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数学教学和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推动了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学法在内的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近年来,中考命题加大了考查数学应用的力度,今后的数学试题联系实际的将会更多、更新颖。为此,我在教学中探索、挖掘这方面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加强数学应用的意识,培养数学应用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作如下总结。
一、激发学生数学应用的兴趣
新课本再现数学的发现,体现数学应用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面向现实”编写的特点。在这一“特点”上下工夫,有利于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我重视活用各章节前的插图的引言,章节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章节后的复习作业,以此扩大数学应用的知识面,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尝试数学知识应用的兴趣。
1.每章节前安排的插图、引言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充分利用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形成背景,理解数学概念是从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提炼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逐步体验到数学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更贴近,它既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例如负数概念的教学。这样教学,既符合“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2.每章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材料,有不少是反映数学知识应用实例的,学好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例如“读一读”中的“谈谈储蓄的利息”,从中归纳出解决此类应用问题的方法。还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与市场经济有关的基础知识,如销售盈亏、成本等各种经济问题,便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每章安排的习题,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还能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
数学问题来研究,如在三角形、四边形和统计初步中,新课本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和习题等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意贯彻“哪里能用就要用”的原则,克服忽视“实例引入”和“知识的实际应用”的所谓击头斩尾炒中段的教学方法,切实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角平分线”这一节的教学,选编一个实际问题。又如广泛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将问题改造为“开放型应用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提供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数学问题中,并由此联想到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丰富和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各章例、习题中的应用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揭示解应用题的规律,对提高学生解应用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溶液问题、配比问题等,通过归类,一方面可使学生从各类题目中体验所用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储存一定数量的“基本模式,遇到新的问题,可通过一般化、类比、联想”等方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例如义务教材人教版《几何》第三册“解三角形”一章复习题六的第10题,可将其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串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将课本问题的实际情景适当地加以变换,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加深对课文问题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针对新教材例习题应用问题不足的情况,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些选编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作为例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解答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教学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选编实际应用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既要取材于现实,又要来源于教材内容;2.要与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相适应;3.要注意所编的应用问题必须符合实际(即应有科学性);4.取材应尽量涉及目前学生普遍熟悉的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市场经济与数学的结合点、渗透点,特别是数学中的社会经济模型。例如:商店以每件8元进某种商品,以10元价格销售,每天只能卖出50件,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提价销售,若每天提价一元,每天要减少销售5件,为了使每天获取最大利润,应提价多少元最合适?此时每天的最大收益为多少元?
这是目前商品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来解答,营销类应用问题需理解有关名词(利润、利润率、盈利、亏本)的含义,掌握有关计算公式(如利润=销售价-进货价,利润率=利润/进货价×100%),并巧妙地建立方程式或函数关系式,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这道题,使学生受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训练,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建立数学模型的活动
在教学中开设数学应用的讲座和活动,例如讲授如何计算存款、货款、债券利用电脑进行超市业务管理等,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例如配合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组织学生测量山高、树高、塔高、河宽等,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俯角、仰角、坡比、燕尾角、株距、方位角等概念的理解。又如在二次函数最值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与计划科、生产科、销售科干部座谈,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使学生从实际中理解成本、产值、利润、生产费用、税率、平均增长率等概念的名义。
通过参观及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获取数学实际问题的背景、情境、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数学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增强学生具有迎接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数学应用的兴趣
新课本再现数学的发现,体现数学应用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面向现实”编写的特点。在这一“特点”上下工夫,有利于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我重视活用各章节前的插图的引言,章节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章节后的复习作业,以此扩大数学应用的知识面,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尝试数学知识应用的兴趣。
1.每章节前安排的插图、引言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充分利用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形成背景,理解数学概念是从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提炼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逐步体验到数学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更贴近,它既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例如负数概念的教学。这样教学,既符合“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2.每章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材料,有不少是反映数学知识应用实例的,学好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例如“读一读”中的“谈谈储蓄的利息”,从中归纳出解决此类应用问题的方法。还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与市场经济有关的基础知识,如销售盈亏、成本等各种经济问题,便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每章安排的习题,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还能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
数学问题来研究,如在三角形、四边形和统计初步中,新课本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和习题等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意贯彻“哪里能用就要用”的原则,克服忽视“实例引入”和“知识的实际应用”的所谓击头斩尾炒中段的教学方法,切实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角平分线”这一节的教学,选编一个实际问题。又如广泛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将问题改造为“开放型应用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提供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数学问题中,并由此联想到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丰富和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各章例、习题中的应用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揭示解应用题的规律,对提高学生解应用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溶液问题、配比问题等,通过归类,一方面可使学生从各类题目中体验所用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储存一定数量的“基本模式,遇到新的问题,可通过一般化、类比、联想”等方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例如义务教材人教版《几何》第三册“解三角形”一章复习题六的第10题,可将其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串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将课本问题的实际情景适当地加以变换,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加深对课文问题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针对新教材例习题应用问题不足的情况,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些选编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作为例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解答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教学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选编实际应用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既要取材于现实,又要来源于教材内容;2.要与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相适应;3.要注意所编的应用问题必须符合实际(即应有科学性);4.取材应尽量涉及目前学生普遍熟悉的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市场经济与数学的结合点、渗透点,特别是数学中的社会经济模型。例如:商店以每件8元进某种商品,以10元价格销售,每天只能卖出50件,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提价销售,若每天提价一元,每天要减少销售5件,为了使每天获取最大利润,应提价多少元最合适?此时每天的最大收益为多少元?
这是目前商品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来解答,营销类应用问题需理解有关名词(利润、利润率、盈利、亏本)的含义,掌握有关计算公式(如利润=销售价-进货价,利润率=利润/进货价×100%),并巧妙地建立方程式或函数关系式,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这道题,使学生受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训练,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建立数学模型的活动
在教学中开设数学应用的讲座和活动,例如讲授如何计算存款、货款、债券利用电脑进行超市业务管理等,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实践活动,例如配合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组织学生测量山高、树高、塔高、河宽等,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俯角、仰角、坡比、燕尾角、株距、方位角等概念的理解。又如在二次函数最值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与计划科、生产科、销售科干部座谈,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使学生从实际中理解成本、产值、利润、生产费用、税率、平均增长率等概念的名义。
通过参观及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获取数学实际问题的背景、情境、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数学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增强学生具有迎接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