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进步的“每周报告会”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项活动的成果已不断显现:
  自2007年以来,我们课题组已发表SCI文章20篇,EI文章30篇,并有另外20余篇文章已投给SCI检索期刊。
  自1996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到现在,我已指导了15名博士生,近70名硕士生。而在这十几年科研历程中,我觉得最有效的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是在我们的课题组内逐渐建立起的“每周报告会”制度。
  “每周报告会”是自2002年以来,在我带领的课题组内不断摸索并逐渐建立起的一种培养研究生和推动科研的制度。这十年来,我们基本每周都会安排1到2名研究生或者邀校内外知名学者做一次正式的学术报告,并且逐渐形成了学生报告、导师质询、讨论交流三个固定环节。在研究生的报告中,报告者会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此过程中,我和其他几位课题组老师会对报告中的基本概念或发现的有价值的学术思想进行询问,一方面考察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一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报告结束之后,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还会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针对报告内容展开讨论,在碰撞交流中擦出思维火花,在学科的交叉中发现问题。这项活动的成果已不断显现:自2007年以来,我们课题组已发表SCI文章20篇,EI文章30篇,并有另外20余篇文章已投给SCI检索期刊。而在“每周报告会”上,也发生了很多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在工作中坚守的原则与方法。
  学会读文献
  张丁丁同学是课题组08级工程管理专业的硕士生,从09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建筑可持续评价方面的课题研究。经过半年的努力,于2009年9月份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报告,却在这次报告中意外地发生了不愉快。因为还没有正式开题,所以对于学生的第一次报告,我要求他们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确定现在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与问题所在。而在此之后,研究生大概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前期的工作、确定报告主线、构建报告逻辑结构、准备一个内容简练而丰富的PPT。
  但在丁丁的这次报告中,我并没有看到这些,报告伊始便是如庸师授课般满页文字的PPT,听到的也是对PPT的朗读。于是我便试探性地针对报告中涉及到的简单概念进行了质询:“什么是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有什么不同?”“可持续建筑是……”他回答得很不好。“我不希望听到这样的报告,这是在浪费我和各位同学的时间,请丁丁同志再好好准备一下,争取下次能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报告。”我毫不客气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此时的丁丁面色通红、一脸尴尬,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他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对于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尊重课题组文化的这种行为,我不能容忍。
  第二天我把丁丁以及相关课题的人员召集在一起,先告诉他怎样查找文献。我知道研究生最初接触科研最大的通病便是不会找文献,亦或掌握了大量的文献却不知道如何从中分辨出重要文献来进行仔细的研读。从我做科研二十多年来的经验来看,接触一个新课题,了解国际前沿研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查阅最新的研究综述性文章。这些综述文章通常都是在这一领域有很深造诣的著名学者写就,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让人很快掌握这个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并能够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一般发现该方向研究现存的问题。
  我带着丁丁一起查找了50多篇相关的研究文献,并通过快速浏览文章的摘要,选出其中的十几篇重要文献,要求他接下来仔细阅读,争取准备一次成功的报告。这样的准备与前一次效果大不相同,几个月后我听到了一场成功的报告。这次报告后,他的状态大为不同。在接下来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丁丁完成了建筑结构全寿命可持续评价体系的建立,开发出一套建筑可持续评价软件,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文章,并且凭借这种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顺利找到了一份地产公司的工作,现在已升任总经理助理。
  思维大碰撞
  在科研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可贵的。特别是对于博士生的研究,要求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因此如何从土木工程传统科研课题中去发现新问题变成了一个难点。但在我们课题组,这方面有不少便利条件。原因就在于我们课题组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如:材料本构关系以及材料和结构阻尼、耐久性、徐变、可靠度、建筑可持续发展等。而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研究内容的交叉便成了滋养学术思想的温床,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每次报告会的最后,大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根据报告人的报告开展热烈的讨论,经常会在讨论中发现过去没有想到的问题,提出让人惊奇的学术思路,大大促进课题组研究的进展。我们课题组还会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做报告,这也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2010年初我邀请了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克平教授来我课题组作报告。在报告中李克平教授介绍了交通控制与模拟的方法,并提到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这一概念激起了我的一名博士生曹健的兴趣,在讨论环节他简要的向李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劣化模型分析,并和李教授详细讨论了混凝土材料中硫酸根离子的扩散与道路交通中汽车单元的行进之间的异同。2010年9月,经过半年时间的研究,曹健成功地将元胞自动机理论引入到硫酸根离子侵蚀混凝土结构模型中去,并在美国的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发表了一篇SCI检索文章。
  表达很重要
  这种定期的报告会制度在促进我们课题组科研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另外一种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我认为沟通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的。
  对于报告,我要求同学们不但要在内容上精心准备,也要在语言上特别下功夫。我以国外政要演讲的例子,告诉学生们没有天生的演讲家,想要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离不开精心的准备。现在大多数课题组研究生,在报告前都会叫上课题组同学进行演练,有的甚至演练多遍,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报告方式。所以我的学生为了准备一场精彩的报告,不光会在报告内容上做努力,在PPT制作上,在演讲风格上,在语言的组织上也同样下足了功夫。
  在报告中,我也经常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要注意从听众的角度去思考;要能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问题;要能够脱离PPT的束缚。这些都是一个好的演讲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解会兵是2009级的博士生,主要做结构可靠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他的第一次报告中,他对结构可靠度分析常用的蒙特卡洛抽样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只是对教科书的文字复述。我打断了他的报告,“我做一个现场调查,有多少人听懂了什么是蒙特卡洛抽样方法?”接下来我询问了几个同学对于蒙特卡洛法的理解,如我所料,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你的报告没有从听众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这样一个概念的理解是需要比较丰富的概率论知识作为基础的,而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听众具有的,因此在报告中要采用更易懂的语言来对这个概念进行阐述。”之后我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这一概念,同学们都听懂了!
  我做过粗略的统计: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平均要做10次以上的报告,硕士生要做报告3~5次。这样的锻炼,相比那些在校期间除了毕业答辩可能一次报告都没做过的研究生,我们课题组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是与众不同的。
  光阴如箭,作为一名导师,我很高兴我们课题组形成并长期坚持这样一种很好的促进学生自身能力提升、促进科研进步的方法。我相信在我们课题组学习工作过的研究生,对每周的报告会一定会受益良多。
  责任编辑:曹晓晨
  “我做一个现场调查,有多少人听懂了什么是蒙特卡洛抽样方法?”我询问了几个同学对于蒙特卡洛法的理解,如我所料,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之后我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这一概念,同学们都听懂了!
其他文献
兰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之齐全,品类之丰富可谓蹭课者的天堂,不,是天山堂,因为榆中校区几乎所有无障碍交流(人文类而非艰涩难懂的理工科类)课都集中在这里了。  关键词:开放 多样 有趣  课名:语言史与敦煌学  主讲:高田时雄  时间地点:一分部衡山堂5楼,周二5~6节  推荐理由:敦煌学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非常地陌生,听到这一学科的名称只能敬而远之。国际著名敦煌学家高田时雄教
2011年的端午节爬太行山途中遇到了一位骑自行车从北京来陕西爬山的大爷。后来,我们得知这位大爷在一个叫做太阳村的地方做了义工。从那时起,太阳村这个词,就开始在心里扎下了根。从网上了解到太阳村农林经济与爱心公益相结合的模式后,我们决心组织一支队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2012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青鸟”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青鸟寓意带去快乐和幸福。  2012年7月21日,“青鸟”一行15人到达
“上了学院网站,一下就看到你拿了两个奖,太霸气了!”类似的QQ留言,常看见。  “啊,原来你就是那个XX,我知道你!”这是与陌生同学聊天时说出自己的名字,对方常有的反应。  于是在惶恐之余,我会在一瞬间感到真不好意思,原来,我也是学霸了啊。  学霸初炼成  虽然战战兢兢,但先勉强自居半个学霸吧。  大学四年,我所有课程的加权平均分是 91.66,学院里第一,每年都是“三好学生”,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和
刘畅与谷岳,两位70后老男孩,从北京到德国柏林,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共搭车88次(包括维族大爷的三轮车1次,伊拉克老农的拖拉机1次,吉普赛人的马车1次),途经13个亚洲与欧洲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3个半月,行进16000多公里,最终抵达了德国柏林,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艰辛又浪漫的旅程。  曾有一度,刘畅感到生活单调而无趣,他每天奔波在拥挤的人群中,辛勤地拍摄一部又一部专题片、纪录片,而
摘 要:针对2018年Facebook社交平台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从档案管理者、中介机构、管理职能、数据内容和法律角度对数据环境下档案的安全问题进行反思。认为档案机构的档案管理权责未随着档案管理位置的变动而转移,要防止档案第三方服务机构成为“数字巫师”,档案管理中监督职能将在未来崛起和强化,迭代数据环境中数据成为档案的鉴定标准,用强制性法律规范和管控混乱数据。以期为数据化档案的安全问题带来一丝灵感
三届数独世界冠军托马斯·辛德(Thomas Snyder)为《大学生》读者们专门设计数独题。辛德曾三次获得数独世界冠军,五次夺得美国数独冠军,他的专业是化学,本科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助理研究员。  辛德爱好数独,用艺术手法设计数独题。请看题:  游戏规则:  在9X9的方阵中,每一行与每一列都有1到9的数字,每个3X3的小方阵也有1到9的数字,并且一
理清概念  杨璐璐:“泛档案”化是指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滋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盲目地、“与时俱进”地推出了许多档案的新概念,而这些概念已经脱离了档案原有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孙大东:徐欣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档案“泛化”现象做过专门研究。她将档案“泛化”现象界定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
“老师,我要出国了。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收到小雨的短信,我却有些担心。小雨的两年大学生活,一直是独来独往,她交不到朋友,就靠拼命学习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从大一入学开始,小雨就错误地理解了适应大学生活的意义、适应的方式和方法,现在她选择留学,我担心她的留学生活从适应开始又会走入误区。这里,我想跟大家谈谈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定义里指出:个体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并且具有良好的认知和情
摘 要: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技术方案是长期保存策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应用技术方案才能确保数字档案的长期可用,因此需要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分析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术方案优化选择的必要性,在参考欧盟Planets项目“目标树”对长期保存技术策略量化评估的基础上,从构筑合作联盟、引入效能分析法、培育量化思维、树立规划意识四个方面,提出我国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术方案的优化
开往西沙的船一起航,便能感受到西沙的热情好客,西沙精灵——海鸟始终伴行左右,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引路护航。船开破浪,鱼儿在激起的浪花间嬉戏,吸引了以捕鱼为生的海鸟一路追随船只而往。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好客的精灵:周身洁白,两翼宽大,身型修长。或是展翅,悠然地在船只左右滑翔;或是收拢翅膀,瞬间俯冲入水,捕捉浪花间跳跃的飞鱼……  西沙的海是鱼的乐园,珊瑚礁盘间游弋着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甚是美丽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