规律。学会了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就会省时高效。
一种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种坏习惯,会毁掉一个人。阅读习惯很多,非我只言片语能够穷尽。当然习惯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好坏。要养成好习惯,需恒心,靠勤奋。我在工作中将不懈地努力,耐心地引导,反复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新教材发给每个学生以后,我要求学生先把整册书目录看一下,了解整册书共分几个单元,每单元的重点是什么,每单元都有哪些课文。课前每篇课文至少要读两遍,通过查阅字典及书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出处及文章体裁,大体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理一理作者思路,用笔圈点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探讨。学生在预习阶段也许不能进行得头头是道,但是最关键的是培养他们动脑筋的习惯,他们事先动了脑筋,讨论的时候,遇到与自己理解不太吻合的,就会作比量长短的思索,对自己不理解的就会特别追求解决。这种思索与追求对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是很有价值的。
2.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听课时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集中,要认真仔细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并善于把握话语的中心和要点,不时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记在听课笔记本上,以备作业或复习时候用。教会学生学会排除干扰,比如隔壁教室在上音乐课,歌声飞扬,掌声起伏,我让学生听读陌生的短文,然后提问检查,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这样多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的能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培养踊跃发言的习惯。在课文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比如:在教《社戏》一文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说文中安排偷豆这个情节不好,有损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学生马上进行反驳,说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先生;有的说安排这一情节更好地表现了阿发、双喜等人的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大家探讨的积极性。再说,课堂上踊跃发言,既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活跃了思维,也对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如今社会书籍繁多,五花八门。中学生时间有限,甄别能力弱,时间紧,我便要他们选择适合自己欣赏能力的,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作品来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优势,抽时间带学生精心挑选,互相传阅,写读后感,谈体会。帮助学生选有益的书看,既节约了时间,也有益他们的身心健康。
2.培养动笔看书的习惯。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我竭力提倡动笔看书,要求借助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用本子把这些字的读音和解释记录下来。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精彩的段落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在班上交流。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阅读的面也广了,还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在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养成对一些关键词语、警句、内容、要点,予以圈、点、评、注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需要。在阅读中勾点、圈画、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咀嚼品味,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否则,走马观花,毫无效果。
3.培养精读细读的习惯。这是一种阅读时通过字面,深入钻研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规律的习惯。精美的文章就要精读细读,尤其是名篇名著,要从透彻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读出文章的意义和情味,把握主题,分析其特色。阅读时根据文体的不同,细读精思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读小说,就要了解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散文、诗词要从语言入手,入情入理,细细品味,引发联想。
4.培养比较阅读的习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发展思维。在阅读时能由此及彼地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就要培养比较的习惯。从比较的类型来看,可以求同比较,也可以求异比较。通过求同比较,归纳共同规律;通过求异比较,归纳各自的特点。如古文中的虚词解释,学生在学习时就要善于比较,总结规律。学会了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就会省时高效。
一种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种坏习惯,会毁掉一个人。阅读习惯很多,非我只言片语能够穷尽。当然习惯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好坏。要养成好习惯,需恒心,靠勤奋。我在工作中将不懈地努力,耐心地引导,反复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