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军民打蝗虫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1944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阶段,晋冀鲁豫边区却发生了一场罕见的蝗灾。受灾区域,南起黄河北岸的修武、沁博,北至正太路南的赞皇、临城,东连平汉线的磁武、邢台、沙河,西到太行山区的和顺、左权、涉县,危害区域达3000多平方公里;在太行山区,46%的地方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受害庄稼60万亩,其中,被吃得颗粒无收的有24万亩。
  在蝗灾面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129师等党、政、军抗日机关,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消极应对,而是带领广大军民,在边区根据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蝗运动”,创造了抗战史上抗灾自救的奇迹。
  这场“打蝗运动”留下了一些珍闻轶事,真实记录了这场罕见的“人蝗之战”的经历、事件,也让后人得以正确研究和评论这段“独特”的历史。
  凶猛成灾的蝗群不仅危害庄稼,对人也有伤害。在集中下落时,一些人的头、脸、手、胳膊,会被蝗虫咬伤,婴儿若身旁无大人照顾,被蝗群袭击,还会伤及性命。
  在黄骅县城边,就曾发生过一件婴儿险被蝗虫咬死的事情。1943年夏,一批蝗群飞入黄骅县,吃光了农田的庄稼和河边的芦苇,又飞到附近的村庄,将窗户、村民房檐上的野草吃光。县城北周青庄有一户人家,白天,大人们跟着大伙出去捕杀蝗虫,将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留在家里,因为门窗不够严实,蝗虫飞进家里。桌子、炕上、柜上、衣被上全爬满了蝗虫,就连婴儿的身上也没躲过。那些找不到吃食,饿极了的蝗虫张口就咬,将婴儿的一张小脸和一对小耳朵咬得满是血。大人回村后,远远听到婴儿的哭声,急忙进家,看到眼前这一幕骇人的情形,赶忙赶走蝗虫,抱着婴儿去找村医治疗,才让孩子躲过性命之忧。
  在蝗灾爆发初,一些家境贫困的群众,眼看庄稼颗粒无收,生活无望,便悬梁、跳井自尽,各地的迷信活动,也乘机盛起。
  在家里烧香拜佛,是常事;有的跑到田间地头,祭拜“蝗神”;有些人,凑钱请来戏班,搭台唱戏,请“神灵”观看,以为只要神仙一高兴,蝗虫就没有了;有的地方,用竹木和纸,糊成一个一米多高的纸轿,里面供上“蚂蚱老爷”的神位,前面让人打着龙旗,吹着唢呐,后面让人抬着“神蝗轿”,在街上游行,乞求得到“神蝗老爷”的宽恕;还有些愚蠢至极的人,把家中本就不多,极其珍贵的粮食拿出来,熬成粥,撒在地里,盼望蝗虫吃了粥后,就不再吃自己地里的庄稼。
  河南安阳有一个老汉,心里存有一种“好人自会得到好报”的念头,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神蝗”不会吃他的庄稼,所以,拒绝别人在他的田地里打蝗虫,跟人说:“听天由命吧,我平生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蚂蚱不会吃我的麦子的。”结果,一夜之后,他辛苦种植的四亩良麦被吃得精光。这个老汉一气之下,把自己的牲口放到田里,让牲口去啃食那些带着蝗虫的麦秆。
  随着“打蝗运动”的宣传和动员,人们不再相信有什么神可以治蝗,都加入到了打蝗灭蝗的行动大军中。
  为应对蝗灾,在一次生产会议上, 129师政委邓小平、生产部长兼边区政府农林局长张克威等人,一同商讨除治蝗虫的办法。
  张克威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高级农业专家,清楚对付蝗虫的科学除害方法,说,可以用化学药品兑上白糖治杀蝗虫。
  而对根据地来说,白糖珍贵如油,根本消耗不起。一个高级干部每个月的津贴只有五元边币,这五元只够买一两白糖,如果使用白糖掺上化学药品治蝗,根据地根本无力承担。
  邓小平微微一笑,用手做了一个“拍”的姿势,说:“用手打。”就这样,人力打蝗成为除蝗灭害的主要方法。
  为了对付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蝗群,发动部队和群众打蝗,太行军区成立了剿蝗司令部,边区政府、军分区、行署、县、村,也层层动员,成立了除蝗指挥部、剿蝗委员会等灭蝗组织。
  在很多乡村,组织村民成立了宣传组、侦察组、打蝗队、烧埋队,进行广泛动员和分工灭蝗。还有的村庄,分工更为精细,将村民们分为刨卵队、铁锹队、布袋队、割草队(草用来点燃烧蝗虫)、烧杀队、突击队、夜战队、梯形队 (儿童第一排、妇女第二排、青壮年第三排)、侦察队、警戒队(防止敌人破坏剿蝗运动)等。
  用于打蝗的工具,有的是在一根木棍上绑上鞋底,有的用扫帚,有的用铁锹,总之,能用于灭蝗的全都派上用场。
  蝗虫出行无常,聚散不定,不易捕杀,但它也存在很多弱点和劣势:怕热、怕冷,在炎热的中午,会躲在阴凉处,在清早和晚上,会呆在田堰根和草坡上,很少活动;它的两眼不能平视、远视,怕黑,一到晚上,就是个“半瞎子”;怕声响,一闻异常响音,马上逃之夭夭;落在草地上,它腿脚弹跳的力量就会变小,行速减慢。针对蝗虫的这些“软肋”,在灭蝗中,边区军民们摸索和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打蝗方法和战术。
  捕捉法:每人手执一根绑着鞋底的木棍,可以各自为战,也可以多人合作,围成“箩圈阵”,追踪扑打。
  火攻法:集中人力,将飞蝗或蝗蝻包围起来,在圈中放上麦秸堆和草堆,大家边赶边打,将蝗虫赶入麦堆、草堆里,再一把火点燃,一举全歼。
  水阵法:在河水边,人们列成“长蛇阵”,将蝗虫向河里赶,等蝗虫落水,再用筛子捞蝗和灭杀。
  坑杀法:在田地里挖一条宽和深两三尺左右、长度不等的土沟,形成一条“屏障”,阻止蝗虫随意乱跑,然后将蝗虫驱赶到沟里,进行扑杀,或掩埋。
  驱赶法:飞蝗来时,为了不让它们落入田地,危害庄稼,采取燃草烟熏、摇旗呐喊、敲锣打鼓、放土枪等方法,惊扰蝗虫,使其不敢下落,待其落入农田以外的地方,或等到晚上,蝗虫无法随意乱窜时,再集中消灭。
  涂毒法:在普通的瓶中,以1比3的比例勾兑上白糖与冷水,放在背阴处发酵。三天后,糖水便变成“毒药”,然后,捉一些活的蝗虫,将“毒药”涂在它们的腹部,再放生。之后,染毒的蝗虫之间会相互传染,那些感染病毒的飞蝗,往往在12小时内即中毒腐烂。   针对县与县、区与区交界地带的蝗虫,边区相邻的县政府会成立联合剿蝗指挥部,组织各县的人力,协同作战,以此消除灭蝗盲区,对某一片区域的蝗虫进行集中清剿,解决一些地方人力不足的问题。1944年5月10日,为解决焦家屯一带蝗蝻猖獗的状况,河南林县剿蝗指挥部组织一万多人前去援战,在800多亩的田野上开展蝗虫清剿战,仅一天时间,捕捉、火烧、土埋蝗蝻8.4万多斤。
  为发动和鼓励群众灭蝗,边区各地制定了不同的奖励办法,并采取出借公粮、发放贷款、救济互助、组织医疗队支援等方式,解除打蝗群众的后顾之忧。如,1944年农历正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弹音村颁布了临时刨蝗卵奖励办法,规定刨一斤蝗卵换一斤小米。
  在开展打蝗中,边区军民也编写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口号:
  “要吃麦子面,快刨蝗虫蛋,想换尽量换,不换炒吃能顶饭。”
  “要从蝗虫嘴里夺食,不向蝗虫祈祷,蝗虫飞到哪里,就把它消灭在哪里。”
  “蚂蚱会跳,哪里都到,各顾各打,大家糟糕。”
  “村分你我,地分你我,蝗虫不分你我。”
  山西左权县后庄村,制定了红旗队、红旗班、红星章竞赛奖励办法,规定,在打蝗中,哪个队员的业绩最突出,第二天,红旗就交到哪个队员所在的小队,以此激励打蝗群众争夺先进。
  拿蝗虫当粮食,解决饥饿问题,也是“打蝗运动”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项创举。
  在群众打蝗中,有的人饿得受不了,就尝试着捡起被烧死的蝗虫来吃,觉得味道不错,其他人就效仿起来。而《新华日报》(太行版)的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个信息后,觉得是个新鲜事,马上做了“蝗虫好吃”的报道。就这样,蝗虫可以吃的事便广为人知了。
  在那个缺衣少粮、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年代,穷困无助的群众吃野菜、树皮,都是常事,就算是野菜、树皮,也往往找不到,而让很多人在饥饿中丧生。有的群众听说蝗虫可以吃,就把蝗虫当做一种食物。在吃蝗中,群众创造了多种吃法,煮着吃,烤着吃,还有人把死了的蝗虫晒干,当粮食一样储存起来,待少粮时,掺到野菜、粮食里吃。有些细心的妇女还将晒干的蝗虫放在石碾上,磨成粉,掺到玉米面里、糠里,这样容易下咽。
  涉县郊口村的孟祥英,是当时妇女中打蝗、吃蝗的代表,她在村里带头吃蝗虫,带领村里一些群众度过了灾荒期。在抗灾史上也留下几个“吃蝗度灾”的例子:郊口村孟会顺之父,饿得躺在炕上,已经不能动弹,不得已,他一天数餐,靠吃蝗虫维生,身体竟逐渐好转起来,后来可以下地劳动;村民孟祥禄的爷爷,饿得快要死了,无奈之下,也吃起了蝗虫,后来竟奇迹般地好转起来,还能外出挑水;孟胖的母亲,将蝗虫晒干,磨成面,储备在缸里,让全家人度过了最困难的灾荒时期,免于饿死。
  “打蝗运动”中,有人专门对打蝗成果进行统计和上报,而一个县、一个区里所统计出来的打蝗成果,往往都是惊人的。
  有人曾做过统计,仅从1944年2月至5月25日,太行区打死蝗蝻910余万斤、挖蝗卵11万斤、打飞蝗1824万斤。
  中共太行区党委在《一九四四年工作总结》中,这样高度评价全区的“打蝗运动”:“我们全区规模的打蝗运动,创造了空前的业绩,表现了群众的无比的威力,表现了根据地的坚强。”在延安的毛泽东,对太行山军民打蝗抗灾的事迹和成果,也给予了肯定和称赞。
  (责任编辑/齐 风)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要做好授课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为开展探究式学习做准备;要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探究
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是从植物喜树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生物碱,由于其毒性作用大,抗肿瘤作用相对较弱而未在临床广泛使用.近年来,由于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比喜树碱更强抗癌活性
我们从家里带来了擂钵、擂茶棒、擂茶原料、压桌(喝擂茶的咸菜点心)、糖果、糕点等。裴老师给我们做了广告标语:“品桃花源现磨擂茶”。几个男生磨擂茶。贝贝大声叫:“香喷喷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 Little Jiro Erlang, carrying the bag to school. Not afraid of the sun, not afraid of that crazy rain!
擂茶香,香满堂。同学们开动脑筋,改变家乡传统的擂茶制作方法,尝试使用新的食材制作新型擂茶,有的同学甚至自创新擂茶。玫瑰花擂茶、芝麻擂茶、绿豆擂茶……同学们好像魔术师,自制了这么多新型擂茶。
期刊
邮票名称:四季建筑别样红设计者:肖湘怡设计灵感:我们这个年龄段设计的邮票图案,大多以四季的花朵——桃花、荷花、菊花和梅花为主,千篇一律。所以,我要设计出独一无二的邮票
国宴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次宴会,更是重要的外交形式,衣香鬓影和觥筹交错间隐约显现了一国的政策取向。2014年2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夫人米歇尔在白宫国家宴
原创版文摘版文图并茂亲历性真实性秉笔直书述要闻披秘事弥足珍贵老品牌新面孔读者至尊适应史料研究之发展,满足广大读者之需求2014年出版为半月刊,内容质量将全面提升《文史
擂茶能养身,为什么不能养颜?我灵机一动,拿出几朵玫瑰花,将玫瑰花泡在开水中。大约5分钟后,沁人心脾的玫瑰花汁就做好了。我将泡好的玫瑰花茶倒入擂好的擂茶粉中,用筷子搅拌成液态状,美味无穷的玫瑰花擂茶诞生了。闻一闻,香味四溢。品一品,清心雅致,回味无穷。玫瑰花擂茶不仅美味,而且养颜!玫瑰花擂茶被我称作“美颜擂茶”。  人们的工作节奏很快,身体感到疲倦饥饿时,什么东西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解除疲劳呢?我左思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发表于1893年,是王尔德的第一部风俗喜剧,也是第一部以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为参照的社会剧。作品共分为四幕,里面包含着夫妻之间的冲突和母女之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