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苏教版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一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向文本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进行延伸,同时不能忽略经典作品的情感内涵。基于上述几个目标,古诗词教学被划分为三个有机结合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文本研究、写作实践,还有积累运用。在对这些教学部分进行处理时,完全的传授型教学显然无法做到应对裕如,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意义便凸显出来,而对于教师来讲,貌似给学生更大发挥空间的探究型教学,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何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难度更大。考虑到古典诗词的文本特征,笔者认为引导探究需要有下述三项注意要点,即切入角度的多样性、探究目标的明确性,以及探究范围的广阔性。
一、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探究
古典诗词的探究型教学,通常适用于古诗词中意象相对较为模糊的作品,这样探究起来才更有意义,更有内容。因此可以在充分尊重作者与作品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大的自由,让其对诗文意象予以大胆解读,这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办法,对诗文探究能力的形成极有帮助。比如高中阶段接触到的李商隐《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本诗中,除尾联直抒胸臆以外,首、颔、颈联的意象均较为模糊,所以学生完全可以从自身人生阅历出发,采用独特的角度理解诗中画面与情志。既然我们强调探究型教学,就应当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机会,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认知,若学生可以自圆其说,则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和主流观点相一致,都不宜立即否定,也就是说,只要探究有了成果,就是教学有了成果。也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站在多个角度审度与了解古诗词规律,做到从同一个语言外壳中突破,走向不同的语言世界,与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形成个性化的思想共鸣,用体验式的学习走入古诗词美妙境界。
体验的角度是多个方面的,诗词词汇的迁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将古典诗词词汇同现代汉语词汇两相印证,则美妙境界自然浮现,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文化艺术的贯通是其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如上面提到的《锦瑟》一诗,锦瑟、庄生、望帝等词汇后面,都是无限精彩的艺术世界,如果深入探究体验,同样可以更深刻地领略境界之美。再者,韵律感的感受、节奏感的把握、作者经历的重现等,皆可以作为引导探究的切入点,只要运用得当,无一不使学生与作品相磨合、读者与作者相言欢,从而让古诗词学习从被动接受演变为主动尝试的个人习惯。
二、以多种能力指引帮助探究
探究型教学的引入角度是多方面的,而探究型学习的目标同样非止一端,鉴于古典诗词文本内容、表现形式及思想意蕴的特殊性,教师可以于探究型教学之前,事先设定主要的能力指引目标,用能力目标带动探究过程,达到探究的良好效果。目标主要可以设置为下述几种。
首先是想象思维的形成。古典诗词学习同意境把握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只有将想象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接近于诗词意蕴。因此教师有必要以想象思维培养为目标,让学生利用身临其境的介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诗境有关的一幅幅真实画面,再以画面为媒介,真正接受诗词文本的意蕴。这一过程既是以想象思维为培养目标的行为,也是利用想象思维接受诗词教育的过程,将目标与过程合而为一,不可谓之不得法。
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形成。所有词汇都是在文句中才有准确意思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给学生提供探究型教学的机会,即让学生利用理解能力、发挥理解能力,达到对文句中词汇的真正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词汇,皆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对词汇的感受中领悟、领悟中习得,达到思维能力的发散、理解能力的提升,这本身就是探究型教学的真谛所在。
第三是诗词意境认知能力的形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即使应用了探究型教学模式,也很少以诗词意境作为探究对象,这主要缘于意境探究把握上的不确定性,操作难度相对较大。然而对于古典诗词来说,意境无疑是其灵魂所在,学生只有实现了对意境的探究目标,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思想。比如《锦瑟》一诗里面,庄生迷蝶、望帝杜鹃、沧海月明、蓝田玉暖等典故,虚与实相合、景与情相依,如果不使之作为探究目标,又何谈真正成功的诗词探究。
三、用多篇文本结合促进探究
古诗词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孤篇,不同作品之间具有某种联系性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表现手法上的联系,还是题材或者意象上的联系,都并非无迹可寻。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探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的观点,带领学生用多篇文本结合促进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探究的境界,从而寻求诗词间的共通性;感受诗词间的多样性,提升语文学习素养。而这种用多篇文本结合促进探究的方法则可以继续划分成两种类型,即同类结合和异类结合。同类结合就是把风格统一、题材相近或者意象类似的作品予以结合,带领学生更好地对古典诗词文本进行理解,从而便于抓住规律、找到特点。而异类结合则倾向于风格不同、题材相异或者意象相反的作品予以结合,给学生感受诗词丰富色彩的机会。
比如在带领学生探究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无论从词汇、意蕴、作者哪个角度进行探究,都可以将此词与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相结合,进行共同探究,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变化:李易安因为经历的增加,因为时间的流转,看到同样一种景物时,所产生的心绪会有很大差异,这种物是人非的心绪落到笔下,便产生了可以两相印证的文字。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比品读这两篇文字,将其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充分发掘出来,就算不以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同样可以从文字本身发掘诗词内涵、增强鉴赏能力。
再比如接触到柳永所作《雨霖铃》一词时,因其是关于送别的内容,教师便可将课外其他诗词引入课内,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后面两诗皆为送别,可是一个深沉、一个辽远,皆不同于《雨霖铃》的满怀愁绪,学生在探究时发现作品不同情绪的表现,同样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使学生处在枯燥无味的硬性翻译背诵的粗浅层面内,而是要以探究型教学为契机,从简到繁、由表及里,在照顾到诗词整体意蕴之美的前提下,真正遵循诗歌本质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浸淫在传统诗歌审美韵味里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225411)
一、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探究
古典诗词的探究型教学,通常适用于古诗词中意象相对较为模糊的作品,这样探究起来才更有意义,更有内容。因此可以在充分尊重作者与作品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大的自由,让其对诗文意象予以大胆解读,这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办法,对诗文探究能力的形成极有帮助。比如高中阶段接触到的李商隐《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本诗中,除尾联直抒胸臆以外,首、颔、颈联的意象均较为模糊,所以学生完全可以从自身人生阅历出发,采用独特的角度理解诗中画面与情志。既然我们强调探究型教学,就应当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机会,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认知,若学生可以自圆其说,则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和主流观点相一致,都不宜立即否定,也就是说,只要探究有了成果,就是教学有了成果。也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站在多个角度审度与了解古诗词规律,做到从同一个语言外壳中突破,走向不同的语言世界,与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形成个性化的思想共鸣,用体验式的学习走入古诗词美妙境界。
体验的角度是多个方面的,诗词词汇的迁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将古典诗词词汇同现代汉语词汇两相印证,则美妙境界自然浮现,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文化艺术的贯通是其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如上面提到的《锦瑟》一诗,锦瑟、庄生、望帝等词汇后面,都是无限精彩的艺术世界,如果深入探究体验,同样可以更深刻地领略境界之美。再者,韵律感的感受、节奏感的把握、作者经历的重现等,皆可以作为引导探究的切入点,只要运用得当,无一不使学生与作品相磨合、读者与作者相言欢,从而让古诗词学习从被动接受演变为主动尝试的个人习惯。
二、以多种能力指引帮助探究
探究型教学的引入角度是多方面的,而探究型学习的目标同样非止一端,鉴于古典诗词文本内容、表现形式及思想意蕴的特殊性,教师可以于探究型教学之前,事先设定主要的能力指引目标,用能力目标带动探究过程,达到探究的良好效果。目标主要可以设置为下述几种。
首先是想象思维的形成。古典诗词学习同意境把握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只有将想象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接近于诗词意蕴。因此教师有必要以想象思维培养为目标,让学生利用身临其境的介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诗境有关的一幅幅真实画面,再以画面为媒介,真正接受诗词文本的意蕴。这一过程既是以想象思维为培养目标的行为,也是利用想象思维接受诗词教育的过程,将目标与过程合而为一,不可谓之不得法。
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形成。所有词汇都是在文句中才有准确意思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给学生提供探究型教学的机会,即让学生利用理解能力、发挥理解能力,达到对文句中词汇的真正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词汇,皆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对词汇的感受中领悟、领悟中习得,达到思维能力的发散、理解能力的提升,这本身就是探究型教学的真谛所在。
第三是诗词意境认知能力的形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即使应用了探究型教学模式,也很少以诗词意境作为探究对象,这主要缘于意境探究把握上的不确定性,操作难度相对较大。然而对于古典诗词来说,意境无疑是其灵魂所在,学生只有实现了对意境的探究目标,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思想。比如《锦瑟》一诗里面,庄生迷蝶、望帝杜鹃、沧海月明、蓝田玉暖等典故,虚与实相合、景与情相依,如果不使之作为探究目标,又何谈真正成功的诗词探究。
三、用多篇文本结合促进探究
古诗词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孤篇,不同作品之间具有某种联系性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表现手法上的联系,还是题材或者意象上的联系,都并非无迹可寻。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探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的观点,带领学生用多篇文本结合促进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探究的境界,从而寻求诗词间的共通性;感受诗词间的多样性,提升语文学习素养。而这种用多篇文本结合促进探究的方法则可以继续划分成两种类型,即同类结合和异类结合。同类结合就是把风格统一、题材相近或者意象类似的作品予以结合,带领学生更好地对古典诗词文本进行理解,从而便于抓住规律、找到特点。而异类结合则倾向于风格不同、题材相异或者意象相反的作品予以结合,给学生感受诗词丰富色彩的机会。
比如在带领学生探究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无论从词汇、意蕴、作者哪个角度进行探究,都可以将此词与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相结合,进行共同探究,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变化:李易安因为经历的增加,因为时间的流转,看到同样一种景物时,所产生的心绪会有很大差异,这种物是人非的心绪落到笔下,便产生了可以两相印证的文字。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比品读这两篇文字,将其中隐含的各种信息充分发掘出来,就算不以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同样可以从文字本身发掘诗词内涵、增强鉴赏能力。
再比如接触到柳永所作《雨霖铃》一词时,因其是关于送别的内容,教师便可将课外其他诗词引入课内,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后面两诗皆为送别,可是一个深沉、一个辽远,皆不同于《雨霖铃》的满怀愁绪,学生在探究时发现作品不同情绪的表现,同样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使学生处在枯燥无味的硬性翻译背诵的粗浅层面内,而是要以探究型教学为契机,从简到繁、由表及里,在照顾到诗词整体意蕴之美的前提下,真正遵循诗歌本质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浸淫在传统诗歌审美韵味里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