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智慧之光 营造精彩课堂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是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于运用特有的教学机智用心倾听、及时捕捉,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抓住那些不期而遇的动态资源,再把这些资源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定能使课堂教学涌现灵动的风采。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它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教学这一课时,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教学重点:通过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把握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罗敷盛夸自己丈夫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体现罗敷的性格有何作用?不久,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我想他一定是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想说与我听,便快步走了过去,笑着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位学生怯生生地说道:“老师,我们讨论的焦点是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我一听有点惊奇,心想:我让你们讨论罗敷为什么要夸自己的丈夫,你们却在纠缠罗敷的丈夫存在不存在,这不是与我的要求背道而驰吗?难道你们有什么新见地?便笑着问道:“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我们认为很重要,她这位丈夫存在与否,对表现罗敷的人物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吗?你能不能把你们的见解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呢?” 这位学生沉思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我用手势示意其他的学生停止讨论。等学生都安静下来后,我说道:“对于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有几位同学大胆质疑,现在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见解!”我向那位学生示意了一下。他站起来说道:“我们几位同学认为老师刚才设计的那个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罗敷的人物形象。我们觉得这样来思考也许会更好,那就是:罗敷到底有无这样一位丈夫?如果她没有,那么她极力夸赞的只是一位虚设的、不存在的丈夫,她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奚落‘使君’、打击他的嚣张气焰,这便足以体现出罗敷不贪慕虚荣的优秀品质;如果说罗敷的确有这样一位如此尊贵、美好的丈夫,那么她夸赞自己丈夫的目的便是要让 ‘使君’在自己丈夫的面前相形见绌,罗敷给人的形象可能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女子了,因为她的丈夫比眼前的‘使君’更有权势!”
  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认知”,要经常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当这位学生分析完后,我首先对他的创新思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的质疑分析作了充分的肯定,然后我说:“同学们,看来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的确是关系到她良好声誉的一个问题啊,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分析: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呢?” 于是,学生便开始了这节课的又一轮讨论。这一次学生讨论的热情明显高涨,甚至还出现了少有的针锋相对的辩论,课堂上呈现出难见的高潮。通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原因有二:一、诗歌中说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罗敷口中的丈夫已经 “四十专城居”了,在封建社会中,年龄如此悬殊的结发夫妻几乎是没有的;从罗敷的刚烈性格、反抗意识来看,她也不可能去做文中“夫婿”的小妾。无论是人物年龄上,还是人物性格上,都表明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二、诗歌中的罗敷从事的劳动是采桑,在尊卑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罗敷不可能放下“专城居”(一城长官)妻子的高贵身份而去从事采桑劳动的;即使罗敷个人认为这没什么,那么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丈夫带来何种影响,一个“专城居”的妻子去采桑,别人会怎么看?所以从罗敷当时所从事的劳动来看: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学生的分析虽然还略显青涩,但他们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智慧之光就这样闪现在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灵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积极捕捉并有效挖掘,定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成于其间的闪光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成的课堂中,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那么我们就会捕捉到一道道美妙的智慧之光,那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教师都将会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将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演绎出精彩的魅力。
  (责编 张晶晶)
其他文献
我说课所选的课文是冀教版初中英语第1册第2单元第14课,题目是Dress and Hat。整个说课我将分成四大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中心话题是谈论衣服,通过对该日常生活话题的谈论,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单词、句型,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本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用表示衣服的单词dress/ coat/hat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段时间,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各学科的改革进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期刊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充满艺术的魅力,有效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运用心理效
期刊
“千锤百炼出真金”,这话不无道理。用于作文中,它深刻揭示了作文修改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参与,则更能显现“锤”与“炼”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尤其是初中学生的作文,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可学生呢?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教师批改的作文无动于衷。这样使得作文成了夹在教师和学生
期刊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阅读的目的在于阅读而非考试,阅读的动力就在阅读兴趣。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
期刊
摘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从总体规划、师资队伍、行业特点及能力本位四个方面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育人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将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彰显高职校园文化
期刊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体裁之一,其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要素是经过作家精心组合与设计的,一般线索、头绪比较复杂,主旨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接受美学认为,正是读者的二度创作才给了文学作品永恒的魅力。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也就是说,一个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年龄、阅历、性格等不同的读者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思想方法不同,所得到的感受和启迪自然也不同。如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发表过这
期刊
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语言优美绮丽,“诗词警句,满口余香”;感情细腻缠绵,“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极具阴柔婉约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注重细节的刻画,更使文章摇曳生姿,动人心弦。下面,我们就从细节刻画的角度,一起来欣赏其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景物细节渲染离情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一折中,作者巧妙地将笔触落在细处,精心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利用有关“勤奋”“守纪”“诚信”“尊师”“感恩”“励志”“爱国”等内容的演讲录像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指导;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做我们的得力助手,我们的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教学效率才会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媒体技术 教育教学 辅助教学 教学
期刊
数学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掌握数学思维与方法是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表现畏惧与消极的学习情绪,甚至产生对抗与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违背。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