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留学生
“中国式教育让我印象深刻”
我对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有两个印象。
个是自立,特别是通过家庭教育,教会孩子自立的方法使其能自己生活。第二个印象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诸如家庭的重要性等价值观,春节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6岁孤身人去异国他乡求学的是中国人。因为春节,特地从澳大利亚墨尔本返回家乡的也是中国人。正是他们给予了我这样的中国式的家庭教育的印象。
“日本开始推行多样性教育”
与中国式教育相似的教育方法,中国式教育的确是
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方式在现如今却很难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之下,日本国内才开始推行多样性教育。能灵活应对时代变化的教育方式,在这几年逐渐被重视了起来。
“怎样掌握好这个平衡点”
中国式教育的优点是,在严格的管理中,孩子们作为
个整体,其水平得到了定的保证。欧美教育的优点,是能造就拥有灵活头脑的人。能创造出在时代的浪潮中,灵活翻滚的人才。怎样去掌握好这个平衡点或许很难,但这无疑正是这个时代所追求的东西。从我个人来看,仅仅依靠严格的管理的结果,只会创造出不能独立思考的孩子。
“中西教育方式的差异只会越来越小”
教育理念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这种情况下,
个自己思考的自由姿态,在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存在方式,而且有大量留学生留学国外,正接受着来自海外的文化冲击。我想,慢慢地,欧美和中国的教育方式将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德国不来梅科技大学经济中国学专业学生
“艰苦朴素”的中国式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给我的印象是“艰苦朴素”。提到中国教育,会想到那些周末还在补课的孩子们,以及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今后拥有好的工作和事业而竭尽所能提供支持的父母们。中国孩子们在学校里发奋读书,是为了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这样他们才能供养日益衰老的父母。他们几乎没有玩耍时间,也没有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
在德国,孩子们只需要学习学校的课程,不用额外补课,除非是为了好玩或者是孩子们自己想要学习。对德国的父母来说,孩子拥有大量的娱乐时间并且独立自主地成长,也同样重要。
“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方式”
中国父母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样的想法我非常理解。中国人口大约是德国人口的15倍,因此相比德国,中国每年都有更多谋求工作的毕业生出现,而一份好成绩可以帮助他们在众人中更加出挑。不过,中国员工不习惯独立工作。外国公司需要的是能找到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员工,而中国员工有时缺乏这样的特性,即便他们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
德国经常被称为“诗人和思想者的国度”,我们有过许多发明(如电视,冰箱等等),现在我们仍在继续这条创新之路。在做每件事情时都非常缓慢细致。我认为这很好地描述了德国人做事的特点,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中德教育差异原因”
我认为造成中德教育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德国拥有很好的福利制度,父母们年迈时无需依靠孩子们的赡养来生活。这
完善的福利体系从财政上为学生、家庭、待业者等等提供了支持,而中国并没有这类福利。在实行福利制度之前,德国孩子的情况和现在中国孩子的情况差不多。在我看来,一旦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升,某些针对老人或待业者的保障体系被建立,中国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我不能说中西方哪种教育下的孩子更优秀,我也不知道未来社会看重些什么。但我确实认为两种教育方式都很重要,因为我知道德国学生经常缺乏纪律性,而中国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创造性。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参赞
“日本重视道德教育”
我认为日本式家庭教育和中国式家庭教育并无两样。不过我们日本在家庭教育方面更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比如尊敬上司以及长辈,爱戴下属以及晚辈,以和为贵等几点。我想这和儒教的影响不无关系。
在日本,大人基本不会厉声斥责孩子,都是通过言语劝说来进行教育。记得我小时候,虽然有时会接受体罚等非常严厉的教育方式,但现在体罚几乎就相当于家庭暴力,使用体罚往往会招来非议,所以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很少见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
在日本,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普遍的想法是接受更好的教育,以进入更优秀的大学,并最终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不过近年来,日本不仅仅在学业方面,更在艺术、文化等众多领域培养并拓展孩子们的才能。即使在学校的成绩并不理想,但依然可以活跃在文艺圈的成功人士在日本并不少见。从这个层面来看,真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三百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们的未来并非完全是由他们的小学、中学和高中成绩来决定的。
“严厉+平等一事半功倍的教育”
教育孩子成长,我们既应该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中严厉的理念,同样又要好好把握住孩子的个性,并充分尊重平等的观念。单单使用任何种方式,都会有失偏颇。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平衡两种方式,我想这对于孩子的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国蒙彼利埃三大中文老师
“中国父母推着孩子在学习中奋勇前进”
现在我眼中的中国家庭教育比以前要严厉得多,因为父母要求孩子有好成绩,这既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是为了家长能从孩子的成功当中获得“面子”(满足感)。似乎不是孩子自己选择了这条路,更像是父母们推着孩子在学习中奋勇前进。孩子们被强求获取过多的知识,这很危险,它们会妨碍孩子的平衡发展。这
印象是从我的中国朋友的家庭得来的,他们时不时地向我讲述他们的担忧和希望,最近的电影和连续剧也有反映。
“法国父母太过宽容”
法国父母和中国父母样,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他们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伟大的科学家。但家长专制地为孩子选择发展道路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不过,家长们仍然会主动了解招聘市场,以便对孩子们的学业进行指导。
相较于中国父母的严厉,法国父母通常都太过宽容。与老师(或社会)相比,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找更多借口,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如此。所以如果父母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那孩子们就会成为小霸王,只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们多多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将大大不同,他们会和老师进行探讨,当然这切都取决于孩子的个性以及和父母的关系。
“中法教育比对”
中国的教育特点似乎是精英教育:稍差
点的,或者家境相对不太优越的孩子会被毫不留情地剔除掉。中国的高考可以印证这
点:最好的学生会进入最优秀的大学。
法国没有像高考这样的考试,学生只需要通过第二阶段(等同于中国的初高中)学习的结业考试即可申诘大学。这个体制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也导致最优秀的学生学习进度被减慢,而最差的则会跟不上进度。
中国教育体制拢聚了最优秀的学生,却放弃了更多的孩子。法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平等,但最终要求所有人都付出更多努力。其实在半个世纪前,法国实行的正是现在中国实行的体制,但这只教会了孩子件事:你被抛弃了。
由此看来,两种教育体制并没有太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不过,两国的学生之间倒是可以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