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乐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作为声乐的一种形式,是中小学音乐课内与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小学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能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还能陶冶审美情趣,它更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 合唱 音乐素质
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合唱是小学校园艺术活动中最广泛、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如果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那么不仅有利于启迪小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音乐情感和集体意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合作共处精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一、拓展教法,幫助学生在合唱中找准定位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注重聆听旋律对孩子的影响。欣赏以不同声部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合唱曲时,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听一听其中有几种旋律,每个旋律像谁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旋律放在一起又像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音乐形象,从而对作品有更清楚的认知。其次,由浅入深地进行合唱训练。我将小学阶段教学的合唱曲分为三类:第一类,轮唱式。这类合唱曲音乐形象明显,听起来层次分明;第二类,伴唱式。这类合唱曲往往只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主旋律,其余声部轻巧、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第三类,同行式。这类合唱歌曲属于同度音程行进的,合唱难度较高,学生容易跑调,如五年级《蓝色的雅特朗》、六年级《冬天的请帖》。在教学这类歌曲时,常常会出现因担心学生唱不好而教师一味包办等问题,其实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谱能力、听辨能力,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音准训练。遇到这一类合唱歌曲可以尝试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类合唱教学中,我分别展示不同声部的旋律,先分声部解决问题,将不同声部唱准、唱好,然后对学生提出合唱要求及注意事项,包括轻声演唱、注意聆听自己的声音、控制好音准等。有时,我还使用不用音色的乐器与录音,为学生伴奏,帮助他们找到各自声部的旋律。总之,教师应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合唱中找准定位。
二、欣赏合唱歌曲,培养听觉敏锐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欣赏合唱曲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许多时候小学生对倾听不感兴趣,是对音乐表现的内容不理解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启他们的感觉通道,充分调动多感官感知,多角度体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和鲜明的形象,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从而激发演唱兴趣。让孩子在欣赏中感受、聆听、了解合唱,在听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的同时了解合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区别,感受合唱中优美和谐的音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即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逐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音乐听觉,对小学生掌握合唱曲目是极其有利的。
三、练唱方式力求多样化
刚接触二声部视唱的学生还难以体会到和声的美感,加之二声部视唱花的时间较长,如果学唱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兴趣就难以持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练习。除了分部齐唱外,还可采取小组对唱、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没唱的学生就有机会聆听,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演唱录制下来,指导他们自己听听,找出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改正,不断提高。通过课堂合唱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通过课堂合唱教学,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友爱。在声乐演唱水平、音乐视唱能力、音乐表现力、舞台表现力上大大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课堂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有成功也有问题,有汗水也有收获,有痛苦也有欢乐。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感慨和希望,想找出更有效的课堂合唱训练方法与途径,促进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创设合唱教学情境
在合唱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各种表现方式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有的歌曲能用肢体语言帮助理解。如在教学歌曲《白帆》时,学生就设计了划船的动作,他们轻轻地划着船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唱起来就很有表情;有的歌曲可创设情境帮助理解,如学习合唱《丁零零》时,我启发学生为歌曲加入意境引子与尾声,学生表现出牧童高高兴兴放牧的情景,通过创作,这首歌曲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学生感受更深。
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围绕单元主题,打破年级和单元的界限重组教材。具体做法:一是从兴趣入手,以合唱与独唱相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和学唱同一首歌,体会合唱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积累对音色、节奏和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成功经验;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材的加减法”处理,分步解决歌曲合唱部分的学习问题,为学生的二部合唱铺路搭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三是重视合唱技能的培养,讲究合唱教学方法,把合唱学习融入听、赏、唱、动、奏、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四是拓展教学内容,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以学唱某一首合唱曲为重点,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补充、重组、延伸,挖掘一切可以用于合唱教学的因素,巧妙设计教学,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总之,在教学中,合唱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音乐老师要耐心训练。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 合唱 音乐素质
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合唱是小学校园艺术活动中最广泛、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如果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那么不仅有利于启迪小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音乐情感和集体意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合作共处精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一、拓展教法,幫助学生在合唱中找准定位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注重聆听旋律对孩子的影响。欣赏以不同声部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合唱曲时,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听一听其中有几种旋律,每个旋律像谁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旋律放在一起又像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音乐形象,从而对作品有更清楚的认知。其次,由浅入深地进行合唱训练。我将小学阶段教学的合唱曲分为三类:第一类,轮唱式。这类合唱曲音乐形象明显,听起来层次分明;第二类,伴唱式。这类合唱曲往往只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主旋律,其余声部轻巧、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第三类,同行式。这类合唱歌曲属于同度音程行进的,合唱难度较高,学生容易跑调,如五年级《蓝色的雅特朗》、六年级《冬天的请帖》。在教学这类歌曲时,常常会出现因担心学生唱不好而教师一味包办等问题,其实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谱能力、听辨能力,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音准训练。遇到这一类合唱歌曲可以尝试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类合唱教学中,我分别展示不同声部的旋律,先分声部解决问题,将不同声部唱准、唱好,然后对学生提出合唱要求及注意事项,包括轻声演唱、注意聆听自己的声音、控制好音准等。有时,我还使用不用音色的乐器与录音,为学生伴奏,帮助他们找到各自声部的旋律。总之,教师应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合唱中找准定位。
二、欣赏合唱歌曲,培养听觉敏锐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欣赏合唱曲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许多时候小学生对倾听不感兴趣,是对音乐表现的内容不理解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启他们的感觉通道,充分调动多感官感知,多角度体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和鲜明的形象,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从而激发演唱兴趣。让孩子在欣赏中感受、聆听、了解合唱,在听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的同时了解合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区别,感受合唱中优美和谐的音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即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逐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音乐听觉,对小学生掌握合唱曲目是极其有利的。
三、练唱方式力求多样化
刚接触二声部视唱的学生还难以体会到和声的美感,加之二声部视唱花的时间较长,如果学唱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兴趣就难以持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练习。除了分部齐唱外,还可采取小组对唱、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没唱的学生就有机会聆听,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演唱录制下来,指导他们自己听听,找出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改正,不断提高。通过课堂合唱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通过课堂合唱教学,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友爱。在声乐演唱水平、音乐视唱能力、音乐表现力、舞台表现力上大大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课堂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有成功也有问题,有汗水也有收获,有痛苦也有欢乐。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感慨和希望,想找出更有效的课堂合唱训练方法与途径,促进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创设合唱教学情境
在合唱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各种表现方式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有的歌曲能用肢体语言帮助理解。如在教学歌曲《白帆》时,学生就设计了划船的动作,他们轻轻地划着船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唱起来就很有表情;有的歌曲可创设情境帮助理解,如学习合唱《丁零零》时,我启发学生为歌曲加入意境引子与尾声,学生表现出牧童高高兴兴放牧的情景,通过创作,这首歌曲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学生感受更深。
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围绕单元主题,打破年级和单元的界限重组教材。具体做法:一是从兴趣入手,以合唱与独唱相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和学唱同一首歌,体会合唱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积累对音色、节奏和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成功经验;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材的加减法”处理,分步解决歌曲合唱部分的学习问题,为学生的二部合唱铺路搭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三是重视合唱技能的培养,讲究合唱教学方法,把合唱学习融入听、赏、唱、动、奏、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四是拓展教学内容,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以学唱某一首合唱曲为重点,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补充、重组、延伸,挖掘一切可以用于合唱教学的因素,巧妙设计教学,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总之,在教学中,合唱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音乐老师要耐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