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诵且品?吟诗知人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通过诵读,发挥诗歌学习的“唤醒”功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着的力量,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和创造性。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说明】
  诵读,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通过诵读,发挥诗歌学习的“唤醒”功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着的力量,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和创造性。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编自鲁人版普高新课程实验必修四教材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本设计通过不同层次要求的诵读活动,环环相扣,让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悟词人的伟大情怀,并于该过程中渗透轻重、抑扬、虚实等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边诵边品,互相促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美,鉴赏品评有表现力的词语。2.把握词中“情”与“景”的内涵及“周瑜”形象,进而读懂文字背后作者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写景咏史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2.难点: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百多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官任“无俸禄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迎来了他多折人生当中的又一次坎坷。然而在黄州,苏轼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诵千年的不朽诗文,这些诗文也成为了了解当时苏东坡伟大情怀的载体。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一起去走近黄州的苏轼。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大家坐正,自由地放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拿起笔来,注意听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3.同学们,刚才我们读这首词觉得在朗读上有什么感受?(豪迈、有气势、豪放)
  三、赏析上阕赤壁之景
  请同学们朗读上阕,说说哪一句描写的赤壁之景给你的感受最深?画出这个句子,结合词句来谈谈你的理解。
  重点句朗读指引。
  (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本句有什么感受?(雄伟有气势)哪些字特别能表现这种雄伟有气势?怎么理解?“穿”(高耸刺穿,直插云霄)、“拍”(拍击,有力量)、“卷”(波涛翻卷的力量大)、“千”(惊涛骇浪,澎湃)。
  2.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句的景象?
  3.还有一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本版本相比,哪个更好?
  指导学生比较赏析。对于乱石惊涛,“崩云、裂岸”和“穿空、拍岸”相对比,前者更加有动感有气势,险峻峭拔,并且侧重于“崩”和“裂”的瞬间,但“崩”缺少乱石“穿”的力度和高耸,“裂”不若“拍”能呈现巨浪撞击江岸之状。而后者的穿空和拍岸,表现了一种常态,陡峭的石壁刺向苍穹,滚滚江涛拍打着江岸,卷起无数堆澎湃汹涌的雪浪,这似乎更加写实与浑厚。
  (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重点在“画”的理解。2.朗读指导:诵读时宜虚一些好,还是实一些好?
  师生交流,比读体会。
  明确:多姿江山像画卷一般壮美,想象广阔江山如一幅画卷的缓缓展开,朗读时宜虚化拖拍。
  师生齐读上阕,体会赤壁景色的壮丽
  江山多娇,豪杰辈出,“一时多少豪杰”。想到三国赤壁之战,你想到了谁?苏轼想到了谁?
  明确:诸葛亮、鲁肃、刘备、关羽……苏轼想到了周瑜。
  四、品味想象,体会情感
  1.读下阕前两句,说说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周瑜呢?
  明确:风华正茂、多情有风度(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儒雅有为、从容自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周瑜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展开想象,口述周瑜形象。
  读这两句,诵读指导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谈笑间”的“谈”重读和“樯橹灰飞烟灭”的语调,要上扬。
  2.作者写如此春风得意的周瑜,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苏轼的失意。
  哪句话开始写失意的苏轼?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明确:嘲笑
  苏轼会“嘲笑”自己什么呢?
  明确:年华老去、韶华不再、壮志未酬、功业难成。
  3.面对白发早生,面对功业无成,很多人选择了逃避、沉沦和颓废。那么在词的最后,苏轼最后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宽慰自己的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引导:“梦”是什么样子的?虚幻缥缈,短暂易逝的。“酹”,什么意思?看注释,做动作。面对江水月亮,作者想要“凭吊”谁呢?周瑜一样的“千古风流人物”
  学生思考:怎么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结:无论是春风得意的周瑜,还是我被贬黄州的苏轼,站在时间的洪流面前终究都会被冲刷掉,死亡是最伟大的平衡者,我苏轼又有何可悲伤怨恨的呢?这就是旷达的苏轼!这就是伟大的东坡!
  五、熟读成诵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整首词,教师检查,学生展示。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的范畴广袤无边,各类学科知识,各个领域知识,人类生活经验积累、人类阅历视野积累都可以在文化这一标签下找到位置进行排列。其中,文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字句的交织中,我们会看到作者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略带阐述,或民俗风尚,或典章制度,或哲学艺术,或宗教信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彰显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有时候,我们会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是中学教育中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之一,后进生转化路径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情感教育,注重结合激励措施;教育者要真诚欣赏后进生,并挖掘他们的潜力;教育者要针对具体个体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关键词】中学教育;后进生;情感教育;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教育中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后进生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每个教育者最艰巨的任务。解决好后进生
【摘要】对于有着相似题材,相似结构,相似形象,相似写法的作品,采用对比鉴赏的方法,既利于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对于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作品对比;艺术形象;科举;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从鼎盛到没落时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封建时期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无不满怀希望,又战战兢兢的走上这个梦想舞台,渴望博得
【摘要】“教无定法,但须得法”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教学原则。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为主体”观念。做法是: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结构。这种优化教学结构模式是:整体感知—质疑、设疑—合作探究—协商作业 。它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最优化认知程序;注重拓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 教改;科研;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摘要】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而教育,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难题。望子成龙的父母,教书育人的学校,呼唤人才的社会,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锅煮熟的米饭,放置二三天后就会变坏;可是时间的魔术之手却也可以把米饭变成醇香的米酒,变成浙江人家女儿出嫁时专用的“女儿红”。同样是时间,为什么一个
【摘要】要解决高中生议论文观点肤浅、老旧、片面的问题,最好是在立论这一环节采用发散思维进行立意训练。运用多向思维可让观点更新颖、更深刻,运用逆向思维可让观点更新颖、更辩证。  【关键词】作文教学;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首先要在确立中心论点这一环下功夫。因为高考作文的成败,起步就在审题立意。  高中生议论文在立意
【摘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变得和谐和平等,老师由“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学生一改往日的“鼓掌观众”变成了今日语文课堂的“主角”,自主学习走进了语文课堂。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摘要】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家庭的氛围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员素质、性格的形成。班级文化就是“家庭氛围”,与学生如影随形。班级文化的创设,引领甚至改造着学生的品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班级文化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班级文化 ;德育;活动;宣传  【中图分类号】G625
【摘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阶段,他们乐于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习,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班化的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玩”中学,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班化;合作;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偶然的一次下课期间,我听见两个女生轻轻地说:“体育老师生病了,下节课又要上语文课了
【摘要】《孙权劝学》讲述的是吴王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人文教育价值。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教学时要学生理解“劝”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并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关键词】文言文;《孙权劝学》教学;“读”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