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作业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以检测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为目的的方法,所以作业应当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师需要在对高中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当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做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93
优质高效的教育方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并努力探索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与学都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让教学实现真正的有效性。其中的作业一环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其设计是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和学习情况来确定的。作业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巩固作用,所以教师在对高中化学作业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一、高中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作业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作业情况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各科作业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以便以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但是从各科的作业布置及作业来源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类型单一。现在学生的练习、作业普遍都是书面练习,以教辅上的同步练习、各类考试的试题为主,鲜有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调查研究、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作业,也极少有教师会依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班情、学情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的旨在帮助学生检查知识漏洞和纠正错误的练习。
其次,层次单一。其实无论我们所教授的班级是属于哪种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永远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步调的差异、能力的高低一定会存在。但是教师往往只是面向全班的学生布置整齐划一的作业,如此一来便不能兼顾到个体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实际需要。
第三,质量不高。一些配套的教辅中作业设计存在着粗制滥造、生搬硬套、要求不当的问题,个别甚至存在科学性错误。若教师只是简单地以教辅的练习为依托来布置作业,那么我们所期待的通过作业来实现的教学目的定会受到影响。
第四,数量太多。个别教师片面地认为加大作业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业布置只是简单地提倡多多益善。这种单纯性地强调反复操练的方式,势必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丧失做作业的兴趣,进而影响到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教师而言,批阅、评讲作业的工作量增大的同时,必将挤占备课、讲授新课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传统的作业布置更多的只是立足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缺陷的纠偏。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思维引导,所以如今的作业设计需要切实地与学习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相结合,将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体现出来。
1.化学作业设计的目标
化学作业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对典型化学题型的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并且能够形到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化学作业的设计应当针对当前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典型题型,并且根据知识的重要程度来确定题目是以什么形式(选择题、判断题或解答题)出现,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更有效地实现对学习内容侧重点的掌握。
所以,立足于化学的学科特点,一份高质量的化学作业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背景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第二,注重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使用实验、图表、模型等手段,运用分析、推理、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重视化学实验。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能结合课本实验让学生有动手动脑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
2.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化学作业的重心还是应当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设计中要注重巩固、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现教学信息反馈的功能。二是适用性原则。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高中三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性也越来越强,所以高中三个年级的作业应体现一定的阶段性,逐步增加综合性题目的比例。三是开放性原则。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开放性作业,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封闭性作业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化学与生活》中的“垃圾资源化”一节,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四人为一组,走访本地废品回收部门和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情况和处理方法,并将本组的走访调查结果以书面形以实验促思维,从模仿到创造
性和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许多新问题都将在这里产生,并得到解决。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在这特定条件下得到激发和充分发挥。这样,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上是有序的,思路上是清晰的。学生感知和思维的过程,是在教师传习中进行的,有一定的模仿性,模仿了教师的思维序列并从教材总结中得到结论。
这种操作训练和思维培养是中学化学实验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层次,在教学中要不断加以巩固。只有教师运用正确的思维序列去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学生通过模仿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独立性实验和程序性思维
独立性实验是指经过反复进行的学生实验后,学生可以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经过周密计划、有目的的实验。通过独立性实验这个阶段,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跃迁,进一步发展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按照一定计划顺利地进行自主操作,从而脱离对教师的单纯模仿和对教材的束缚。而程序性思维则是通过一定目标的指引,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制定实验实施方案,但是,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模仿性思维隐匿其中。程序性思维要求教师做先导,否则,学生的程序性思维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简而言之,就是若没有教师有效地运用程序性思维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作为先导,学生是很难凭借自己的摸索来掌握方法的。因而,在独立性实验的进行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学习了电化学后,可以让学生探讨如何使一个本来不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Cu 2H2O=Cu(OH)2 H2↑)得以实现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开始时可能有点不知所措,但在教师暗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关系后终有所悟,最终将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Cu-2e-=Cu2 ;2H2O 2e-=H2↑ 2OH-,并提出以铜作阳极电解水的实验方案,甚至有学生提出可在水中加入NaOH、Na2SO4等物质来增强导电性,使实验方案更趋向科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93
优质高效的教育方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并努力探索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与学都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让教学实现真正的有效性。其中的作业一环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其设计是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和学习情况来确定的。作业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巩固作用,所以教师在对高中化学作业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一、高中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作业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作业情况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各科作业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以便以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但是从各科的作业布置及作业来源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类型单一。现在学生的练习、作业普遍都是书面练习,以教辅上的同步练习、各类考试的试题为主,鲜有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调查研究、小组合作来完成的作业,也极少有教师会依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班情、学情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的旨在帮助学生检查知识漏洞和纠正错误的练习。
其次,层次单一。其实无论我们所教授的班级是属于哪种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永远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步调的差异、能力的高低一定会存在。但是教师往往只是面向全班的学生布置整齐划一的作业,如此一来便不能兼顾到个体的差异,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实际需要。
第三,质量不高。一些配套的教辅中作业设计存在着粗制滥造、生搬硬套、要求不当的问题,个别甚至存在科学性错误。若教师只是简单地以教辅的练习为依托来布置作业,那么我们所期待的通过作业来实现的教学目的定会受到影响。
第四,数量太多。个别教师片面地认为加大作业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业布置只是简单地提倡多多益善。这种单纯性地强调反复操练的方式,势必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丧失做作业的兴趣,进而影响到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教师而言,批阅、评讲作业的工作量增大的同时,必将挤占备课、讲授新课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传统的作业布置更多的只是立足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缺陷的纠偏。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思维引导,所以如今的作业设计需要切实地与学习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相结合,将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体现出来。
1.化学作业设计的目标
化学作业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对典型化学题型的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并且能够形到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化学作业的设计应当针对当前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典型题型,并且根据知识的重要程度来确定题目是以什么形式(选择题、判断题或解答题)出现,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更有效地实现对学习内容侧重点的掌握。
所以,立足于化学的学科特点,一份高质量的化学作业应该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背景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第二,注重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使用实验、图表、模型等手段,运用分析、推理、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重视化学实验。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能结合课本实验让学生有动手动脑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
2.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化学作业的重心还是应当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设计中要注重巩固、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现教学信息反馈的功能。二是适用性原则。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高中三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性也越来越强,所以高中三个年级的作业应体现一定的阶段性,逐步增加综合性题目的比例。三是开放性原则。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开放性作业,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封闭性作业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化学与生活》中的“垃圾资源化”一节,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四人为一组,走访本地废品回收部门和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情况和处理方法,并将本组的走访调查结果以书面形以实验促思维,从模仿到创造
性和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许多新问题都将在这里产生,并得到解决。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在这特定条件下得到激发和充分发挥。这样,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上是有序的,思路上是清晰的。学生感知和思维的过程,是在教师传习中进行的,有一定的模仿性,模仿了教师的思维序列并从教材总结中得到结论。
这种操作训练和思维培养是中学化学实验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层次,在教学中要不断加以巩固。只有教师运用正确的思维序列去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学生通过模仿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独立性实验和程序性思维
独立性实验是指经过反复进行的学生实验后,学生可以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经过周密计划、有目的的实验。通过独立性实验这个阶段,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跃迁,进一步发展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按照一定计划顺利地进行自主操作,从而脱离对教师的单纯模仿和对教材的束缚。而程序性思维则是通过一定目标的指引,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制定实验实施方案,但是,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模仿性思维隐匿其中。程序性思维要求教师做先导,否则,学生的程序性思维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简而言之,就是若没有教师有效地运用程序性思维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作为先导,学生是很难凭借自己的摸索来掌握方法的。因而,在独立性实验的进行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学习了电化学后,可以让学生探讨如何使一个本来不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Cu 2H2O=Cu(OH)2 H2↑)得以实现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开始时可能有点不知所措,但在教师暗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关系后终有所悟,最终将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Cu-2e-=Cu2 ;2H2O 2e-=H2↑ 2OH-,并提出以铜作阳极电解水的实验方案,甚至有学生提出可在水中加入NaOH、Na2SO4等物质来增强导电性,使实验方案更趋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