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是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于运用特有的教学机智用心倾听、及时捕捉,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抓住那些不期而遇的动态资源,再把这些资源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定能使课堂教学涌现灵动的风采。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它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教学这一课时,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教学重点:通过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把握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罗敷盛夸自己丈夫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体现罗敷的性格有何作用?不久,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我想他一定是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想说与我听,便快步走了过去,笑着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位学生怯生生地说道:“老师,我们讨论的焦点是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我一听有点惊奇,心想:我让你们讨论罗敷为什么要夸自己的丈夫,你们却在纠缠罗敷的丈夫存在不存在,这不是与我的要求背道而驰吗?难道你们有什么新见地?便笑着问道:“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我们认为很重要,她这位丈夫存在与否,对表现罗敷的人物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吗?你能不能把你们的见解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呢?” 这位学生沉思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我用手势示意其他的学生停止讨论。等学生都安静下来后,我说道:“对于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有几位同学大胆质疑,现在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见解!”我向那位学生示意了一下。他站起来说道:“我们几位同学认为老师刚才设计的那个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罗敷的人物形象。我们觉得这样来思考也许会更好,那就是:罗敷到底有无这样一位丈夫?如果她没有,那么她极力夸赞的只是一位虚设的、不存在的丈夫,她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奚落‘使君’、打击他的嚣张气焰,这便足以体现出罗敷不贪慕虚荣的优秀品质;如果说罗敷的确有这样一位如此尊贵、美好的丈夫,那么她夸赞自己丈夫的目的便是要让 ‘使君’在自己丈夫的面前相形见绌,罗敷给人的形象可能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女子了,因为她的丈夫比眼前的‘使君’更有权势!”
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认知”,要经常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当这位学生分析完后,我首先对他的创新思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的质疑分析作了充分的肯定,然后我说:“同学们,看来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的确是关系到她良好声誉的一个问题啊,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分析: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呢?” 于是,学生便开始了这节课的又一轮讨论。这一次学生讨论的热情明显高涨,甚至还出现了少有的针锋相对的辩论,课堂上呈现出难见的高潮。通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原因有二:一、诗歌中说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罗敷口中的丈夫已经 “四十专城居”了,在封建社会中,年龄如此悬殊的结发夫妻几乎是没有的;从罗敷的刚烈性格、反抗意识来看,她也不可能去做文中“夫婿”的小妾。无论是人物年龄上,还是人物性格上,都表明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二、诗歌中的罗敷从事的劳动是采桑,在尊卑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罗敷不可能放下“专城居”(一城长官)妻子的高贵身份而去从事采桑劳动的;即使罗敷个人认为这没什么,那么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丈夫带来何种影响,一个“专城居”的妻子去采桑,别人会怎么看?所以从罗敷当时所从事的劳动来看: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学生的分析虽然还略显青涩,但他们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智慧之光就这样闪现在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灵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积极捕捉并有效挖掘,定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成于其间的闪光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成的课堂中,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那么我们就会捕捉到一道道美妙的智慧之光,那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教师都将会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将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演绎出精彩的魅力。
(责编 张晶晶)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它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教学这一课时,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教学重点:通过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把握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罗敷盛夸自己丈夫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体现罗敷的性格有何作用?不久,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我想他一定是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想说与我听,便快步走了过去,笑着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位学生怯生生地说道:“老师,我们讨论的焦点是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我一听有点惊奇,心想:我让你们讨论罗敷为什么要夸自己的丈夫,你们却在纠缠罗敷的丈夫存在不存在,这不是与我的要求背道而驰吗?难道你们有什么新见地?便笑着问道:“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我们认为很重要,她这位丈夫存在与否,对表现罗敷的人物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吗?你能不能把你们的见解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呢?” 这位学生沉思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我用手势示意其他的学生停止讨论。等学生都安静下来后,我说道:“对于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有几位同学大胆质疑,现在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见解!”我向那位学生示意了一下。他站起来说道:“我们几位同学认为老师刚才设计的那个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罗敷的人物形象。我们觉得这样来思考也许会更好,那就是:罗敷到底有无这样一位丈夫?如果她没有,那么她极力夸赞的只是一位虚设的、不存在的丈夫,她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奚落‘使君’、打击他的嚣张气焰,这便足以体现出罗敷不贪慕虚荣的优秀品质;如果说罗敷的确有这样一位如此尊贵、美好的丈夫,那么她夸赞自己丈夫的目的便是要让 ‘使君’在自己丈夫的面前相形见绌,罗敷给人的形象可能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女子了,因为她的丈夫比眼前的‘使君’更有权势!”
教师要善待和尊重学生发展中的“认知”,要经常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当这位学生分析完后,我首先对他的创新思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的质疑分析作了充分的肯定,然后我说:“同学们,看来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的确是关系到她良好声誉的一个问题啊,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分析:罗敷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呢?” 于是,学生便开始了这节课的又一轮讨论。这一次学生讨论的热情明显高涨,甚至还出现了少有的针锋相对的辩论,课堂上呈现出难见的高潮。通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原因有二:一、诗歌中说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罗敷口中的丈夫已经 “四十专城居”了,在封建社会中,年龄如此悬殊的结发夫妻几乎是没有的;从罗敷的刚烈性格、反抗意识来看,她也不可能去做文中“夫婿”的小妾。无论是人物年龄上,还是人物性格上,都表明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二、诗歌中的罗敷从事的劳动是采桑,在尊卑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罗敷不可能放下“专城居”(一城长官)妻子的高贵身份而去从事采桑劳动的;即使罗敷个人认为这没什么,那么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丈夫带来何种影响,一个“专城居”的妻子去采桑,别人会怎么看?所以从罗敷当时所从事的劳动来看:罗敷没有这样一位丈夫!学生的分析虽然还略显青涩,但他们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智慧之光就这样闪现在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灵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积极捕捉并有效挖掘,定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成于其间的闪光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成的课堂中,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那么我们就会捕捉到一道道美妙的智慧之光,那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教师都将会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将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演绎出精彩的魅力。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