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内职业院校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中高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需求日益迫切,中职学校的学分银行建设也是指日可待。针对此,论述了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内涵与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概括了职业学校学分银行建设的优势作用,并且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策略,旨在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36-02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是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创建个人学习账号,加快学分银行建设进程。从宏观角度来说,中职学校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对于加大教育普及程度,强化公众文化素养,协调解决人才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分制与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
学分制是指以选修课程为核心,通过绩点变化与学分积累的方式,如实反馈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学分制是一种综合型教学管理制度。当学生获得的学分累积到一定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不再单纯以学年条件作为衡量标准[1]。与此同时,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也不再以统一性的专业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判定是否符合考核标准的参考依据。
学分制管理模式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对应的课程,并将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专业资质许可证书及培训活动奖励等转化为对应的分值。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中职学校不再单纯将就读年限作为判定学生是否顺利毕业的必需条件。在传统限定年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即学生所积累的学分总值,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这不仅满足了部分特殊学生提前获取毕业证书的基本需求,也为存在客观现实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回旋空间。
学分银行主要具备学分转换和学分累计的基本功能。学生可以将课堂测试成绩、阶段性考试成绩、培训活动经历和专业证书等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转化为分值,存储到学分银行中。当学分总值累积到一定标准后,顺利毕业,获得学历证书。
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内职业教育实施学分管理模式,推广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分银行建设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各区域生产力不均衡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国有企业、集体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多种企业形式并存,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由此,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分银行形式应运而生。学分银行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专业化、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还可以重点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夯实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学分银行建设是满足个人化人才培养客观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加大,人们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额度也随之提升。为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为追求更加高品质的生活,人们往往更加乐于在武装自我、完善自我方面进行投资,不断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拓宽学习者的就业渠道,在对应社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价值,达成阶段性的人生目标[2]。
(三)学分银行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学校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促进中职学校与社会培训组织之间的学分互认,为学习者搭建职业发展桥梁。
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一)明确职业学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功能需求
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情况、所在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办学特色、专业学科优势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学分银行的功能需求。可以说,学分银行建设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分银行中,教育资源提供者,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者。中职学校作为学分银行中的重要媒介,必须协调处理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平衡关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满足双方的基本需求,以此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3]。
例如,政府機关单位推行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职学校推行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学分银行为中职学校提供了海量化、多元化、优质化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交互共享,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创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广大学习者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引导。
(二)政府部门给予学分银行建设政策与资源支持
学分银行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教育政策的引导,教育方针的扶持以及教育制度的保障。单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来说,国外多是先立法、后推进,而我国则是先建立试点单位,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确认可行性的前提条件下,再正式执行教育政策。 目前,教育部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学分银行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例,各基层政府部门也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颁布关于学分银行建设的工作指导意见。这种宏观发展趋势对于限定学分银行的基本属性、运行机制及功能作用具有现實意义。但是这些政策文件仅仅起到框架性的指导作用,并未对学分银行建设加以详细说明。
针对此,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与意见,界定学分银行的横向沟通流程和纵向衔接流程,明确学分银行的教学工作目标,扩充学分银行的教学内容,优化内部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由此,实现功能价值的最大化[4]。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各方共同制定学分银行章程,全面且深入地剖析学分银行的关键性问题,建立健全的学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弥补漏洞,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三)创建完善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标准认证体系
学分银行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学分转换与成果认证。只有贯彻落实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才能实现学习标准的统一化与学习成果的规范化。当前,各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以及考试标准等各不相同,且综合教学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课程开设雷同的现象。为此,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只有创建中高职课程衔接、跨学校、跨专业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交互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价值。
首先,获取毕业证书,是中职学校学生的求学发展目标,这也是学分银行学历教育成果的重要表现。为此,各中职学校要参照既定标准对知识认证单元进行比对与分析。学习成果认证是指采用统一标准使不同专业形成认证单元,以学分的形式如实反馈学生的综合表现。认证单元包含专业学科类型、学分分值总量、学习时间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5]。
其次,针对非正式的学习形式,明确学习认证标准,联合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培训组织,共同制定认可标准体系。依托转换机制,对各方的差异化特征实行融合转换,做到学习成果的学分量化。
(四)创建职业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学分银行需注重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育资源交互共享。各方可以创建资源商城,对教育资源实行商品转化,充分体现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学分银行不仅具备学分与学历转换功能,还具备学习成果管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功能开发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学分银行的综合功能。
(五)组建独立管理部门,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学分银行缺少单独的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那么始终也无法跳脱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也无法实现学分银行的功能价值。对学分银行的管理部门来说,必须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学分换算标准模式,将原有的固定化的学年制转变为弹性化、灵活化、自由化的学习制度。第二,深化学籍管理体制改革,做到跨地区、同级别学籍的互认,建立健全的学校专业学科管理制度,为学生的自由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完善学分银行功能体系,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认定学分,转换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是中职学校教学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加强学分银行建设,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各基层政府部门要颁布教育政策,合理调整教育指导方针,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各中职学校需加大对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深度,积累实践建设经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学分银行建设水平,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燕,王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问题与突破路径思考[J].职教论坛,2020(2):143-146.
[2]黄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探析与思考[J].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20,9(4):54-55.
[3]陈雅丽,胡欢欢.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J].职业,2020(17):24-25.
[4]吕朝阳.基于STC理念下的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9-13.
[5]吴文明,李升.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保障体系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2-84.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36-02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是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创建个人学习账号,加快学分银行建设进程。从宏观角度来说,中职学校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对于加大教育普及程度,强化公众文化素养,协调解决人才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分制与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
学分制是指以选修课程为核心,通过绩点变化与学分积累的方式,如实反馈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学分制是一种综合型教学管理制度。当学生获得的学分累积到一定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不再单纯以学年条件作为衡量标准[1]。与此同时,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也不再以统一性的专业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判定是否符合考核标准的参考依据。
学分制管理模式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对应的课程,并将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专业资质许可证书及培训活动奖励等转化为对应的分值。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中职学校不再单纯将就读年限作为判定学生是否顺利毕业的必需条件。在传统限定年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即学生所积累的学分总值,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这不仅满足了部分特殊学生提前获取毕业证书的基本需求,也为存在客观现实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回旋空间。
学分银行主要具备学分转换和学分累计的基本功能。学生可以将课堂测试成绩、阶段性考试成绩、培训活动经历和专业证书等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转化为分值,存储到学分银行中。当学分总值累积到一定标准后,顺利毕业,获得学历证书。
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内职业教育实施学分管理模式,推广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分银行建设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各区域生产力不均衡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国有企业、集体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多种企业形式并存,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由此,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分银行形式应运而生。学分银行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专业化、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还可以重点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夯实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学分银行建设是满足个人化人才培养客观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加大,人们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额度也随之提升。为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为追求更加高品质的生活,人们往往更加乐于在武装自我、完善自我方面进行投资,不断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拓宽学习者的就业渠道,在对应社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价值,达成阶段性的人生目标[2]。
(三)学分银行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学校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促进中职学校与社会培训组织之间的学分互认,为学习者搭建职业发展桥梁。
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一)明确职业学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功能需求
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情况、所在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办学特色、专业学科优势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学分银行的功能需求。可以说,学分银行建设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分银行中,教育资源提供者,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者。中职学校作为学分银行中的重要媒介,必须协调处理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平衡关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满足双方的基本需求,以此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3]。
例如,政府機关单位推行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职学校推行学分银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学分银行为中职学校提供了海量化、多元化、优质化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交互共享,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创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广大学习者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引导。
(二)政府部门给予学分银行建设政策与资源支持
学分银行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教育政策的引导,教育方针的扶持以及教育制度的保障。单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来说,国外多是先立法、后推进,而我国则是先建立试点单位,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确认可行性的前提条件下,再正式执行教育政策。 目前,教育部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学分银行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例,各基层政府部门也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颁布关于学分银行建设的工作指导意见。这种宏观发展趋势对于限定学分银行的基本属性、运行机制及功能作用具有现實意义。但是这些政策文件仅仅起到框架性的指导作用,并未对学分银行建设加以详细说明。
针对此,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与意见,界定学分银行的横向沟通流程和纵向衔接流程,明确学分银行的教学工作目标,扩充学分银行的教学内容,优化内部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由此,实现功能价值的最大化[4]。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各方共同制定学分银行章程,全面且深入地剖析学分银行的关键性问题,建立健全的学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弥补漏洞,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三)创建完善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标准认证体系
学分银行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学分转换与成果认证。只有贯彻落实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才能实现学习标准的统一化与学习成果的规范化。当前,各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以及考试标准等各不相同,且综合教学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课程开设雷同的现象。为此,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只有创建中高职课程衔接、跨学校、跨专业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交互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价值。
首先,获取毕业证书,是中职学校学生的求学发展目标,这也是学分银行学历教育成果的重要表现。为此,各中职学校要参照既定标准对知识认证单元进行比对与分析。学习成果认证是指采用统一标准使不同专业形成认证单元,以学分的形式如实反馈学生的综合表现。认证单元包含专业学科类型、学分分值总量、学习时间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5]。
其次,针对非正式的学习形式,明确学习认证标准,联合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培训组织,共同制定认可标准体系。依托转换机制,对各方的差异化特征实行融合转换,做到学习成果的学分量化。
(四)创建职业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学分银行需注重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育资源交互共享。各方可以创建资源商城,对教育资源实行商品转化,充分体现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学分银行不仅具备学分与学历转换功能,还具备学习成果管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功能开发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学分银行的综合功能。
(五)组建独立管理部门,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学分银行缺少单独的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那么始终也无法跳脱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也无法实现学分银行的功能价值。对学分银行的管理部门来说,必须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学分换算标准模式,将原有的固定化的学年制转变为弹性化、灵活化、自由化的学习制度。第二,深化学籍管理体制改革,做到跨地区、同级别学籍的互认,建立健全的学校专业学科管理制度,为学生的自由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完善学分银行功能体系,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认定学分,转换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是中职学校教学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加强学分银行建设,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各基层政府部门要颁布教育政策,合理调整教育指导方针,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各中职学校需加大对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深度,积累实践建设经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学分银行建设水平,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燕,王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问题与突破路径思考[J].职教论坛,2020(2):143-146.
[2]黄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探析与思考[J].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20,9(4):54-55.
[3]陈雅丽,胡欢欢.对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J].职业,2020(17):24-25.
[4]吕朝阳.基于STC理念下的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9-13.
[5]吴文明,李升.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保障体系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