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幼儿教育;多媒体教学;传统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28—01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致使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
在我园前不久开展的教师技能大赛中,参赛的31位教师中有14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鉴于此,我就两堂观摩课谈谈多媒体教学的相关问题。
A、 B 两位老师的选材均为社会领域的“茶文化”,且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A老师选择了时下流行的铁观音为主题,试图通过与龙井进行比较,使幼儿能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分辨二者,以掌握铁观音的特点。
活动伊始,A 老师先利用投影仪,请幼儿通过投影屏幕来观察铁观音和龙井的实物。然而,由于室内光线及显示终端的分辨率不高,屏幕上显示的图案模糊不清。A老师很着急,不断调整仪器以便于显示出理想的效果,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渐渐地幼儿也失去了最初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把铁观音与龙井的实物分发到每一组,请幼儿亲自摸、闻、观察。确保幼儿明晰二者的区别后,第三个环节为多媒体短片——认识铁观音。该短片时长三分钟,介绍了铁观音的产地简况、茶树和采摘茶叶场面。
评课环节中,大家一致认为A老师的实物投影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该环节实为画蛇添足。如果直接把两种不同的茶叶按照小组发放下去,效果会更好。短片“认识铁观音”时间长短适宜,内容能围绕主题展开,但衔接不紧密,语言较为生硬且成人化,未能很好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影响到了下一环节活动的展开。
B老师则选择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兰州盖碗茶作为教学主题。教学内容丰富:三泡台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涵义、各种茶叶的功效、不同材质茶具的展示等。其中短片“三泡台”作为活动的引子首先展示给幼儿。该片时长四分钟,画面精美,解说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内容紧扣主题,极大地引起了幼儿的兴趣。由于部分幼儿对三泡台这种本土的特产已有一定的认识,明快的短片恰是一枚投入湖水中的石子,使幼儿兴奋地交流起来。B老师适时的提问,也得到了较满意的回答。可见,有了契合幼儿已有知识库和兴趣的主题,B老师的短片就如锦上添花,为活动增添了几分色彩。
以上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但为什么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多媒体教学运用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是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的,而多媒体教学运用了能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并加工处理的多媒体技术。从这一点来讲,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然而,无论采用任何工具和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殊功能,不存在一种“全能媒体”,多媒体也不例外。例如,对于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学内容则适合用多媒体演示,而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及演绎过程则更适合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及粉笔加黑板的展示方式,如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度”与“量”的问题。一堂课中,课件的内容应适度。若过多,一方面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幼儿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则容易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要坚持“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的原则。对于那些幼儿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这样有利于幼儿通过感知建立概念、获取知识;对于那些可以通过生活现象、演示实验等传统手段来实现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了。
三、强化教学设计意识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并事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对于作为新事物的多媒体教学来说,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28—01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致使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
在我园前不久开展的教师技能大赛中,参赛的31位教师中有14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鉴于此,我就两堂观摩课谈谈多媒体教学的相关问题。
A、 B 两位老师的选材均为社会领域的“茶文化”,且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A老师选择了时下流行的铁观音为主题,试图通过与龙井进行比较,使幼儿能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分辨二者,以掌握铁观音的特点。
活动伊始,A 老师先利用投影仪,请幼儿通过投影屏幕来观察铁观音和龙井的实物。然而,由于室内光线及显示终端的分辨率不高,屏幕上显示的图案模糊不清。A老师很着急,不断调整仪器以便于显示出理想的效果,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渐渐地幼儿也失去了最初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把铁观音与龙井的实物分发到每一组,请幼儿亲自摸、闻、观察。确保幼儿明晰二者的区别后,第三个环节为多媒体短片——认识铁观音。该短片时长三分钟,介绍了铁观音的产地简况、茶树和采摘茶叶场面。
评课环节中,大家一致认为A老师的实物投影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该环节实为画蛇添足。如果直接把两种不同的茶叶按照小组发放下去,效果会更好。短片“认识铁观音”时间长短适宜,内容能围绕主题展开,但衔接不紧密,语言较为生硬且成人化,未能很好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影响到了下一环节活动的展开。
B老师则选择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兰州盖碗茶作为教学主题。教学内容丰富:三泡台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涵义、各种茶叶的功效、不同材质茶具的展示等。其中短片“三泡台”作为活动的引子首先展示给幼儿。该片时长四分钟,画面精美,解说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内容紧扣主题,极大地引起了幼儿的兴趣。由于部分幼儿对三泡台这种本土的特产已有一定的认识,明快的短片恰是一枚投入湖水中的石子,使幼儿兴奋地交流起来。B老师适时的提问,也得到了较满意的回答。可见,有了契合幼儿已有知识库和兴趣的主题,B老师的短片就如锦上添花,为活动增添了几分色彩。
以上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但为什么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多媒体教学运用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是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的,而多媒体教学运用了能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并加工处理的多媒体技术。从这一点来讲,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然而,无论采用任何工具和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殊功能,不存在一种“全能媒体”,多媒体也不例外。例如,对于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学内容则适合用多媒体演示,而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及演绎过程则更适合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及粉笔加黑板的展示方式,如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度”与“量”的问题。一堂课中,课件的内容应适度。若过多,一方面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幼儿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则容易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要坚持“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的原则。对于那些幼儿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这样有利于幼儿通过感知建立概念、获取知识;对于那些可以通过生活现象、演示实验等传统手段来实现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了。
三、强化教学设计意识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并事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对于作为新事物的多媒体教学来说,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