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能科学且形象地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学核心,能直观、具体地反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帮助小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丰富感知表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有图文结合型板书、思辨探究型板书、随文语用型板书。
关键词:低年级板书设计图文结合思辨探究随文语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能科学且形象地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学核心,能直观、具体地反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帮助小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丰富感知表象。就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直观形象、层次分明、生动简明的板书对他们学习的助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减少他们使用电脑屏幕的时间,缓解视力负荷;三是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观察,启动形象思维。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使用契合学生兴趣的板书,如图文结合型板书、思辨探究型板书、随文语用型板书,是提升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捷径。
一、图文结合型板书的使用
图文结合型板书,即以图画和文字的形式勾勒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或知识点有整体性、精准性把握。
(一)以图带文,唤醒认知
首先,可以在板书中呈现与文本内容联系紧密的图画,在图画中板书最能凸显文本内容的关键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深化他们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例如,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一课有6个自然段,课文较长,生字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笔者聚焦能够凸显的“大”的关键词“穿衣服”“系鞋带”和能够凸显“小”的关键词“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以板贴的形式展示四幅图,然后在四幅图下面板书关键词(见下页图1)。在板书的指引下,笔者范读课文,让学生找找文中“我”的哪些行为体现出了“大”,哪些行为体现出了“小”。板书中的图片和文字同时出现,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穿衣服、系鞋带都是自己能完成的,“够不到按钮”是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听到雷声喊妈妈”则是自己还不够强大的表现。循着板书中的图,学生再读与关键词有关的原文,文中“我”的 “大”“小”的行为,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体会到了“我”矛盾的内心世界;结合生活经历,他们还能说出其他感觉自己很大、很小的经历,让文本内容更为充实、鲜活。
其次,可以通过板书再现不同词语所蕴含的不同语境,让学生在体会词语意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例如,一年级下冊《荷叶圆圆》一课中描写荷叶圆圆的手法较为独特,分别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角度和口吻,描绘了具有不同功能的荷叶。这也是本课的语言特色所在。教学时,为了让不同视角的荷叶形象更为直观、生动,笔者先张贴了与四个“主角”相关的四幅图:小水珠眼中的荷叶是“摇篮”,小蜻蜓眼中的荷叶是“停机坪”,小青蛙眼中的荷叶是“歌台”,小鱼儿眼中的荷叶是“凉伞”;然后,在每幅图后面板书相关的语句(见图2)。由此,笔者让学生把握“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的特色,借助插图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图画带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首先关注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所处的位置。根据位置的描述,学生顺其自然又关注到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理解了四个小动物口中荷叶的样子,知道这里是把“荷叶”分别比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看似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有了图文结合的板书,以图带文,以文解图,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对文本比喻手法的认知也轻松了很多。
《荷叶圆圆》一文妙用生动形象的动词是其另一语言文字特色。如何理解“躺”“立”“蹲”“游”四个动词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聚焦观察四个小动物的动作。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出示词串“躺在荷叶上”“立在荷叶上”“蹲在荷叶上”“在荷叶下游来游去”之后,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做做动作,如此,学生也就能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了。
(二)图文对比,激发想象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插图。在板书中引入这些插图,启发学生对比找出插图与文本内容的异同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大有益处。
例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准确而又有趣味地描绘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几个“小画家”在雪地上画出不同形状图案的场景,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展示了这四种图案。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有趣地理解这些图案,笔者板书时不仅贴出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图片,还贴出了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的图片,写出相应的名称(见图3),让学生通过图文对比,找出文中描写的动物,勾连每种动物与各自绘制出的图案之间的联系,进而想象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板书中的图与文既是对文本“主角”和“情节”的凝练,又是帮助学生明确“物”与“事”之间联系的纽带。由此,学生便能积极调用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这几种小动物样貌、习性的了解,从而形象地理解雪地里的小画家不同画作的来由,初步感知比喻和拟人手法对于增强文字准确性、趣味性的作用。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青蛙冬眠的科学知识,学生再次借助图文,运动上面的方法理解,学习就轻松了很多。
二、思辨探究型板书的使用
思辨探究型板书,主要是通过板书核心词、文脉、故事情节等,让学生凭借直观经验,开展适度的演绎、判断、推理、分析等认知活动,挖掘文本潜藏的特征。思辨探究型板书,意在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教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适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提炼关键词
低年级课文虽然大多难度不大,且贴近学生生活,但每课都蕴含一定的意旨。这些意旨,借助核心词得以凸显。提炼板书核心词,以此串联文意,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认知。 例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以“尾巴”串起全篇,但实际上“尾巴”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形状多样”“特点多样”的“秘密”。如何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特征,是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据此,笔者利用板书,提炼出文中涉及不同动物尾巴的关键词,如“长”“短”“好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又出示与这些尾巴特点呼应的动物图片(见图4),让学生对比迁移想象,同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这样以能凸显动物尾巴特点的核心词串起全文的板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幅结构图。据此,学生不仅列举出了更多动物的尾巴形状,描述了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迁移,如比嘴巴、比眼睛。当学生潜在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后,学习力自然得以提升。
(二)抓取文脉
好的板书的优势还在于能够沿着故事的叙述线索,直观呈现文脉,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性把握,形成结构化认知。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级上、下两册中少有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课后习题也要求学生“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整个故事”,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再挖掘细节。依据本文结构清晰、情节反复的特点,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借得怎么样”抓取小壁虎借尾巴时的“足迹”。在学生抓取到“爬到小河边找小鱼姐姐”“爬到大树上找牛伯伯”“爬到屋檐下找燕子阿姨”“爬回家里找妈妈”等信息时,笔者及时板书,并用由下至上的箭头做标注(见图5)。顺着板书呈现的思路,学生不仅知道了小壁虎先后找谁借的尾巴以及这些尾巴的用处,还感受到了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遵循本课板书抓取文脉的思路,学生以后再读类似童话故事的时候,也会有章可循。
(三)梳理情节
低年级教材编排的课文以童话故事居多,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阅读童话故事,梳理情节是教学的核心任务。用板书梳理展示故事情节,学生很容易接受。
例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文的表象是“下雨”,其中却蕴含着“小燕子低飞捉虫”“鱼游水面透气”“蚂蚁忙搬东西”等基本情节以及引发这些情节、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围绕问题“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读课文。他们边读边思考,笔者则及时板书他们的思考结果。当学生顺利梳理出三種动物下雨前的行为时,笔者又启发他们顺着板书提供的思路,从课文中找出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为了降低思考难度,笔者板书了“天阴沉沉的”“空气很潮湿”“水里闷得很”三条原因(见图6),让学生顺阶而上,对号入座。很快,学生就知道:下雨前,燕子低飞捉虫是因为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小鱼游到水面透气是因为水里闷得很;蚂蚁忙着搬东西是因为要下雨了。由此,学生明确下雨前天气和动物行为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三、随文语用型板书的使用
语文学习强调语言运用。随文语用型板书,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领会其中的表达特点,并能学着迁移运用。
(一)重“输入”,规范表达
针对低年级选文基本以故事类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并模仿原文,进而内化原文表达,适量“输入”,是较为适切的教学方式。借助板书有规律地呈现关键词、图画和标记,带着学生顺着这些信息朗读、记忆、体验,经历串词成句、串词成段的语言运用和迁移训练,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一课是一篇童话,文中的小猴子下山后经历了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子几件事。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小猴子干了哪些事之后,先依次板书这几件事(见图7),然后引导学生顺着事件发生的顺序,模仿课文复述故事。学生看着板书,回忆课文,根据关键词的提示,运用合适的连接词串联情节复述。如此,他们的表达就更有逻辑性。而且,低年级课文中经常采用的反复性语言,也是学生学习模仿的绝佳范本。
(二)强“输出”,转换表达
语言重“输入”,更重“输出”。利用随文语用型板书展示文本表达的框架,并由此伸发延展,引导学生在内化原文表达的基础上模仿“输出”,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完成由阅读到表达的转换。
比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是首儿歌,语言富有情趣。其中,句式的反复、叠词的使用,尤其值得学生仿说仿写。迁移运用环节,笔者在板书课文提到的四季四种事物的基础上,又拓展一些学生熟悉的其他事物。如,在春天“草芽尖尖”的基础上拓展出“桃花粉粉”“柳条弯弯”,在夏天“荷叶圆圆”的基础上拓展出“草莓红红”“西瓜甜甜”,在秋天“谷穗弯弯”的基础上拓展出“落叶飘飘”“菊花黄黄”,在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的基础上拓展出“梅花竞相开放”“松树身披雪袍”等。此外,还添加了不同季节独有的一些小动物,如春天的小鸟、燕子,夏天的青蛙、知了,秋天的大雁、蚂蚱等;为冬天增添了“顽皮”“倔强”的形容词。由此梳理出的板书(见图8),立足文本却又高于文本,让学生的表达素材丰富多样,表达思路清晰明确,表达方式多样灵活。此外,沿着这样的板书思路“看四季”,学生看到的四季事物便各有不同。他们用语言表达四季,在头脑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四季”。
用量身设计的板书冲破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藩篱,立足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板书,是发展低年级学生思维,延展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板书设计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力会逐级攀升,语言运用能力会得以夯实。
参考文献:
[1] 张小云.让板书“动”起来——小学低段和高段板书设计之不同[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2] 徐成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新[J].读与写,2014(17).
关键词:低年级板书设计图文结合思辨探究随文语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能科学且形象地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学核心,能直观、具体地反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帮助小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丰富感知表象。就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直观形象、层次分明、生动简明的板书对他们学习的助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减少他们使用电脑屏幕的时间,缓解视力负荷;三是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观察,启动形象思维。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使用契合学生兴趣的板书,如图文结合型板书、思辨探究型板书、随文语用型板书,是提升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捷径。
一、图文结合型板书的使用
图文结合型板书,即以图画和文字的形式勾勒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或知识点有整体性、精准性把握。
(一)以图带文,唤醒认知
首先,可以在板书中呈现与文本内容联系紧密的图画,在图画中板书最能凸显文本内容的关键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深化他们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例如,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一课有6个自然段,课文较长,生字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笔者聚焦能够凸显的“大”的关键词“穿衣服”“系鞋带”和能够凸显“小”的关键词“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以板贴的形式展示四幅图,然后在四幅图下面板书关键词(见下页图1)。在板书的指引下,笔者范读课文,让学生找找文中“我”的哪些行为体现出了“大”,哪些行为体现出了“小”。板书中的图片和文字同时出现,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穿衣服、系鞋带都是自己能完成的,“够不到按钮”是自己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听到雷声喊妈妈”则是自己还不够强大的表现。循着板书中的图,学生再读与关键词有关的原文,文中“我”的 “大”“小”的行为,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体会到了“我”矛盾的内心世界;结合生活经历,他们还能说出其他感觉自己很大、很小的经历,让文本内容更为充实、鲜活。
其次,可以通过板书再现不同词语所蕴含的不同语境,让学生在体会词语意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例如,一年级下冊《荷叶圆圆》一课中描写荷叶圆圆的手法较为独特,分别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角度和口吻,描绘了具有不同功能的荷叶。这也是本课的语言特色所在。教学时,为了让不同视角的荷叶形象更为直观、生动,笔者先张贴了与四个“主角”相关的四幅图:小水珠眼中的荷叶是“摇篮”,小蜻蜓眼中的荷叶是“停机坪”,小青蛙眼中的荷叶是“歌台”,小鱼儿眼中的荷叶是“凉伞”;然后,在每幅图后面板书相关的语句(见图2)。由此,笔者让学生把握“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的特色,借助插图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图画带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首先关注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所处的位置。根据位置的描述,学生顺其自然又关注到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理解了四个小动物口中荷叶的样子,知道这里是把“荷叶”分别比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看似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有了图文结合的板书,以图带文,以文解图,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对文本比喻手法的认知也轻松了很多。
《荷叶圆圆》一文妙用生动形象的动词是其另一语言文字特色。如何理解“躺”“立”“蹲”“游”四个动词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聚焦观察四个小动物的动作。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出示词串“躺在荷叶上”“立在荷叶上”“蹲在荷叶上”“在荷叶下游来游去”之后,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做做动作,如此,学生也就能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了。
(二)图文对比,激发想象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插图。在板书中引入这些插图,启发学生对比找出插图与文本内容的异同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大有益处。
例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准确而又有趣味地描绘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几个“小画家”在雪地上画出不同形状图案的场景,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展示了这四种图案。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有趣地理解这些图案,笔者板书时不仅贴出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图片,还贴出了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的图片,写出相应的名称(见图3),让学生通过图文对比,找出文中描写的动物,勾连每种动物与各自绘制出的图案之间的联系,进而想象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板书中的图与文既是对文本“主角”和“情节”的凝练,又是帮助学生明确“物”与“事”之间联系的纽带。由此,学生便能积极调用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这几种小动物样貌、习性的了解,从而形象地理解雪地里的小画家不同画作的来由,初步感知比喻和拟人手法对于增强文字准确性、趣味性的作用。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青蛙冬眠的科学知识,学生再次借助图文,运动上面的方法理解,学习就轻松了很多。
二、思辨探究型板书的使用
思辨探究型板书,主要是通过板书核心词、文脉、故事情节等,让学生凭借直观经验,开展适度的演绎、判断、推理、分析等认知活动,挖掘文本潜藏的特征。思辨探究型板书,意在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教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适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提炼关键词
低年级课文虽然大多难度不大,且贴近学生生活,但每课都蕴含一定的意旨。这些意旨,借助核心词得以凸显。提炼板书核心词,以此串联文意,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认知。 例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以“尾巴”串起全篇,但实际上“尾巴”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形状多样”“特点多样”的“秘密”。如何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特征,是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据此,笔者利用板书,提炼出文中涉及不同动物尾巴的关键词,如“长”“短”“好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又出示与这些尾巴特点呼应的动物图片(见图4),让学生对比迁移想象,同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这样以能凸显动物尾巴特点的核心词串起全文的板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幅结构图。据此,学生不仅列举出了更多动物的尾巴形状,描述了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迁移,如比嘴巴、比眼睛。当学生潜在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后,学习力自然得以提升。
(二)抓取文脉
好的板书的优势还在于能够沿着故事的叙述线索,直观呈现文脉,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性把握,形成结构化认知。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级上、下两册中少有的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课后习题也要求学生“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整个故事”,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再挖掘细节。依据本文结构清晰、情节反复的特点,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借得怎么样”抓取小壁虎借尾巴时的“足迹”。在学生抓取到“爬到小河边找小鱼姐姐”“爬到大树上找牛伯伯”“爬到屋檐下找燕子阿姨”“爬回家里找妈妈”等信息时,笔者及时板书,并用由下至上的箭头做标注(见图5)。顺着板书呈现的思路,学生不仅知道了小壁虎先后找谁借的尾巴以及这些尾巴的用处,还感受到了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遵循本课板书抓取文脉的思路,学生以后再读类似童话故事的时候,也会有章可循。
(三)梳理情节
低年级教材编排的课文以童话故事居多,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阅读童话故事,梳理情节是教学的核心任务。用板书梳理展示故事情节,学生很容易接受。
例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文的表象是“下雨”,其中却蕴含着“小燕子低飞捉虫”“鱼游水面透气”“蚂蚁忙搬东西”等基本情节以及引发这些情节、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围绕问题“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读课文。他们边读边思考,笔者则及时板书他们的思考结果。当学生顺利梳理出三種动物下雨前的行为时,笔者又启发他们顺着板书提供的思路,从课文中找出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为了降低思考难度,笔者板书了“天阴沉沉的”“空气很潮湿”“水里闷得很”三条原因(见图6),让学生顺阶而上,对号入座。很快,学生就知道:下雨前,燕子低飞捉虫是因为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小鱼游到水面透气是因为水里闷得很;蚂蚁忙着搬东西是因为要下雨了。由此,学生明确下雨前天气和动物行为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三、随文语用型板书的使用
语文学习强调语言运用。随文语用型板书,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领会其中的表达特点,并能学着迁移运用。
(一)重“输入”,规范表达
针对低年级选文基本以故事类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并模仿原文,进而内化原文表达,适量“输入”,是较为适切的教学方式。借助板书有规律地呈现关键词、图画和标记,带着学生顺着这些信息朗读、记忆、体验,经历串词成句、串词成段的语言运用和迁移训练,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一课是一篇童话,文中的小猴子下山后经历了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子几件事。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小猴子干了哪些事之后,先依次板书这几件事(见图7),然后引导学生顺着事件发生的顺序,模仿课文复述故事。学生看着板书,回忆课文,根据关键词的提示,运用合适的连接词串联情节复述。如此,他们的表达就更有逻辑性。而且,低年级课文中经常采用的反复性语言,也是学生学习模仿的绝佳范本。
(二)强“输出”,转换表达
语言重“输入”,更重“输出”。利用随文语用型板书展示文本表达的框架,并由此伸发延展,引导学生在内化原文表达的基础上模仿“输出”,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完成由阅读到表达的转换。
比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是首儿歌,语言富有情趣。其中,句式的反复、叠词的使用,尤其值得学生仿说仿写。迁移运用环节,笔者在板书课文提到的四季四种事物的基础上,又拓展一些学生熟悉的其他事物。如,在春天“草芽尖尖”的基础上拓展出“桃花粉粉”“柳条弯弯”,在夏天“荷叶圆圆”的基础上拓展出“草莓红红”“西瓜甜甜”,在秋天“谷穗弯弯”的基础上拓展出“落叶飘飘”“菊花黄黄”,在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的基础上拓展出“梅花竞相开放”“松树身披雪袍”等。此外,还添加了不同季节独有的一些小动物,如春天的小鸟、燕子,夏天的青蛙、知了,秋天的大雁、蚂蚱等;为冬天增添了“顽皮”“倔强”的形容词。由此梳理出的板书(见图8),立足文本却又高于文本,让学生的表达素材丰富多样,表达思路清晰明确,表达方式多样灵活。此外,沿着这样的板书思路“看四季”,学生看到的四季事物便各有不同。他们用语言表达四季,在头脑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四季”。
用量身设计的板书冲破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藩篱,立足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板书,是发展低年级学生思维,延展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板书设计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力会逐级攀升,语言运用能力会得以夯实。
参考文献:
[1] 张小云.让板书“动”起来——小学低段和高段板书设计之不同[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2] 徐成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新[J].读与写,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