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金海侠副教授依据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此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它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也许它是个普通的词语,也许是一个优美的句子,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展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地方。教师应把“文眼”作为一个板块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点带面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文本的精华成为课堂的精华,成为课堂教学实践的重点。
一、初读课文,抓“文眼”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聚焦点。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位置,起到窗口作用,它根据创造意境的需要照射到文章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课文里的文眼,主要指课文中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的字词等。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都隐藏着这样的“词眼”。如《赵州桥》中的“坚固”和“美观”,它巧妙地设在文中的一个过渡段里,“坚固”一词概括了上文的主要内容,“美观”一词又总起了下文的内容。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让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词,牵出课文教学的文眼所在。
二、精读课文,析“文眼”
精读是赏析、品味的过程。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而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抓住文眼进行深度解读,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深入品析文眼,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
1.解读“文眼”,牵起情感线
人教版选编的1—6年级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含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例如,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都离不开对一个“情”字的把握。有效解读文眼,可以帮助学生牵起文章的感情线,引领学生深度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掌声》一文的教学。课文中两次出现掌声,并且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可见这个词在全文中起到了“文眼”的作用。教学中应牢牢紧扣“掌声”一词展开体验,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节选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学生闭眼想象:(教师配乐旁白)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带着红红的眼圈,低着头,一摇一晃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整个教室顷刻间显得异常安静,静的似乎可以听到英子那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的距离,此刻对英子来讲是多么地漫长,一秒……两秒……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
你看到什么了吗?
生:我看到英子双手紧紧地拉着衣角,牙齿紧紧地咬着下嘴唇,双脚还不停地微微颤抖。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
生:紧张、忐忑不安……
师:她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鼓励、帮助……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生接: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在这掌声中,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英子,勇敢点,你是最棒的!
师:听到同学的鼓励,如果你是英子,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原来同学们并没有看不起我,我要自信一点,决不能辜负同学们对我的期望!
师:第一次的掌声背后是鼓励,那么第二次的掌声背后又是什么?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话。(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这次,大家想在掌声中说些什么呢?
生:英子,你讲得真好!英子,你真棒……
师:此时,你见到的“一摇一晃”的英子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英子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她变得更自信了!
对“掌声”的深度解读,是上述课例中的一大亮点。由“掌声”一词,牵出课文的情感线。然后通过研读两次不同的“掌声”,引领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去体会英子和同学们的内心所想,体会同学们对英子无尽博大的爱,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课文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
2.对比“文眼”, 挖掘深刻内涵
有些课文中的“文眼”可能不止一个词,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出异同点,品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内涵。如《检阅》一文中,观众席间有两句评价语“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只一字之差,含义却差之千里,对比“文眼”相机教学,文章的内涵便呈现在学生面前。节选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这样一个隆重的日子里,博莱克这样一个残疾的孩子,能够站在队伍的第一排,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同学们,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临近七月”到11月11日,这四个多月,120多天,博莱克——一个残疾的孩子,今天能走成这样,要比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努力。透过这个镜头,你能想象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早上,同学们还没有来,可是博莱克却已早早地拄着拐杖来到场地。他想先把步子练快一点,好合上同学们的节奏。
生2:一个夏天的午后,太阳炙烤着广场,同学们都去休息了,博莱克为了练好步伐,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着,汗水浸透了雪白的衬衣。
生3:由于每天不停地训练,博莱克拄拐的手被磨出了水泡,可是他仍然坚持训练。
师:讲得真棒!博莱克在检阅时的表现已说明了这一切。可是,为什么有的观众却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呢?“这个”和“这些”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指谁呢?
生:“这个”小伙子是指博莱克,而“这些”是指博莱克的同学们。
师:那么,“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应该在哪里呢?
生: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是在检阅仪式之前。
师: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生: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加检阅仪式。
师: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 如果让他去,。如果不让他去,。
师: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具体地描写了同学们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三至第六段,找出表现同学们很为难的词句。
生1: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怕伤害了博莱克)
生2:终于(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
生3:鸦雀无声(表面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心里呢?)
生4:第六段中连续六个问号,说明同学们很为难。
师: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加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他的同学们,能让博莱克这么有自信地站在游行队伍中的是他的同学们。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小伙子真棒!
一字之差的两个词是作者精心安排设计的,而它们却是全文字字句句的凝聚,能折射出文章的主旨。教师在教学中先巧妙地引出“这个小伙子真棒”,让学生从文中的词句体会、想象“这个”小伙子的“棒”。当学生沉浸在“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情境中,教师又适时地引出“这些”小伙子真棒,这样文中“棘手”的问题就解决了。紧紧扣住这两个词进行教学,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也能顺理成章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文章的思想所在。
语文是一种隐含丰富情感、具有文化底蕴、富有生动表现形式的教材,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文眼导读法”需要教师具有深度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机动地确定其教学程序,引领学生在找“文眼”、析“文眼”的过程中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窥见全篇,并通过这扇窗达到使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精神融为一体的效果。那么,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会得到转化与提高。
一、初读课文,抓“文眼”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聚焦点。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位置,起到窗口作用,它根据创造意境的需要照射到文章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课文里的文眼,主要指课文中直接表达主题思想的字词,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字词,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使用频率高的字词等。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都隐藏着这样的“词眼”。如《赵州桥》中的“坚固”和“美观”,它巧妙地设在文中的一个过渡段里,“坚固”一词概括了上文的主要内容,“美观”一词又总起了下文的内容。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让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词,牵出课文教学的文眼所在。
二、精读课文,析“文眼”
精读是赏析、品味的过程。所谓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而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抓住文眼进行深度解读,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深入品析文眼,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
1.解读“文眼”,牵起情感线
人教版选编的1—6年级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含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例如,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都离不开对一个“情”字的把握。有效解读文眼,可以帮助学生牵起文章的感情线,引领学生深度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掌声》一文的教学。课文中两次出现掌声,并且用此作为文章的题目,可见这个词在全文中起到了“文眼”的作用。教学中应牢牢紧扣“掌声”一词展开体验,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节选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学生闭眼想象:(教师配乐旁白)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带着红红的眼圈,低着头,一摇一晃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整个教室顷刻间显得异常安静,静的似乎可以听到英子那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的距离,此刻对英子来讲是多么地漫长,一秒……两秒……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
你看到什么了吗?
生:我看到英子双手紧紧地拉着衣角,牙齿紧紧地咬着下嘴唇,双脚还不停地微微颤抖。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
生:紧张、忐忑不安……
师:她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鼓励、帮助……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生接: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在这掌声中,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英子,勇敢点,你是最棒的!
师:听到同学的鼓励,如果你是英子,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原来同学们并没有看不起我,我要自信一点,决不能辜负同学们对我的期望!
师:第一次的掌声背后是鼓励,那么第二次的掌声背后又是什么?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话。(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这次,大家想在掌声中说些什么呢?
生:英子,你讲得真好!英子,你真棒……
师:此时,你见到的“一摇一晃”的英子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英子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她变得更自信了!
对“掌声”的深度解读,是上述课例中的一大亮点。由“掌声”一词,牵出课文的情感线。然后通过研读两次不同的“掌声”,引领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去体会英子和同学们的内心所想,体会同学们对英子无尽博大的爱,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对课文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
2.对比“文眼”, 挖掘深刻内涵
有些课文中的“文眼”可能不止一个词,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出异同点,品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内涵。如《检阅》一文中,观众席间有两句评价语“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只一字之差,含义却差之千里,对比“文眼”相机教学,文章的内涵便呈现在学生面前。节选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这样一个隆重的日子里,博莱克这样一个残疾的孩子,能够站在队伍的第一排,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同学们,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临近七月”到11月11日,这四个多月,120多天,博莱克——一个残疾的孩子,今天能走成这样,要比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努力。透过这个镜头,你能想象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早上,同学们还没有来,可是博莱克却已早早地拄着拐杖来到场地。他想先把步子练快一点,好合上同学们的节奏。
生2:一个夏天的午后,太阳炙烤着广场,同学们都去休息了,博莱克为了练好步伐,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着,汗水浸透了雪白的衬衣。
生3:由于每天不停地训练,博莱克拄拐的手被磨出了水泡,可是他仍然坚持训练。
师:讲得真棒!博莱克在检阅时的表现已说明了这一切。可是,为什么有的观众却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呢?“这个”和“这些”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指谁呢?
生:“这个”小伙子是指博莱克,而“这些”是指博莱克的同学们。
师:那么,“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应该在哪里呢?
生: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是在检阅仪式之前。
师: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生: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加检阅仪式。
师: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 如果让他去,。如果不让他去,。
师: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具体地描写了同学们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三至第六段,找出表现同学们很为难的词句。
生1: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怕伤害了博莱克)
生2:终于(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
生3:鸦雀无声(表面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心里呢?)
生4:第六段中连续六个问号,说明同学们很为难。
师: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加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他的同学们,能让博莱克这么有自信地站在游行队伍中的是他的同学们。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小伙子真棒!
一字之差的两个词是作者精心安排设计的,而它们却是全文字字句句的凝聚,能折射出文章的主旨。教师在教学中先巧妙地引出“这个小伙子真棒”,让学生从文中的词句体会、想象“这个”小伙子的“棒”。当学生沉浸在“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情境中,教师又适时地引出“这些”小伙子真棒,这样文中“棘手”的问题就解决了。紧紧扣住这两个词进行教学,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也能顺理成章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文章的思想所在。
语文是一种隐含丰富情感、具有文化底蕴、富有生动表现形式的教材,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文眼导读法”需要教师具有深度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机动地确定其教学程序,引领学生在找“文眼”、析“文眼”的过程中抓到并打开这扇窗户,窥见全篇,并通过这扇窗达到使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精神融为一体的效果。那么,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会得到转化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