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西医类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课程,由于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牵涉面广,授课时许多知识点只能简单带过,所以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也使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心无力。针对这种现状,该文从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病案三个方面探索中医学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医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学 教学方法 病案公析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27-01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课程,在西医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牵涉面广,给《中医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了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 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4 以实践教学为依托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医教育中,这一点更为显著。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中发现疾病、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经验总结,中医学的发展就是理论应用与实践,实践反馈与理论的过程。因此,进行中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操作能力,不但有益于中医学课程中针灸、推拿、经络等实践技能章节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临床与教学的接轨。以实践教学为依托,首先要安排具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其次,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操作的场地,亲自进行针灸、推拿等实际操作,以及舌诊、脉诊等课堂上无法用语言详尽阐述,令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然后,完善技能考核制度,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调动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中医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以中医的思维模式诊疗疾病、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病案为依托,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教师的辅导下主动探索、学习,才能达到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读《中医思维方法》一书有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3-5.
[2] 张虹,季友波,许兆亮.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25):148-149.
[3] 包海燕.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6):59-62.
[4] 惠翠兰,霍亚龙.病案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内科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101,134.
关键词:中医学 教学方法 病案公析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27-01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课程,在西医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牵涉面广,给《中医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了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 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4 以实践教学为依托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医教育中,这一点更为显著。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中发现疾病、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经验总结,中医学的发展就是理论应用与实践,实践反馈与理论的过程。因此,进行中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操作能力,不但有益于中医学课程中针灸、推拿、经络等实践技能章节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临床与教学的接轨。以实践教学为依托,首先要安排具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其次,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操作的场地,亲自进行针灸、推拿等实际操作,以及舌诊、脉诊等课堂上无法用语言详尽阐述,令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然后,完善技能考核制度,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调动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中医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以中医的思维模式诊疗疾病、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病案为依托,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教师的辅导下主动探索、学习,才能达到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读《中医思维方法》一书有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3-5.
[2] 张虹,季友波,许兆亮.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25):148-149.
[3] 包海燕.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6):59-62.
[4] 惠翠兰,霍亚龙.病案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内科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1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