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精神财富,为教育教学指引了方向。通过学习,作者反思了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课堂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化学学科 教学方法 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革中国教育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这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比如,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这就启发我们现在的教学也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能动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而新课程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延伸。
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所以,现代化学教育的任务已经不是单纯地传授化学知识,而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素质,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维,把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二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们积极地投入其中,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参与面不广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却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活动设计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
(2)长期养成的习惯:一些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缺乏兴趣,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就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然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致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关键词等来快速把握同学的观点,并要求学生对同伴的观点作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新任务。这是保证学生倾听的一种策略。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刺激物或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再比如课堂演示实验。化学实验现象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并且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谓“一箭双雕”。
2.课堂浮躁肤浅
现在的课堂气氛的确要比过去活跃得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但糟糕的作业与单元测验成绩却让我们非常苦恼,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难道实施新课程改革真的是“花架子”,会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走进课堂,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实际上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是浮于表面,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老师却以为全班学生都搞清楚了,于是走马灯似地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学会等待。思维不敏捷的学生需要等待,思维敏捷的学生同样需要等待,只是等待的地方和程度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所说的注意个体差异。我们更要学会在等待中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发生。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等待的“度”,以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毕竟我们的学时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测验等途径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在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只这几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修养,同时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应付教学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切实履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化学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化学学科 教学方法 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革中国教育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这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比如,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这就启发我们现在的教学也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能动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而新课程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延伸。
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所以,现代化学教育的任务已经不是单纯地传授化学知识,而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素质,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维,把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二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们积极地投入其中,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参与面不广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却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活动设计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
(2)长期养成的习惯:一些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缺乏兴趣,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就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然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致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关键词等来快速把握同学的观点,并要求学生对同伴的观点作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新任务。这是保证学生倾听的一种策略。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刺激物或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再比如课堂演示实验。化学实验现象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并且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谓“一箭双雕”。
2.课堂浮躁肤浅
现在的课堂气氛的确要比过去活跃得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但糟糕的作业与单元测验成绩却让我们非常苦恼,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难道实施新课程改革真的是“花架子”,会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走进课堂,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实际上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只是浮于表面,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老师却以为全班学生都搞清楚了,于是走马灯似地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学会等待。思维不敏捷的学生需要等待,思维敏捷的学生同样需要等待,只是等待的地方和程度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所说的注意个体差异。我们更要学会在等待中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发生。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等待的“度”,以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毕竟我们的学时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测验等途径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在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只这几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修养,同时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应付教学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切实履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化学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