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性教学指的是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展开体验、探究和交往,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更好地展开自我认识,探究人生的意义。实践性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和外界之间的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健康的心理,若能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实践活动,则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依托教材,设计主题
《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报告2017》认为主题实践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应该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学会沟通交流”这部分教材内容本来就和实践、沟通等有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依托教材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展开一个‘沟通’小活动,在班级中,大家是否和其他的同学之间有过矛盾呢?若双方还有误解的话,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将双方的看法都说出来,大家交流一番,看看能不能解决矛盾。”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学生便提出:“班级里有很多同学都觉得我很脏,但是我实际上每天都洗澡,一点都不脏啊,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看不起我。”其他同学提出:“因为你总是将鼻涕擤在地上,还将纸片扔在地上,这样的行为让人觉得你一点都不讲卫生。”该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让其他同学对自己恶而远之。该学生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形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是展开实践性教学的基本途径,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能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二、发现问题,深度探究
学者卢梭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探究的欲望,探究学习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若要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健康心理,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学习,尝试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提升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与“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活动,讨论到大家要体谅父母、让父母少操心时,有学生提出:“我的爸爸妈妈才不会为我操心呢,他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我们都见不到面。”还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我的爸妈一点都不了解我。我喜欢学画画,但是他们却觉得画画影响了学习。”针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我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爸爸妈妈我想说”,让他们将自己想要对父母说的话写到一封信中,交给父母,用文字交流的方式沟通彼此的想法。文字交流能让双方都冷静下来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谅到了父母的不容易,父母也认识到了要适当地关心孩子的喜好。在总结活动收获的时候,学生认识到:“和父母沟通后,我更了解父母了,也认识到了父母做的都是为了我好,我以后要好好地和父母说话,多进行换位思考。”利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问题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基于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能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展开学习,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實践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带来好处,因此很符合核心素养理论的要求。
三、搭建平台,积淀反思
核心素养理论认为要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然而,小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不广,所以就需要帮助学生搭建通向社会生活的桥梁。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参与有关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反思,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在学习“家乡新变化”的时候,尝试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家乡大变样”主题采访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了解一下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一起展开采访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拍摄了家乡新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采访了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从自己父母处了解到了现在和过去的区别是什么。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采访的结果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上,大家进行交流。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尝试撰写小论文,写一下自己对家乡新变化的反思。有学生便认为:“这都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好,给了中小企业发展自己的机会,这样才使得我们家乡出现了这样巨大的变化。”通过活动,学生展开了深入反思。
搭建平台参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对生活的反刍,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性思维,也有助于其提升自己的行动能力。这样便能促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核心素养理论认为我们要促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理性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小学
一、依托教材,设计主题
《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报告2017》认为主题实践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应该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学会沟通交流”这部分教材内容本来就和实践、沟通等有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依托教材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展开一个‘沟通’小活动,在班级中,大家是否和其他的同学之间有过矛盾呢?若双方还有误解的话,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将双方的看法都说出来,大家交流一番,看看能不能解决矛盾。”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学生便提出:“班级里有很多同学都觉得我很脏,但是我实际上每天都洗澡,一点都不脏啊,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看不起我。”其他同学提出:“因为你总是将鼻涕擤在地上,还将纸片扔在地上,这样的行为让人觉得你一点都不讲卫生。”该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让其他同学对自己恶而远之。该学生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形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是展开实践性教学的基本途径,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能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二、发现问题,深度探究
学者卢梭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探究的欲望,探究学习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若要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健康心理,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学习,尝试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提升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与“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活动,讨论到大家要体谅父母、让父母少操心时,有学生提出:“我的爸爸妈妈才不会为我操心呢,他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我们都见不到面。”还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我的爸妈一点都不了解我。我喜欢学画画,但是他们却觉得画画影响了学习。”针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我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爸爸妈妈我想说”,让他们将自己想要对父母说的话写到一封信中,交给父母,用文字交流的方式沟通彼此的想法。文字交流能让双方都冷静下来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谅到了父母的不容易,父母也认识到了要适当地关心孩子的喜好。在总结活动收获的时候,学生认识到:“和父母沟通后,我更了解父母了,也认识到了父母做的都是为了我好,我以后要好好地和父母说话,多进行换位思考。”利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问题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基于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能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展开学习,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實践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带来好处,因此很符合核心素养理论的要求。
三、搭建平台,积淀反思
核心素养理论认为要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然而,小学生和社会的接触面不广,所以就需要帮助学生搭建通向社会生活的桥梁。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参与有关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反思,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在学习“家乡新变化”的时候,尝试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家乡大变样”主题采访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了解一下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一起展开采访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拍摄了家乡新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采访了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从自己父母处了解到了现在和过去的区别是什么。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采访的结果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上,大家进行交流。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尝试撰写小论文,写一下自己对家乡新变化的反思。有学生便认为:“这都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好,给了中小企业发展自己的机会,这样才使得我们家乡出现了这样巨大的变化。”通过活动,学生展开了深入反思。
搭建平台参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对生活的反刍,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性思维,也有助于其提升自己的行动能力。这样便能促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核心素养理论认为我们要促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理性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南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