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叙述的交响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雪漠的《野狐岭》以独特的叙述视角阐述了爱恨与生命的关系,通过人物的爱恨,探讨存在之外的存在意义。《野狐岭》叙述策略的合法性与文本之外的意义共同实现小说的主题表达。文本由人物的叙述上升到形而上的生命哲学的思考,反映了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雪漠 《野狐岭》 爱恨 生命哲学 叙述策略
  在苍凉的大漠里,雪漠用尽灵魂的力量为世人展现西部的生命和神话,丰富文学地域之维。除“大漠三部曲”外,近几年出版的《野狐岭》是其创作的又一次突破。小说讲述了百年前两支驼队消失在野狐岭的故事。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野狐岭》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充足,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围绕《野狐岭》小说的灵魂或超越性叙述进行探讨,如张凡、党文静的《生命质感和灵魂的超越——评雪漠的〈野狐岭〉》对小说灵魂主题的探讨,以及韩一睿《叙述人称与叙述时间在〈野狐岭〉中的运用》,从叙述人称和叙述时间的角度解读文本的形式,实现《野狐岭》的叙述学理论层面的解读,但该研究局限于在文本形式的解读。本文将结合文本叙述策略与生命哲学来分析《野狐岭》,并把其放入文学史中进一步探究小说的文学价值。
  不同于之前的小说,雪漠的《野狐岭》在叙述模式上采用时空的非线性,多个人物声音并行的超现象灵魂叙述,构造西部的灵魂史。于文本层面,作者设定文本中的幽魂为叙述者兼主人公双重身份,并在人物视角的来回切换中实现其文本叙述的合法性。在形而上的层面,小说探讨当生命脱离实体存在,如何通过此岸世界的爱恨到达彼岸的灵魂以进行自救?除此之外,对于文本的外部环境,《野狐岭》超越世俗之维的神话叙述,于文学发展来说是否是一种补充?这样的现代神话的叙述是否为当今社会人和文学的精神困境反映?面对小说带来的诸多疑惑,本文将通过解读《野狐岭》中的爱恨、生命、叙述策略之间的关系,探讨《野狐岭》小说的文本价值和文学意义。
  一、灵魂的自述:文本中的爱恨、生命与叙述
  爱恨构成整篇小说的情感脉络,人物爱恨界限的打破,回归原点,实现了生命的升华。人类的爱与恨,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尽管《野狐岭》有新的尝试,仍无法脱离人类共性的情感问题。在小说《野狐岭》中,将爱恨放置于人与动物之间,分别以原始思维和社会伦理规范思维两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众生平等的假设,检验两种视角下的情感是否不同。当然,作者用非理性的叙述方式使假设成立。围绕这个假设,文本设立了两条线索:木鱼妹与马在波的爱恨演变,动物蒙驼和汉驼之间的情感关系。两条线索并行展开,通过人物自述式的对话,使原属两个不同场域的生命体在时空交混的叙述空间实现平等,以此探讨人与动物的情感问题。首先,就人类世界而言,木鱼妹与马在波两个人物分别代表爱与恨的情感矛盾,其带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悖论式恋爱,使人物因情感而产生激烈的冲突,并且族群的仇恨使二者的情感更为复杂。木鱼妹原本是充满爱的人物,但仇恨将她妖魔化,占据人物的主要情感位置。当她遇到马在波后,她在仇恨中重拾爱的情感。不同于木鱼妹的情感变化,马在波则希望通过钻研佛理而获得救赎,他规避情感,把它降为零度,但木鱼妹却攻破了他的情感堡垒,使他从神性回归人性。二者因爱驱除异质的情感,世俗的情感消解了人物所信仰的“崇高”情感,从而使人物超脱世俗,实现自我升华。此外,小说还采用大量的篇幅叙述骆驼黄煞神的情感世界,相较人的情感,骆驼的情感更加原始纯粹。骆驼们无论是对自我威严的建立,还是面对母驼的情感叛变,他们处理情感的方式野蛮而简单。两种不同情感的对比显示,一方是异化的社会情感,另一方则是原始的自然情感,二者在生命面前都是等同的。当生命不存在则爱恨不对立,情感回到初生的状态,在生命的原点,重新认识生命从而超越存在获得意义。
  爱恨的超越与存在问题产生了对立关系,从而使文本转向形而上的生命哲学探讨,通过生命之外的存在实现灵魂的救赎。作者以感性突破理性的人伦界限,设置更为自由的空间解读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在时空错位下,活者“我”与幽魂们展开一场关于越过生死的存在探讨。当这些幽魂以生命实体存在时,他们的生命处于社会的常规,被赋予诸多的外在社会价值,无法实现自我定位。而当人物以非实体的形式存在时,透过生死他们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如木鱼妹的自述:“无论我有着怎样的身份,在自己的眼中,我仅仅是个女人,是一个会唱木鱼歌的女人。其他一切身份,都是命运或是别人给我的,只有这木鱼妹,是我愿意当的。”所以,“我”明白:“在野狐岭里,我本来是个道具,虽然很重要,但道具仅仅是道具。不过,这世上啥不是道具呢?”生命无关角色,而在于如何在既定的命运中认识自己。小说中的野狐岭实质是命运的隐喻,所以无论是后人眼里的民族英雄齐飞卿,还是空行母木鱼妹、骆驼黄煞神,都被历史投射出与他们本身所不同的镜像。但经历生命归程后,他们一致认为生命是被规训的形式,他们只能在限定的命运圈里完成生命赋予他们的使命。当生命超脱爱恨,才能超越个体存在意义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由此实现生命本真的回归即灵魂的自救。
  小说《野狐岭》对生命哲学的探讨不仅表现在文本的具体内容,同样渗透于文本独特的叙述策略中。文本独特的叙述模式与其灵魂自救相得益彰。小说采用会议记录的叙述策略,每个人物既是故事的角色,又是文本的叙述者,视角的来回切换实现人物叙述的自由。同时,小说多处出现显性作者“雪漠”,一方面表明文本叙述的不可靠,另一方面隐藏作者真实的意图,使叙述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将文本的意义延伸到文本之外。叙述的自由使文本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断裂,但非线性的时空的叙述弥补文本的逻辑缝隙,从而使断裂的叙述变得合理。文本时间的非线性和多個视角的切换,在叙述层面上强化文本的生命哲学主题。但文本独特的叙述容易消解文本指向的意义,使主题在文本形式中被稀释,以致文本中存在的探讨变得虚无,那么作者的探讨究竟是存在还是虚无?是否二者都同在探讨范围之内?而存在与虚无的探讨是否更能体现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作者的非指向性意图呢?
  二、灵魂的自救:叙述与生命的对话
其他文献
摘 要:《刺客列传》中为什么荆轲持樊於期头函,秦舞阳奉地图?田光究竟死给谁看?如果不是秦舞阳,刺杀成功的概率会不会更大?荆轲武艺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字当中,只有细读作品才能领略到其中精彩的部分。细读是对作品进行审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荆轲 秦舞阳 地图 田光 武艺 细读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唯其如此,才能常读常新,让人欲罢不能,回味
期刊
摘 要:《霍乱年代》以“抗战”时期日军在鲁西平原实施的一场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革命者王小羊为送出绝密情报,辗转于共产党抗日军民、国民党留守武装、红枪会地方势力等沦陷区各方面抗日力量间的波折命运,展现了他如何由一个想要独善其身的文艺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甘愿为“抗战”牺牲的革命志士的艰辛成长过程。《三字经》和《塔希提女人》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两个重要意象,从侧面反映出王小羊思想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诗文之表达方式从古多样,如“吟”“咏”“诵”“弦”“歌”等均于文献可见,其间虽略有差异而性质一致,俱以遵循汉语特点及汉语文学规律为总原则。本文暂不探讨此间之微妙差异,而总其一类,以“吟诵”为代表,意在与现代的古诗文声音表达方式“歌唱”与“朗诵”作比较。此二者俱不遵循汉语言及汉语文学的规律和特点,与传统的古诗文吟诵有本质区别。本文通过其间差异的对比,为吟诵与古诗文的现代声音表达方式做
期刊
摘 要:哈罗德·品特发表于1960年的剧作《送菜升降机》是一出充满了荒诞风格的戏剧,而银幕上的英式黑帮喜剧,在其“喜剧”的内核下除了消解了传统黑帮片的严肃紧张,还具有了一定的荒诞元素。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品特《送菜升降机》的同时,将其与英式黑帮喜剧进行比较,印证在这两者之间存在共通的“荒诞”。  关键词:品特 《送菜升降机》 荒诞 英式黑帮喜剧  哈罗德·品特作为英国20世纪文坛“戏剧复兴”的代表人物
期刊
摘 要:从1792年《女性权利宣言》发表至今,欧美女性主义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早期对于两性平等权利的争取,到如今对于女性精神独立的支持,女性主义的历史变迁值得仔细钻研。本文梳理了女性主义历史上四个主要的發展阶段,以期推动对当今女性主义发展的理解和启示。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权利宣言 《第二性》 历史变迁  2017年距离英国女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锋代表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
期刊
摘 要:在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漫无边际的“绕”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经典的“不是A,而是B”的句式还是小说人物闲话般的话语方式,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凸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其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突出了人物性格,在叙述的过程中建构一种看似散漫却颇有节奏的模式。然而,如此之“绕”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 “不是A,而是B” “绕”思维
期刊
摘 要:《看虹录》是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看虹录》是一篇实验性的小说,是沈从文创作风格的一次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对于其思想追求中“生命、美、爱”的阐释成为主旋律,与他前期作品存在巨大差异。就像贺桂梅说沈从文在《看虹录》中:“在对思想的系统化,明确化和文字表达的精确化这一点上,他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然后得出“真正的美只能产生宗教而不能产生艺术”这样一个终结性的结论。文将采用心
期刊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刻画了以许三观为代表的一群在苦难中挣扎而不自知的人。他们一次次反抗失败,除了现实因素外,更有着深刻的精神根源。本文将从缺乏思考的被动抗争、自我“阉割”的精神胜利和虚假平等实则“暴力”三方面来探究“许三观们”最终没能战胜苦难的精神根源。  关键词:苦难 精神根源 被动抗争 精神胜利 虚假平等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苦难为母题,被认为是余华关于苦难认识三个
期刊
摘 要:吟诵是从古传承下来的汉诗文表达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而今人多用歌唱、朗诵等方式表达古诗文,虽然也有其特色,但毕竟偏离了古诗文的原意。吟诵之不彰,颇令人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之悲感。本文将吟诵与歌唱、朗诵等古诗文表达形式进行对比,从五个方面谈吟诵之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吟诵对古诗文阅读效果提升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吟诵的教学与推广。  关键词:吟诵 古诗文 朗诵 吟诵采录  一、自然流
期刊
摘 要:以少年离家出走为切入点,以密室小说和推理小说为外壳,英国作家凯文·布鲁克斯的小说《地堡日记》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建构和认同关键期的心理状态与人际关系,并以卡夫卡式的荒诞叙事、决绝残酷的结局逼迫人物与读者共同反思现代社会中自我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而将整部作品的内涵上升到哲学与人生观照的高度。  关键词:自我建构 儿童心理 创伤 反思 存在意义  儿童失踪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看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