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能力包含两种基本技能和一个能力。第一种称为词句意象的转化技能;第二种称为读开技能;能力即分析概括能力。认识了这三个方面,再训练一番,就可以提高自学能力。什么是词句意象转化技能?具有这一技能的人看到一个词,大脑就会生出若有所指的意象。是生词,则出现疑问。如看到“橙色”一词,大脑立刻就现出红光微黄的样子。不知道,就有追究的愿望。缺乏这一技能,大脑中就表现不出什么意象,或表现得太弱,不知也不会萌发“橙色是什么样”的疑问。具有这一技能,读一首好诗,会感到充满画意、余音绕梁,体会到美的享受。缺乏这一技能,读之模模糊糊、木然无味。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一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下面介绍这一技能的训练方法。
首先从学词开始,找些描述形状、动作、颜色状态的词,努力想象它们的样子,想出它们所对的“象”来。对于描述情感的词,如“愤怒”、“忧伤”、“高兴”等,要细细地想和体会,直到似乎激发了自己相应的情感,抽象的词要试着理解它。对一些近义词,要反复辨析,如“认识、意识”,“思维、思考”,“特征、特点”等,有的近义词难辨析确切,这没有关系,只要常训练就行了。理解句子也一样,仔细体会句子中词与词的关系,读起来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理解其意之后,努力建立起句型与其意的联系,或考虑换一种方式表达。总之,要读得慢、读得细,要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常用上面的方法训练,会加强见词生意的自动化,获得词句意象转化技能。
什么是读开技能?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边阅读边回忆、联想,可以说是读着忆或忆着读。读着忆即从读的地方联想开去;忆着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打个比方,忆读时,忆如微风吹动水面的微波,读如刚投入水中的石头激起之波,强度不同的两组波交织在一起,就发生了联系。读忆时,读如船头翻卷的浪花,忆如船后的余波,两组波交融在一起,就产生了联系。这种技能似乎要求注意力同时指向读和忆两方面,常言道:“一心不能二用。”这是心理规律,说的是注意力不能同时指向两个方面,那么怎样实现这一技能呢?考察下面的事例,就会理解这一技能是怎样实现的。有人一边织毛衣一边谈话,可谓一心二用。其实在织毛衣和谈话这两种活动中,织毛衣是已获得的技能,已自动化了。在这种条件下,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在谈话上,只有很少的时候,注意力才转移到织毛衣上。如果是一位新手,就不能顺利地同时进行两方面活动。由此可知,所谓“一心二用”,是在两种活动中,一方或双方都熟悉,且有的过程实现自动化,才能实现的,一心二用就是注意力能在两个方面不断转移分配的结果。同样,读开技能不是注意力同时指向读和忆,而是在读和忆之间不断转移分配。要实现这一点,要求读和忆双方都较熟悉,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程度。读时,能分配注意力于忆,要求读时词句在大脑中转化出意义(表象)的过程迅速而有一定的强度,即获得了第一种见词生意的转换技能;忆时,能分配注意力于读,忆应成为习惯性的思维活动,且要忆得迅速而准确。
这一技能叙述起来复杂,训练方法其实很简单。阅读时,读了几句,就停下来回想一下前几句,或思考一下前后有什么联系。读完一段,停下来回忆总结一下,这段的要点是什么,忘了或找不到要点,重看一遍,或停下来想想这里叙述的内容,与你已有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或不同之处,读完一节或一章同样如此。譬如走路,走一步,退半步,走几步,退一步,久而久之,读开技能就形成了。开始这样读书,可能会感到很费劲,讲求效率的人难以忍受。这是为自学能力不强的人而设的,非此需要的人知道有这个观点就是了。有兴趣,感到有此需要的人,应意识到这是训练技能,且是形成技能的前期过程。当你读时自然停下来思考、回想,读开的技能就形成了。随着进一步训练,最后读书过程中的停顿、回想、思考次数会逐渐减少,注意力更多在读上,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上面提到,读到后面要常想到前面,用什么方法想呢?如用背的方法,把前边的句子机械地记住很费时,且不等于自己获得了信息。只有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意象浓缩前面的内容,信息才算进入自己的意识范围。再者能否顺利实现读开技能,具有多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一种同化能力,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坐标。如时空意识强的人,一读叙事文章就以时空为坐标进行分析综合。有人读科学理论,总以概念、性质或定律,应用几个层次做坐标进行归纳,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个长期过程。这里提点训练建议找一篇文章,先读内容,再读层次、段意、中心思想,最后再读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等。当你感到有读不完的东西时,你的分析综合能力就提高了。另外,培养哲学方面的兴趣,对这种能力很有帮助。技能,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通过有意识的调节控制,使一系列动作或思维活动实现自动化的结果,是可通过训练逐渐获得的。技能分为两种: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具有潜在特点,以致有的能力很难确定为技能,这里确定出的两个技能是从可以训练和能实现自动化特征上说的,属于智力技能。
如果你自学能力差,参照上面拟定的方法训练词句意象转化技能和读开技能,那么对提高自学能力或许有帮助。
首先从学词开始,找些描述形状、动作、颜色状态的词,努力想象它们的样子,想出它们所对的“象”来。对于描述情感的词,如“愤怒”、“忧伤”、“高兴”等,要细细地想和体会,直到似乎激发了自己相应的情感,抽象的词要试着理解它。对一些近义词,要反复辨析,如“认识、意识”,“思维、思考”,“特征、特点”等,有的近义词难辨析确切,这没有关系,只要常训练就行了。理解句子也一样,仔细体会句子中词与词的关系,读起来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理解其意之后,努力建立起句型与其意的联系,或考虑换一种方式表达。总之,要读得慢、读得细,要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常用上面的方法训练,会加强见词生意的自动化,获得词句意象转化技能。
什么是读开技能?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边阅读边回忆、联想,可以说是读着忆或忆着读。读着忆即从读的地方联想开去;忆着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打个比方,忆读时,忆如微风吹动水面的微波,读如刚投入水中的石头激起之波,强度不同的两组波交织在一起,就发生了联系。读忆时,读如船头翻卷的浪花,忆如船后的余波,两组波交融在一起,就产生了联系。这种技能似乎要求注意力同时指向读和忆两方面,常言道:“一心不能二用。”这是心理规律,说的是注意力不能同时指向两个方面,那么怎样实现这一技能呢?考察下面的事例,就会理解这一技能是怎样实现的。有人一边织毛衣一边谈话,可谓一心二用。其实在织毛衣和谈话这两种活动中,织毛衣是已获得的技能,已自动化了。在这种条件下,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在谈话上,只有很少的时候,注意力才转移到织毛衣上。如果是一位新手,就不能顺利地同时进行两方面活动。由此可知,所谓“一心二用”,是在两种活动中,一方或双方都熟悉,且有的过程实现自动化,才能实现的,一心二用就是注意力能在两个方面不断转移分配的结果。同样,读开技能不是注意力同时指向读和忆,而是在读和忆之间不断转移分配。要实现这一点,要求读和忆双方都较熟悉,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程度。读时,能分配注意力于忆,要求读时词句在大脑中转化出意义(表象)的过程迅速而有一定的强度,即获得了第一种见词生意的转换技能;忆时,能分配注意力于读,忆应成为习惯性的思维活动,且要忆得迅速而准确。
这一技能叙述起来复杂,训练方法其实很简单。阅读时,读了几句,就停下来回想一下前几句,或思考一下前后有什么联系。读完一段,停下来回忆总结一下,这段的要点是什么,忘了或找不到要点,重看一遍,或停下来想想这里叙述的内容,与你已有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或不同之处,读完一节或一章同样如此。譬如走路,走一步,退半步,走几步,退一步,久而久之,读开技能就形成了。开始这样读书,可能会感到很费劲,讲求效率的人难以忍受。这是为自学能力不强的人而设的,非此需要的人知道有这个观点就是了。有兴趣,感到有此需要的人,应意识到这是训练技能,且是形成技能的前期过程。当你读时自然停下来思考、回想,读开的技能就形成了。随着进一步训练,最后读书过程中的停顿、回想、思考次数会逐渐减少,注意力更多在读上,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上面提到,读到后面要常想到前面,用什么方法想呢?如用背的方法,把前边的句子机械地记住很费时,且不等于自己获得了信息。只有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意象浓缩前面的内容,信息才算进入自己的意识范围。再者能否顺利实现读开技能,具有多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一种同化能力,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坐标。如时空意识强的人,一读叙事文章就以时空为坐标进行分析综合。有人读科学理论,总以概念、性质或定律,应用几个层次做坐标进行归纳,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个长期过程。这里提点训练建议找一篇文章,先读内容,再读层次、段意、中心思想,最后再读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等。当你感到有读不完的东西时,你的分析综合能力就提高了。另外,培养哲学方面的兴趣,对这种能力很有帮助。技能,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通过有意识的调节控制,使一系列动作或思维活动实现自动化的结果,是可通过训练逐渐获得的。技能分为两种: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具有潜在特点,以致有的能力很难确定为技能,这里确定出的两个技能是从可以训练和能实现自动化特征上说的,属于智力技能。
如果你自学能力差,参照上面拟定的方法训练词句意象转化技能和读开技能,那么对提高自学能力或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