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他人照顾的的儿童(6-16岁)。本调查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认知、心理感受几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较差,缺乏长远人生规划,人生目标不明确,易对人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日发生的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服毒自杀、湖南界牌镇留守女童投毒杀害同班同学等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且需要委托他人照顾的儿童(6-16岁)。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家庭呵护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和城市建设的有生力量之一,他们能否成功完成社会化,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稳定有深远影响。
此次调查地点为山西省临汾市赵城镇瓦窑头村,本村村长谈到,由于本村人均耕地面积约5.4亩,许多村民将土地承包给其他人,自己外出务工。所以,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村内有一所中学,便于集中调查,中学的一名老师表示,当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班级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可达到50%左右。
二、调查方法
调查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心理感受几个维度进行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及文献研究。具体方法为发放问卷,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三、样本特征
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其中男生占47.9%,女生占52.1%。年龄集中于12-14岁,占总人数93.6%。年级为七八年级。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55.3%,母亲外出打工的占9.6%,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35.1%;调查中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周期为一个月,四成左右联系周期为一周,余下三成左右联系频率在两个月以上。其中,17%父母回家周期为一个月,35%为半年,31%为一年,7%为一年以上,5%为不确定。可见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互动机会很少。留守儿童53.2%被父母一方照顾,多为母亲一方,39.4%的儿童被隔代照顾,6.4%孩子被叔叔姑姑等上一代亲戚照顾,1.1%选择其他。
四、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一)成长中的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在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上来看,六成以上反映不适应,四分之一孩子选择了其他,7.4%认为无所谓,3.2%认为父母外出打工,自由自在的挺好;在问到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的理解时,77.7%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整个家庭,18.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4.3%有其他理解。对于照顾人的情感倾向84%是喜欢,14.9%为一般,绝大多数并不反感照顾人。
在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受什么人影响较深时,55.3%选择父母,21.3%选择照顾人,其次7.4%选择朋友,选择老师、同学及其他的均为5.3%。当问及有什么话相对外出务工的父母说时,许多孩子写了“爸爸妈妈我爱你”或“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我”。可见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最困扰留守儿童的事情上,64.9%想要学习好,但是无从下手,52.1%父母不在家里,让自己总觉得孤单,40.4%选择无人理解的心情,21.3%认为有很多人生上的迷惑,10.6%反映身体变化的困惑,无人诉说,7.4%感觉寄人篱下,3.2%被没有朋友,感觉孤立无援困扰。7.4%选择其他。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可能引发孩子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41.5%帮家里干活,27.7%看电视,12.8%看书,11.7%上网,4.3%学习,2.1%做其他事情。农村留守儿童闲暇时间绝大多数在干活或者看电视、上网,仅有不到15%的孩子选择读书或者学习。
总体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动机,但内心却希望有父母的陪伴,父母常年在外导致对留守儿童疏于照管,不能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适时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目标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合理规划或明确目标,这明显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二)长大后的留守儿童
本调查组对两名当地人青年进行了访谈,化名为石大、石二,两人是叔伯兄弟,因父辈均外出务工,所以由爷爷奶奶养大。石大已经在外打工一年。当问到两人有没有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受到欺负或特殊待遇时,石大说,因为村里留守儿童不少,所以村里基本没有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遭到特殊化的。当问及如何看待父母外出务工时,两人均表示理解,村里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更富足,有的早早盖上了新房,而父母在家的生活条件会差一些。所以自己也选择了外出打工。打算过几年有了本钱,就回家开个洗车店。三弟在家开网店,卖车配件。当问及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是否有影响时,石大表示,成长中,爷爷奶奶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位置,而同村留守儿童又多,所以不觉得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有多大不同,但爷爷奶奶只照顾吃喝拉撒,没督促兄弟们学习,等兄弟们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时,为时已晚,石大认为,爷爷奶奶在自己的发展前途上提供的建议指导偏于保守陈旧。石二在家时,每天都在上网,饿了泡袋方便面,一星期不出门。石二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妥,爷爷奶奶也未严加管束。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对社会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五、结论
调查地区留守儿童可达到50%,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父母一方抚养或隔代抚养,而家庭成员缺少对儿童社会化有深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正确及时的人生引导,照顾人往往不能抓好儿童的学习,只能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较差,缺少合理人生规划,缺少人生目标,易对人生产生迷茫困惑。
六、政策建议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主要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乡镇企业有助于就近消化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二、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目标感、自卑等心理,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顺利进行社会化。
作者简介
李宁,1992,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日发生的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服毒自杀、湖南界牌镇留守女童投毒杀害同班同学等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且需要委托他人照顾的儿童(6-16岁)。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家庭呵护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和城市建设的有生力量之一,他们能否成功完成社会化,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稳定有深远影响。
此次调查地点为山西省临汾市赵城镇瓦窑头村,本村村长谈到,由于本村人均耕地面积约5.4亩,许多村民将土地承包给其他人,自己外出务工。所以,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村内有一所中学,便于集中调查,中学的一名老师表示,当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班级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可达到50%左右。
二、调查方法
调查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心理感受几个维度进行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及文献研究。具体方法为发放问卷,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三、样本特征
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其中男生占47.9%,女生占52.1%。年龄集中于12-14岁,占总人数93.6%。年级为七八年级。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55.3%,母亲外出打工的占9.6%,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35.1%;调查中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周期为一个月,四成左右联系周期为一周,余下三成左右联系频率在两个月以上。其中,17%父母回家周期为一个月,35%为半年,31%为一年,7%为一年以上,5%为不确定。可见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互动机会很少。留守儿童53.2%被父母一方照顾,多为母亲一方,39.4%的儿童被隔代照顾,6.4%孩子被叔叔姑姑等上一代亲戚照顾,1.1%选择其他。
四、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一)成长中的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在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上来看,六成以上反映不适应,四分之一孩子选择了其他,7.4%认为无所谓,3.2%认为父母外出打工,自由自在的挺好;在问到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的理解时,77.7%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整个家庭,18.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4.3%有其他理解。对于照顾人的情感倾向84%是喜欢,14.9%为一般,绝大多数并不反感照顾人。
在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受什么人影响较深时,55.3%选择父母,21.3%选择照顾人,其次7.4%选择朋友,选择老师、同学及其他的均为5.3%。当问及有什么话相对外出务工的父母说时,许多孩子写了“爸爸妈妈我爱你”或“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我”。可见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最困扰留守儿童的事情上,64.9%想要学习好,但是无从下手,52.1%父母不在家里,让自己总觉得孤单,40.4%选择无人理解的心情,21.3%认为有很多人生上的迷惑,10.6%反映身体变化的困惑,无人诉说,7.4%感觉寄人篱下,3.2%被没有朋友,感觉孤立无援困扰。7.4%选择其他。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可能引发孩子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41.5%帮家里干活,27.7%看电视,12.8%看书,11.7%上网,4.3%学习,2.1%做其他事情。农村留守儿童闲暇时间绝大多数在干活或者看电视、上网,仅有不到15%的孩子选择读书或者学习。
总体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动机,但内心却希望有父母的陪伴,父母常年在外导致对留守儿童疏于照管,不能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适时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目标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合理规划或明确目标,这明显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二)长大后的留守儿童
本调查组对两名当地人青年进行了访谈,化名为石大、石二,两人是叔伯兄弟,因父辈均外出务工,所以由爷爷奶奶养大。石大已经在外打工一年。当问到两人有没有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受到欺负或特殊待遇时,石大说,因为村里留守儿童不少,所以村里基本没有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遭到特殊化的。当问及如何看待父母外出务工时,两人均表示理解,村里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更富足,有的早早盖上了新房,而父母在家的生活条件会差一些。所以自己也选择了外出打工。打算过几年有了本钱,就回家开个洗车店。三弟在家开网店,卖车配件。当问及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是否有影响时,石大表示,成长中,爷爷奶奶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位置,而同村留守儿童又多,所以不觉得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有多大不同,但爷爷奶奶只照顾吃喝拉撒,没督促兄弟们学习,等兄弟们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时,为时已晚,石大认为,爷爷奶奶在自己的发展前途上提供的建议指导偏于保守陈旧。石二在家时,每天都在上网,饿了泡袋方便面,一星期不出门。石二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妥,爷爷奶奶也未严加管束。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对社会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五、结论
调查地区留守儿童可达到50%,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父母一方抚养或隔代抚养,而家庭成员缺少对儿童社会化有深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正确及时的人生引导,照顾人往往不能抓好儿童的学习,只能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较差,缺少合理人生规划,缺少人生目标,易对人生产生迷茫困惑。
六、政策建议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主要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乡镇企业有助于就近消化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二、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目标感、自卑等心理,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顺利进行社会化。
作者简介
李宁,1992,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