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阅读本身来说,阅读是思考的过程,阅读就是经过连续不断的思考去把握文章发展的始终,阅读思维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因此,离开了思维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阅读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一、着重文本内容解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重视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经过中小学阶段,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在高中阶段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文本解读和讲授时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从文本意义出发,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路和事实内容,从而更好地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背后的深刻意义,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阅读不仅仅是品读和鉴赏,更多的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生活当中,将语文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片段一:必修一《小狗包弟》“作者对包弟的忏悔之情。”
   无论是我们日常的文本阅读还是考试中的阅读题目,大多都以问题设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探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的问题设置需要具有灵活性,让学生在表达自己观念的同时培养阅读思维,从而发散性的思考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找出自己的薄弱点。
   思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小狗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动物,作者为什么要向包弟表示道歉,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生1:我认为作者觉得他说自己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感到羞耻,为了保全自己,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他无法原谅自己,无论是无法保护包弟还是将包弟送给了实验室,他都觉得是自己亲手害死了小狗。
   生2:作者觉得小狗包弟十分讨人喜欢,家里人都很喜欢它,但是他由于害怕小狗尖叫,把红卫兵引到家中就送走了,像亲人一样的包弟对此他深感不安,所以向小狗致歉。
   生3:我认为作者觉得自己送走小狗包弟这件事完全是出于自己考虑,并没有站在小狗的角度,其实这件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但巴金却把自己做的这件事看得不可原谅,深感不安,这说明他是一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了巴金向小狗包弟致歉这件事,这恰恰说明巴金是一个严于自省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这种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的道德与纯良,也能看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外部的形势,常常让人无法自保,更无视生命,巴金用自己的笔反思了自己,更反思了那个时代,敢于直面人生的人才是真的勇士。
   本文作为叙事写人型散文,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来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描摹以及背后的深意,让学生了解人物叙事方法和情感倾向,作为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借助巴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去解读人性背后的道德与纯真。
   思考:1.一只小狗的遭遇竟让巴金有如此深的歉意,这究竟是为什么?2.为什么让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3.为文者应当有怎样的历史担当?本文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高中阶段的叙事写人型散文并不像中小学阶段的课文,内容浅显,学生能够直接感受文章背后的故事,但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深度在不断扩张,因此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当结合文章创作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展开探讨,本篇课文从政治向道德层面逐步深入,站在整个社会的立场上去思考文化大革命给當时的人带来的影响和苦难,从一条狗的遭遇来折射整个社会,带给读者深刻的震撼,巴金并没有直接向社会发起攻击,而是在简单的文本叙述中去描绘那个社会背后的故事,给人的压抑使人遭遇的不幸,这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去进行深刻思考的内容,通过文本感知和深入探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
   这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作为教学时重点设置的题目,让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探究。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逐步掌握问题设置的规律和方法,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阅读文本,自己设计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这种方式,既能够锻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他们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把握出题的规律,掌握文章的深意。
   二、把握文本表现形式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感知外,还要对叙述方法和创作手法进行感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达到表达的意图的,这种语言形式的探究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语言表达技巧,在原有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语言作品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侧重言语形式的探究,从语言形式到语言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高中语文课本中文本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多样化,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文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
   片段二:必修五《谈中国诗》
   这篇课文是叙述类文本,论说性较强,虽然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充满了逻辑和论证,但是这篇文章仍然是围绕某种观点来展开议论的,从本质上来说他和文学评论随笔属于一类,都是实用文章的阅读,而实用文本的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对这些文本进行解读时,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实用文章写作的特色。
   实用类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类文章是作者理性分析的结果,把握实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教学的重点,这和文学类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概念上来说,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进行了笼统的概括,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诗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阐释,因此本文的重点应当从行文思路来展开,围绕作者如何整合概念,怎样通过引申和揭示,最后让读者对中国诗有整体的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词句,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1.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2.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尸体也许正是失心的产物,是配失心的需要。
   3.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这些句子出现在使用类文本阅读中,给文本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色彩是文章的逻辑性和理性得到优化,这种创作方法能够增添文章的可读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会是枯燥的文本,而是结合人文特点来展开论述的实用类文章,这类文章既能够帮助学生關注理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提供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压力较大,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在文本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建构和作者的表现方法,教师可以策划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环境的构设去体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发展思维,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来进行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
   针对古典诗词可以采用朗诵会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类目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朗诵活动的展开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朗诵来感受节奏和诗意的变化,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古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朗诵视频学习,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给自己的朗诵提供技巧和借鉴,在学生自己展开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文本去把握情感感知文本,从而在今后的古诗词鉴赏中对作者的情感有更直观的感受。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和把握来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丰富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习惯,丰富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芸.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124.
   [2]沈佳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改进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87.
   李琳,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必须提高“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能力》是徐江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的文章。所针对的问题是笔者和肖家芸老师合作的《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活动化的观点(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  仔细梳理徐老师的意见,似有两点: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以语言解释语言”,执教者搞“活动”是为了掩饰自己“以语言解释语言”能力的孱弱;执教者要细读文本,在读的过程
比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里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述,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这两种修辞格有时也令我们犯糊涂,无从分辨。如某人有两个绰号:一为“豆芽菜”(因为瘦长瘦长),一为“光头”(因为常年剃光头),后者可肯定为借代,但对于前者用的是哪种修辞格,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了。就像鲁迅《故乡》一文中出现的几处“圆规”的修辞格,连语文教师及语言大家也
《劝学》(节选)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荀子》,这是一篇劝导学习的名垂千古的经典文章。此文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上,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重要范文。作为职业院校的語文教师,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领悟文章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精妙的论述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去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
史铁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在二十岁上下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他又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地坛,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思考的场所,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去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灵魂,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来帮他普度人生的苦难。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韧的心默默关爱、理解、宽容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母亲是史铁生的人生导师,但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不懂,“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多媒体用“过了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上世纪中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只要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流畅的粉笔字,有对教材的基本的理解能力,就可以稳立讲台。随着多媒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情节设置巧妙,人物描写生动,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可是,《项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如何提炼教学内容?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主题,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以往的外国文学史常常这样评价《项链》:莫泊桑暴露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今天人们认为此种评价是一种阶级分析法,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关
儒家传统经典作品《中庸》里提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早出现了“思辨”一词,即通过审视,提出问题,经过慎重严密的思考,明晰辨理。近年来,余党绪先生进一步指出:思辨性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强调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我们也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高中语文的进一步学习
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诸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不过,从当前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还存在学习的瓶颈,诸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难以理解诗词的主旨和蕴含的感情等。课堂教学则表现为重讲解轻朗诵、重分析轻品味、重解释轻探究的境况,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解突破、鉴赏感悟等方面并不能给学生科学的指引,更难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阅读是解决语文所有核心问题的钥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绝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充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好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多是一般化、模式化的大而全的教学,真正触及文学作品核心价值的教学很少见,如此教学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对文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是告诫人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