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年高考作文,总有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上乘之作。然而冷静地思考,对凤毛麟角的佳作举国欣赏并不可取。因为,不能凭公众推崇的上乘之作来“窥斑见豹”,高考作文中,被称为“烂作文”的平庸之作比比皆是,理智地把目光投向这些作文,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使所有学生都能写一手好文章,让更多优秀作文从中脱颖而出,才是课程改革之要义。
一、“烂作文”的表现
1.机械模仿
高考作文或记叙或议论,学生爱写记叙文该在情理之中,而不少人却对议论文情有独钟,并非他们的议论水平有多高,而是多年的模式化训练使他们练就了“投机取巧”的本领。高考作文中,总有不少“标准”的“三段式”议论文,即开头提出观点,中间举例说明,结尾做做总结,这类作文在阅卷中均被视为四类文。议论文如此,记述文也是内容大同小异,情节似曾相识,结构并不陌生,少有出类拔萃的典型佳作。
2.华而不实
不少高考作文文采飞扬,辞藻华丽,动辄引经据典,落笔古今中外,乍一看颇有文化底蕴,给人以视觉冲击,其实是东拉西扯,诗文乱配,让人不知所云,言辞华美的外表遮掩不住无思想、无生活、无真情的实质。此类作文,当然难得阅卷者认可。
3.脱离生活
生活原本丰富多彩,而从高考作文看,多数学生囊中羞涩,似处于真空中,如装在套子里。缺乏生活气息,总是生吞活剥;缺乏真情实感,多是无病呻吟。
二、“烂作文”的根源
1.追求趋于物化
社会的功利化导向造成了教育的功利化,教师、家长、学生早已深陷其中,升学率成了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追求,成了学校和教师地位、声誉、利益的主要寄托。而作文在语文学科占分权重最大,自然难有自己的“世外桃源”。
2.思想趋于平庸
随着功利色彩的日趋严重,浮躁的社会已严重侵蚀着教育的肌体,教育似乎可以不再触及人的灵魂,教师似乎可以不再追求教育智慧,教学似乎可以不再需要心灵参与。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缺乏必要的思想高度,教学工作必然陷入平庸,而反映教学绩效的学生作文自然趋于平庸。
3.空间趋于窄化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真正落实遥遥无期。“早晨六点起,晚上零点睡”的孩子,已颇为普遍。学生始终固化在学校、家庭这两点上,窄小的生活空间,乏味的学习模式,别说孩子,纵然是成年人也感到窒息。这样的学生,岂有活性可谈;他们的作文,岂有活力可言。
4.指导趋于简单
课改已走过十二个年头,而作文教学可谓涛声依旧,面貌依然,与课改前并无实质性变化。虽然新教学方法时有出现,但无法洗心革面。作文指导徒有虚名,或者题目一出,要求一提,学生动笔,教师休息;或者例文一读,资料一发,学生忙碌,教师清闲。
三、“烂作文”的淡出
1.读书,让精神充实
教师要传播知识种子、培育文明之树,前提是自己要有充实而美好的灵魂,也就是要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语文教师要用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古训自勉,回归“书生本色”,多读书、多研究。坚持终身学习,使大脑生生不息,过滤旧知,积淀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学养,完善自我。正所谓“带一袭书香进校园,分一瓣余香给学生”。
2.拓展,借生活滋润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远离生活的“书斋写作”是苍白的写作,只有用敏感的心去观察、了解、感悟、思考,作文才能有血有肉。因此,须想方设法拓展生活空间,让校园与社会链接,让教育与生活接轨,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凭兴趣爱好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靠聪明才智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借语言文字去描述生活,展示生活。
3.导写,倡简明扼要
作文指导,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言不繁,画龙点睛。或拓展学生的选材空间,或激发他们的精神生活,或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但切忌面面俱到,不可信口开河。要做到目标明确,胸中有数;要求具体,心中有谱;简明扼要,要言不繁;画龙点睛,一字千金,从而提升指导效果,放大引领效应。
4.导评,宜各个击破
评导结合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它融文法知识的渗透与作文问题的解决为一体。可借助评讲主题,将需要渗透的文法知识与需要解决的作文问题各个击破。如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可以“深度思考与有效联系”为专题,让学生明白:文章多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折射,作者要走到近处,感受生活;深入其中,透视生活;站在高处,俯视生活。而要做到这些,对生活要有真情感,对社会需要真热爱,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新思考、新视界。
坚持不懈地使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和指导,作文教学的目标就能分步达成,作文教学的问题就能逐步解决,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综上所述,对高考中的“烂作文”进行冷静分析,科学透视,探究原因,采取对策,探寻一条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烂作文”就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能够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225400)
一、“烂作文”的表现
1.机械模仿
高考作文或记叙或议论,学生爱写记叙文该在情理之中,而不少人却对议论文情有独钟,并非他们的议论水平有多高,而是多年的模式化训练使他们练就了“投机取巧”的本领。高考作文中,总有不少“标准”的“三段式”议论文,即开头提出观点,中间举例说明,结尾做做总结,这类作文在阅卷中均被视为四类文。议论文如此,记述文也是内容大同小异,情节似曾相识,结构并不陌生,少有出类拔萃的典型佳作。
2.华而不实
不少高考作文文采飞扬,辞藻华丽,动辄引经据典,落笔古今中外,乍一看颇有文化底蕴,给人以视觉冲击,其实是东拉西扯,诗文乱配,让人不知所云,言辞华美的外表遮掩不住无思想、无生活、无真情的实质。此类作文,当然难得阅卷者认可。
3.脱离生活
生活原本丰富多彩,而从高考作文看,多数学生囊中羞涩,似处于真空中,如装在套子里。缺乏生活气息,总是生吞活剥;缺乏真情实感,多是无病呻吟。
二、“烂作文”的根源
1.追求趋于物化
社会的功利化导向造成了教育的功利化,教师、家长、学生早已深陷其中,升学率成了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追求,成了学校和教师地位、声誉、利益的主要寄托。而作文在语文学科占分权重最大,自然难有自己的“世外桃源”。
2.思想趋于平庸
随着功利色彩的日趋严重,浮躁的社会已严重侵蚀着教育的肌体,教育似乎可以不再触及人的灵魂,教师似乎可以不再追求教育智慧,教学似乎可以不再需要心灵参与。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缺乏必要的思想高度,教学工作必然陷入平庸,而反映教学绩效的学生作文自然趋于平庸。
3.空间趋于窄化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真正落实遥遥无期。“早晨六点起,晚上零点睡”的孩子,已颇为普遍。学生始终固化在学校、家庭这两点上,窄小的生活空间,乏味的学习模式,别说孩子,纵然是成年人也感到窒息。这样的学生,岂有活性可谈;他们的作文,岂有活力可言。
4.指导趋于简单
课改已走过十二个年头,而作文教学可谓涛声依旧,面貌依然,与课改前并无实质性变化。虽然新教学方法时有出现,但无法洗心革面。作文指导徒有虚名,或者题目一出,要求一提,学生动笔,教师休息;或者例文一读,资料一发,学生忙碌,教师清闲。
三、“烂作文”的淡出
1.读书,让精神充实
教师要传播知识种子、培育文明之树,前提是自己要有充实而美好的灵魂,也就是要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语文教师要用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古训自勉,回归“书生本色”,多读书、多研究。坚持终身学习,使大脑生生不息,过滤旧知,积淀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学养,完善自我。正所谓“带一袭书香进校园,分一瓣余香给学生”。
2.拓展,借生活滋润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远离生活的“书斋写作”是苍白的写作,只有用敏感的心去观察、了解、感悟、思考,作文才能有血有肉。因此,须想方设法拓展生活空间,让校园与社会链接,让教育与生活接轨,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凭兴趣爱好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靠聪明才智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借语言文字去描述生活,展示生活。
3.导写,倡简明扼要
作文指导,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言不繁,画龙点睛。或拓展学生的选材空间,或激发他们的精神生活,或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但切忌面面俱到,不可信口开河。要做到目标明确,胸中有数;要求具体,心中有谱;简明扼要,要言不繁;画龙点睛,一字千金,从而提升指导效果,放大引领效应。
4.导评,宜各个击破
评导结合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它融文法知识的渗透与作文问题的解决为一体。可借助评讲主题,将需要渗透的文法知识与需要解决的作文问题各个击破。如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可以“深度思考与有效联系”为专题,让学生明白:文章多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折射,作者要走到近处,感受生活;深入其中,透视生活;站在高处,俯视生活。而要做到这些,对生活要有真情感,对社会需要真热爱,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新思考、新视界。
坚持不懈地使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和指导,作文教学的目标就能分步达成,作文教学的问题就能逐步解决,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综上所述,对高考中的“烂作文”进行冷静分析,科学透视,探究原因,采取对策,探寻一条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烂作文”就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能够淡出人们的视野。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