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听到午夜火车的鸣笛声,总觉得那呜呜地的鸣叫中带着深深的怀念,让我不由地忆起你。
脑海最早的片段,是我六岁那一幕:“来,我背你回家好吗?”你回到村边蹲下身来对我说。等了很久,可当我真正见到你却又害羞地选择跟你步行回家。
最初,印象里你还很陌生。我四岁时你去了伯父那里,去了远离小山村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城市。“到伯父家要坐汽车,然后坐很长的火车,最后乘坐比晒谷堂还大的轮船。”我好奇地听着你说,“伯父家有电灯,用绳子连着一拉就亮、再一拉就灭了。”村里还沒通电,“电灯把绳子烧着怎么办?”我看着煤油灯问。“不会,电灯很亮、很亮。”
学前班的“六一”儿童节,我被开水烫伤了肚子,你步行去5里远的学校找我。“可怜的娃,怎么弄成这样”,当听到熟悉的声音,痛得躺在床上说不出话的我看到你眼里闪着泪花。那个夏天,你悉心照顾和陪伴我一直到康复。
一年级冬天的早晨,我和小伙伴点着火把去上学。“着火了!”当走过邻家柴房十几米远时,我们惊叫起来。大家紧张地大喊救火,后来由于害怕不约而同地跑到村边躲起来。救火的响声传到耳边越发让人感到不安,这时远远地听到有人喊我乳名,你提着煤油灯在不远处的香蕉林找我。冻得哆嗦的我们跟你回家坐在火堆旁边烤火,“人没事就好,”你说,“天气那么冷、北风那么大,这火纯属是意外。”
初中跟你上山砍柴。“长得这么瘦弱,”你怜惜地开导我,“想和伯父那样在城里有份稳定工作得认真学习才行。”虽然没上过学,但两个儿子一个当老师、一个大学毕业后担任高级工程师,他们是你的骄傲。看着七十多岁的你轻松的挑起一担柴,倔强的我什么也没说。
你是善良的人,在村子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
当乡邻有小孩说话不清晰,他们父母会来找你帮孩子挑舌根。你找来一只大公鸡,拿出经消毒的银针就开始“手术”。“不痛、不痛,”你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张大嘴,挑一挑口齿伶俐。”然后在孩子的舌根下挑开一点,再挤出点鸡冠的血涂在舌根上便完成操作。如果有人眼睛被禾苗、泥沙等弄伤造成红肿、结膜出现视力模糊时,他们也来找你。这时,你去采摘一些草药洗净混在一起晾干,用菜刀剁碎包起来交给需要的人。“不要吃腥,特别是公鸡和鲤鱼。”你每次都嘱咐他们,如果遇到结膜情况严重的,你还会特意叫他们向哺乳期的妇女要点人奶拌在药里,那样药力效果更佳。虽然是土方子,但经你医治却有很好的效果。乡村人纯朴,每次取药都会主动给你一些钱表示感谢,有五毛、也有一元的。有位老人说你的药方值钱,每次至少应该收三块六毛才行。“多少是大家一点心意,”你说,“乡里乡亲的不图什么钱,能让他们恢复光明是件快乐的事。”
“爷爷托梦了”,读高中时你说,“凡是他的孙子都会上高中、读大学。”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却坚定了我读书的决心。那时堂哥和大姐已上大学,我也改掉不想读书的坏习惯拼命学习。
有次你摔断了腿。已上大学的我回去看你,发现你正扶着椅子在房间练习走路。“现在不方便了,”你眼圈红了红说,“都不知怎么就掉下床来。”然后你像平常一样和我说了很多话。两年后,你摔断的腿奇迹般好了起来。
工作后,伯父和父亲叫人盖了三层水泥砖房让你居住。你一个人做饭、洗衣服,过着自理的生活,村里人说你从来不愁吃穿。我工作的第十一年,退休的伯父说要带你到他家,等过两年再带你回来。我们不放心你再去那么远,但你同意了伯父的想法。“人老了,在哪里都是跟儿子生活、都是儿子给吃的,” 你说,“哪里都是家。”
晚上十点,送你和伯父去坐火车。伯父拉着行理走在匆匆人群的前头,父亲和我挽扶着你往列车前两节车厢的入口走去。站台旁边朦胧的灯光映照出三个长长的影子,那个初秋的晚上,那段不到100米远的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
你在伯父家生活的日子,曾表示想看看一千六百多公里外的孙子、曾孙子女们。由于工作忙,我们却没有时间去看望你老人家。你给我的感觉,正如好几次开车载我回老家的司机说过,这慈祥的老人肯定会活过一百岁,坚信你能活过一百岁的想法也深入了我内心深处。九十五岁那年,我们计划好四、五月份天气暖和时把你接回老家,可就在那年三月底,你在伯父家突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脑海深处的百岁老人在九十五岁时画上了句号,我最终的回忆停留在火车呜呜的长鸣声里。
你讲过两个故事。
“做人做事要有坚持的毅力、不要贪。”你说,“有个当民办教师的乡亲,受不住诱惑转行当乡村干部,却因为贪被撤了职。而乡里一直坚持当民师的其他人后来转证成了公办老师。”第二个故事是村里每年三、四月间都能听到一种很特别的鸟叫声,听起来就像人语“哥回、哥回”地叫着。你告诉我从前有两兄弟相依为命,他们靠上山挖山药维持生活。用心不良的人对弟弟说,把挖到的山药自己吃更能填饱肚子。犯傻的弟弟趁哥哥不注意时用锄头把哥哥打死了,等到孤单、力气小的他只能挖到更少山药时才知道哥哥重要。饥饿的弟弟死后化成小鸟,带着悔意在山上“哥回、哥回”不断叫着,期盼哥哥归来。你说,“父母、弟兄姐妹是一家人,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曾问你为什么在姐姐九岁、我四岁、弟弟才一岁时去那么远的地方。“出了点意外,”你叹息了一下坚定地说,“那时伯父家更需要照顾。”可不曾想在我的孩子四岁时,由于曾孙子女更需要爷爷奶奶照顾和顾及伯父报亲恩的念想,你再次选择到远离家乡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地方生活。
往事如烟,在我们回忆里你又何尝不重要呢?
每听到午夜火车呜呜的鸣笛声,我总要想起您并深深怀念:奶奶。
脑海最早的片段,是我六岁那一幕:“来,我背你回家好吗?”你回到村边蹲下身来对我说。等了很久,可当我真正见到你却又害羞地选择跟你步行回家。
最初,印象里你还很陌生。我四岁时你去了伯父那里,去了远离小山村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城市。“到伯父家要坐汽车,然后坐很长的火车,最后乘坐比晒谷堂还大的轮船。”我好奇地听着你说,“伯父家有电灯,用绳子连着一拉就亮、再一拉就灭了。”村里还沒通电,“电灯把绳子烧着怎么办?”我看着煤油灯问。“不会,电灯很亮、很亮。”
学前班的“六一”儿童节,我被开水烫伤了肚子,你步行去5里远的学校找我。“可怜的娃,怎么弄成这样”,当听到熟悉的声音,痛得躺在床上说不出话的我看到你眼里闪着泪花。那个夏天,你悉心照顾和陪伴我一直到康复。
一年级冬天的早晨,我和小伙伴点着火把去上学。“着火了!”当走过邻家柴房十几米远时,我们惊叫起来。大家紧张地大喊救火,后来由于害怕不约而同地跑到村边躲起来。救火的响声传到耳边越发让人感到不安,这时远远地听到有人喊我乳名,你提着煤油灯在不远处的香蕉林找我。冻得哆嗦的我们跟你回家坐在火堆旁边烤火,“人没事就好,”你说,“天气那么冷、北风那么大,这火纯属是意外。”
初中跟你上山砍柴。“长得这么瘦弱,”你怜惜地开导我,“想和伯父那样在城里有份稳定工作得认真学习才行。”虽然没上过学,但两个儿子一个当老师、一个大学毕业后担任高级工程师,他们是你的骄傲。看着七十多岁的你轻松的挑起一担柴,倔强的我什么也没说。
你是善良的人,在村子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
当乡邻有小孩说话不清晰,他们父母会来找你帮孩子挑舌根。你找来一只大公鸡,拿出经消毒的银针就开始“手术”。“不痛、不痛,”你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张大嘴,挑一挑口齿伶俐。”然后在孩子的舌根下挑开一点,再挤出点鸡冠的血涂在舌根上便完成操作。如果有人眼睛被禾苗、泥沙等弄伤造成红肿、结膜出现视力模糊时,他们也来找你。这时,你去采摘一些草药洗净混在一起晾干,用菜刀剁碎包起来交给需要的人。“不要吃腥,特别是公鸡和鲤鱼。”你每次都嘱咐他们,如果遇到结膜情况严重的,你还会特意叫他们向哺乳期的妇女要点人奶拌在药里,那样药力效果更佳。虽然是土方子,但经你医治却有很好的效果。乡村人纯朴,每次取药都会主动给你一些钱表示感谢,有五毛、也有一元的。有位老人说你的药方值钱,每次至少应该收三块六毛才行。“多少是大家一点心意,”你说,“乡里乡亲的不图什么钱,能让他们恢复光明是件快乐的事。”
“爷爷托梦了”,读高中时你说,“凡是他的孙子都会上高中、读大学。”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却坚定了我读书的决心。那时堂哥和大姐已上大学,我也改掉不想读书的坏习惯拼命学习。
有次你摔断了腿。已上大学的我回去看你,发现你正扶着椅子在房间练习走路。“现在不方便了,”你眼圈红了红说,“都不知怎么就掉下床来。”然后你像平常一样和我说了很多话。两年后,你摔断的腿奇迹般好了起来。
工作后,伯父和父亲叫人盖了三层水泥砖房让你居住。你一个人做饭、洗衣服,过着自理的生活,村里人说你从来不愁吃穿。我工作的第十一年,退休的伯父说要带你到他家,等过两年再带你回来。我们不放心你再去那么远,但你同意了伯父的想法。“人老了,在哪里都是跟儿子生活、都是儿子给吃的,” 你说,“哪里都是家。”
晚上十点,送你和伯父去坐火车。伯父拉着行理走在匆匆人群的前头,父亲和我挽扶着你往列车前两节车厢的入口走去。站台旁边朦胧的灯光映照出三个长长的影子,那个初秋的晚上,那段不到100米远的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
你在伯父家生活的日子,曾表示想看看一千六百多公里外的孙子、曾孙子女们。由于工作忙,我们却没有时间去看望你老人家。你给我的感觉,正如好几次开车载我回老家的司机说过,这慈祥的老人肯定会活过一百岁,坚信你能活过一百岁的想法也深入了我内心深处。九十五岁那年,我们计划好四、五月份天气暖和时把你接回老家,可就在那年三月底,你在伯父家突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脑海深处的百岁老人在九十五岁时画上了句号,我最终的回忆停留在火车呜呜的长鸣声里。
你讲过两个故事。
“做人做事要有坚持的毅力、不要贪。”你说,“有个当民办教师的乡亲,受不住诱惑转行当乡村干部,却因为贪被撤了职。而乡里一直坚持当民师的其他人后来转证成了公办老师。”第二个故事是村里每年三、四月间都能听到一种很特别的鸟叫声,听起来就像人语“哥回、哥回”地叫着。你告诉我从前有两兄弟相依为命,他们靠上山挖山药维持生活。用心不良的人对弟弟说,把挖到的山药自己吃更能填饱肚子。犯傻的弟弟趁哥哥不注意时用锄头把哥哥打死了,等到孤单、力气小的他只能挖到更少山药时才知道哥哥重要。饥饿的弟弟死后化成小鸟,带着悔意在山上“哥回、哥回”不断叫着,期盼哥哥归来。你说,“父母、弟兄姐妹是一家人,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曾问你为什么在姐姐九岁、我四岁、弟弟才一岁时去那么远的地方。“出了点意外,”你叹息了一下坚定地说,“那时伯父家更需要照顾。”可不曾想在我的孩子四岁时,由于曾孙子女更需要爷爷奶奶照顾和顾及伯父报亲恩的念想,你再次选择到远离家乡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地方生活。
往事如烟,在我们回忆里你又何尝不重要呢?
每听到午夜火车呜呜的鸣笛声,我总要想起您并深深怀念: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