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新一轮改革如火如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及1 N政策体系的出台,已经明确给予海南极大的优惠政策,加上自贸港方案和自贸港法稳步推进及配套方案正式实施,意味着海南新一轮改革在中央层面基本完成“一分部署”。
接下来就看“九分落实”。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没有先例可循,也不能照搬西方自贸港发展模式,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经济发展探索。
《意见》对海南新一轮改革和未来发展之路的布局,充分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海南未来30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产业链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的重要支柱。
“问题”在哪
海南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以及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决定开发海南开始,海南一直不缺中央层面的政策支持。
从“人和事匹配”(区域本科以上人口与该地区经济体量之比)角度讲,海南整体上不缺人才。这是因为,海南近年经济体量只与淄博、泰州这些地级市相当,而各级机构的人才是按照省级配备的。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海南为27904元。1988年,海南省人均GDP相当于福建省的90%和浙江省的66%,但到了2020年这一比值却降至52.9%和53.0%,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对于海南发展,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第一,缺少“岛屿经济体”理论支撑,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海南是一个岛屿,如何有效管理一个岛屿经济体,在国内理论界属于空白。缺少“岛屿经济体”理论支撑的改革,会造成一些基本问题较难达成共识,很多中央层面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就会出现“政策堵点”或“棉花现象”(政策发力像打到棉花上)。
1988年, 海南省人均GDP相当于福建省的90%和浙江省的66%,但到了2020年这一比值却降至52.9%和53.0%,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虽然从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始,与会代表们就倡议构筑岛屿经济命运共同体,对岛屿经济体发展中的先天脆弱性,如资源禀赋单一、内部市场狭小、物流成本高、远离核心经济圈等发展障碍,以及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于融入全球市场和国际分工等问题达成了共识。但是,深度分析海南自身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它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差异性在哪里?如何遵循岛屿经济体发展规律而构建“两个市场”(“岛内市场”和“两头在外”)良性发展模式,以及探讨海南“双向”(“引进来”和“走出去”)而融入国际市场的对外开放创新型发展道路,在落实层面仍然不够深入。
第二,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构建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从《意见》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海南是以“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为基础和逻辑开展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自贸港方案是紧扣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及其行为这两个方面而展开设计的。
“小政府、大社会”在海南改革初期就已提出,然而多年来海南却形成了一些人所说的“地级经济体量 省级行政管理”的现状。这一现状也成为海南之前30年发展的最大制约和瓶颈。制度集成创新不是对单个领域、单项制度的“修修补补”,而需对体制内各领域各部门的相关制度进行系统性变革。
第三,必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央强调海南未来产业是“非资源依赖型”,走“资源依赖”且“去工业化”“去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上述问题,中央在布署新一轮海南改革时都做了充分考量。
认识误区
从落实《意见》引导海南三大产业方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看,中央所界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细分领域内容对于海南未来的主导产业转型与定位有着明确指导:
资料链接
从上表中大致可以看出,中央层面对海南未来30年主导产业的布局,实质上就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占比80%以上)。热带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给了海南广阔的产业范围。旅游业一定意义上也属于服务业,而且现在所有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可与高科技、数字经济对接。总的来说,只要符合海南发展的绿色制造业和高效农业及其产业链都可尝试。
那么,阻碍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堵点”在哪里?
首先是观念。海南要发展产业,其决定因素是供给侧,即“能为国家市场生产什么”或“有什么竞争性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国际市场”,而竞争性产品或服务的基础是科技能力。但是,海南还有不少人还停留在“向中央要特殊政策”“低税收(关税) 卖地”的简单招商策略上。在世界范围400多年自贸港发展历史中,税收(包括关税)条件在成功的自贸港建设中的作用有限。
此外,“海南可以跨越工业阶段发展服务业”的思路或建议一直存在,这其实混淆了目标和过程。虽然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可以代表一个区域的现代产业体系水平,然而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构成(主要指第一、第二與第三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占其GDP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状态。
海南要发展产业,其决定因素是供给侧,即“能为国家市场生产什么”或“有什么竞争性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国际市场”,而竞争性产品或服务的基础是科技能力。
海南建设自贸港,在国际范围内没有直接“对标”对象。现代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及其技术产业模式是让几百万海南农村人口参与自贸港建设的有效载体,让群众在“干中学”并提升技能,让现代产业充分发挥“保就业”“稳就业”作用,以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对海南是一项挑战。
如何升级
纵观历史,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每一次跨越式发展。既然高技术产业是决胜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的硬核要件,那么在产业基础薄弱的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依据省情及其相对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兼顾就业,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深刻领会技术创新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作用。中央确定的现代产业体系整体要义是,必须着眼于“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这几个关键词,虽然中央12号文和自贸港方案已明确海南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但在转型阶段,海南三大结构当中究竟是7 ∶2∶1比例格局还是3∶3∶4(或其他比例)格局安排,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评估,实际上,工业互联网时代给了海南很广阔的产业范围,现在所有制造业都在与高科技、数字经济对接,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第一、二、三产业细分领域都可以选择发展。
其次,以实用型创新促进海南传统产业升级。一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我们习惯性地想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时髦概念,其实即便是现在的美国,其高精尖领域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只有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来源于实用型科技创新。结合中央文件和海南岛屿经济体和“两头在外”(资源和市场都在外)特点,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其差异化发展建设路径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全球价值链为坐标构建现代服务业,以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为抓手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实用型创新对海南更容易产生价值。
海南经济规模比较小,适合发展的产业不多,但只要找到细分领域就够用。因此,应借鉴国内其他地级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在细分新兴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第三,实施技术工业品“新时代下南洋计划”。海南未来30年以外向型经济为定位,须置于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和国际分工体系的风向标;围绕“海南拿出产品到国际市场当中卖”的开放思维和操作目标去布局。与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关联的是海南未来市场(产品或服务对象)问题。海南是国内离东南亚最近的沿海省份,开拓南洋市场是一种“另道超车”之路,可充分利用国内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支撑,与华人华侨建立起东南亚市场贸易的商业网络,实现多方共赢。
第四,产业链整体布局。海南产业布局最需要的是“打基础、补短板”,在“国内双循环”背景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才会有相应的竞争力。
海南目前的11个产业园是原来房地产开发历史余留产物,与产业链无关。因此,“陆海空”等产业园一定要按照产业链进行布局。“陆”是以南繁育种为代表的热带高效农业,“海”是深海科技及产业,“空”是航天科技及产业。同时,根据海南现实思考以下几点进行产业链整体布局:以海口制药产业园与乐城医疗产业园等有机结合形成高端医疗产业链;以海南农垦集团为基础布局橡胶等热带高效农业产业链;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基础布局现代热带林业(如花梨木、沉香木等珍贵木种);发挥海南国内最大海域面积优势布局现代化海洋牧场,形成未来20年动物蛋白质市场产业链;军民融合形成南海军队供应链。另外,可以选择试点园区,以整个园区为基础尝试承接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针对开拓亚洲市场而布局的产业链并展开专业化管理,或者尝试承接部分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产业转移。日前,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企业的电子信息装配组装环节正加速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未来可能会扩展到关键零部件乃至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条式外迁,海南不应放过这个机遇。
第五,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说明,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科研设计和销售服务,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以海南的硬件设施发展和自然条件优势,可以考虑在海南布局“一县一研究院”,吸引技术创新高级人才,尤其是国内退休高端人才。这些研究机构或平台属于“微笑曲线”中重要的科研一端,将对整体提升海南科技水平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