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首府,如果你有机会去那里旅行,一定会被它不同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美洲的发现者哥伦布就长眠于此,但它的前身是一座清真寺;这里的皇宫被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其外观乍一看去洋溢着阿拉伯风情,但走进其内部却完全是欧洲式样装潢,但再看细节,镶嵌在伊斯兰马赛克图案中的王室徽章,無声地提醒着游人这里的拉丁文化实际建于伊斯兰文化地层之上。没错,从公元712年开始,到1248年被包围攻克为止,塞维利亚是伊比利亚半岛上阿拉伯文化(这里的穆斯林又称“摩尔人”)的中心之一,12—13世纪它甚至还两度成为穆瓦希德王朝的首都。
虽然伊比利亚半岛在中世纪处于伊斯兰世界的西部边缘,这里曾闪耀的科技群星比起中东地区要略为稀疏,但由于它与拉丁世界毗邻,因此在后世记载中这些人类史上的灿烂星辰反而似乎更亮一些,其中一个不能忽略的名字就是留下中世纪部头最大农书的阿瓦姆(Ibn al-‘Awwam,活跃于12世纪末)。
和其他许多古代科学家一样,我们很难得知阿瓦姆的生平信息,他个人的所作所为仅能从其著作《论农业》里寻觅到点滴踪迹。他有可能是一位塞维利亚当地的大地主。阿瓦姆痴迷于研究,并热衷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在书中经常谈论在其本人拥有的耕地上对红花等作物的试种,以及把诸如野橄榄树和驯化橄榄树嫁接等农学知识付诸实践所取得的良好结果。
阿瓦姆在著作中广泛征引前代农书,这些农书有可能是他本人积极搜集的,因为作为文化中心,塞维利亚有许多书店和抄写员,可以把来自遥远土地的著作汇集于此。当然它们也可能来自阿瓦姆先辈们的收藏,也就是说在此前几十年中,他的父辈们就致力于农学的搜集和技术改进事业了。
出现阿瓦姆这样的学者并不奇怪,农学研究可以称得上当时摩尔王朝的一门显学,一方面伊斯兰社会为农业生产打造了完善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是伴随着伊斯兰扩张出现的知识扩散和移植的表现。
在干旱地区开展农业,水是最重要的因素。伊斯兰社会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水量分配体系。根据每户居民需求,可以在水渠上建造带许多门的水坝分水,或用沙漏等工具提示用水时间。水越稀缺、所有权越分散,水的分配方式就越细致繁复。这些节水措施被从中东地区引入安达卢西亚,与新兴建的灌溉设施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此外,新农具的发明,以及高粱等作物、西瓜等果蔬、甘蔗等糖料作物、棉花等纤维作物这些新物种的传播,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使得摩尔文化区的生产力比之前时代大幅发展,并远超同时期的拉丁文化区。这被称作中世纪阿拉伯农业的“绿色革命”。即便在基督徒收复西班牙和葡萄牙失地后,余留的摩尔人仍以熟练的农业技术著称。
由上可知,阿瓦姆及其著作是他本人学术兴趣和时代双重影响下的产物。
安达卢西亚靠近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相接的边缘地带,这使阿瓦姆不但熟悉《纳巴泰人的农业》这类在伊斯兰文化中广泛流传的农业著作,也有机会接触到维吉尔、老普林尼等拉丁语作家对农业的论述,这些著作在以希腊语文献为源头的伊斯兰世界东部并不常用。这意味着阿瓦姆的著作汲取了更加广泛的原始资料。
《论农业》可视为先前来自拜占庭、近东和安达卢西亚当地的112名作者的著作所载知识和阿瓦姆个人实践心得的总汇,引文共计1 900余条。他的编纂方法并不复杂,大部分时候是把各部书里的同类知识抄录到一起,如果这些知识可划分到多个类别中,还会重复抄录。这并不是阿瓦姆本人的疏忽,而是他为了表明知识的相似性而有意为之。
这本书共有34章,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6章,主要内容为总论土地的性质与肥料、水的关系,果园的布局,树木的种植、嫁接、修剪和灌溉,果实的贮存与加工。第二部分从第17章到最后,涉及谷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各类蔬菜、芳香植物和观赏植物,家庭手工产品,以及家畜、家禽、蜜蜂的养殖。在这些章节中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注意,以下略举数例。
除种植和畜牧等农业实践外,阿瓦姆认为如果不对农民历法有所记述,整本书就是残缺不全的。通常使用的伊斯兰历法是按月亮晦朔周期制定的阴历,当时月亮变化也被认为会对植物和动物生长产生巨大影响。但对于农业实践来说,更重要的历法是揭示一年冷热变化的阳历。因此与中国类似,伊斯兰世界的农民也使用具有拉丁、叙利亚和波斯多个源头的阴阳合历,例如十二星座等。基于观测经验的风、雨、晴天等气象信息也在历法中得到展现,这些经验有助于农民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面临的天气变化。这与中国二十四节气多用气候现象命名的传统也不无相似之处。
总之,阿瓦姆在《论农业》所记录的详细信息,对我们了解当时农业知识发展状况,特别是12世纪塞维利亚附近的气候和地理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帮助学者们复原一些早期农书。巨大的价值使该书成为最早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伊斯兰农学著作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帮助我们最完整地见证伊斯兰农业革命的巨著。■
虽然伊比利亚半岛在中世纪处于伊斯兰世界的西部边缘,这里曾闪耀的科技群星比起中东地区要略为稀疏,但由于它与拉丁世界毗邻,因此在后世记载中这些人类史上的灿烂星辰反而似乎更亮一些,其中一个不能忽略的名字就是留下中世纪部头最大农书的阿瓦姆(Ibn al-‘Awwam,活跃于12世纪末)。
绿色革命
和其他许多古代科学家一样,我们很难得知阿瓦姆的生平信息,他个人的所作所为仅能从其著作《论农业》里寻觅到点滴踪迹。他有可能是一位塞维利亚当地的大地主。阿瓦姆痴迷于研究,并热衷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在书中经常谈论在其本人拥有的耕地上对红花等作物的试种,以及把诸如野橄榄树和驯化橄榄树嫁接等农学知识付诸实践所取得的良好结果。
阿瓦姆在著作中广泛征引前代农书,这些农书有可能是他本人积极搜集的,因为作为文化中心,塞维利亚有许多书店和抄写员,可以把来自遥远土地的著作汇集于此。当然它们也可能来自阿瓦姆先辈们的收藏,也就是说在此前几十年中,他的父辈们就致力于农学的搜集和技术改进事业了。
出现阿瓦姆这样的学者并不奇怪,农学研究可以称得上当时摩尔王朝的一门显学,一方面伊斯兰社会为农业生产打造了完善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是伴随着伊斯兰扩张出现的知识扩散和移植的表现。
在干旱地区开展农业,水是最重要的因素。伊斯兰社会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水量分配体系。根据每户居民需求,可以在水渠上建造带许多门的水坝分水,或用沙漏等工具提示用水时间。水越稀缺、所有权越分散,水的分配方式就越细致繁复。这些节水措施被从中东地区引入安达卢西亚,与新兴建的灌溉设施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此外,新农具的发明,以及高粱等作物、西瓜等果蔬、甘蔗等糖料作物、棉花等纤维作物这些新物种的传播,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和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使得摩尔文化区的生产力比之前时代大幅发展,并远超同时期的拉丁文化区。这被称作中世纪阿拉伯农业的“绿色革命”。即便在基督徒收复西班牙和葡萄牙失地后,余留的摩尔人仍以熟练的农业技术著称。
由上可知,阿瓦姆及其著作是他本人学术兴趣和时代双重影响下的产物。
农学宝典
安达卢西亚靠近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相接的边缘地带,这使阿瓦姆不但熟悉《纳巴泰人的农业》这类在伊斯兰文化中广泛流传的农业著作,也有机会接触到维吉尔、老普林尼等拉丁语作家对农业的论述,这些著作在以希腊语文献为源头的伊斯兰世界东部并不常用。这意味着阿瓦姆的著作汲取了更加广泛的原始资料。
《论农业》可视为先前来自拜占庭、近东和安达卢西亚当地的112名作者的著作所载知识和阿瓦姆个人实践心得的总汇,引文共计1 900余条。他的编纂方法并不复杂,大部分时候是把各部书里的同类知识抄录到一起,如果这些知识可划分到多个类别中,还会重复抄录。这并不是阿瓦姆本人的疏忽,而是他为了表明知识的相似性而有意为之。
这本书共有34章,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6章,主要内容为总论土地的性质与肥料、水的关系,果园的布局,树木的种植、嫁接、修剪和灌溉,果实的贮存与加工。第二部分从第17章到最后,涉及谷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各类蔬菜、芳香植物和观赏植物,家庭手工产品,以及家畜、家禽、蜜蜂的养殖。在这些章节中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注意,以下略举数例。
除种植和畜牧等农业实践外,阿瓦姆认为如果不对农民历法有所记述,整本书就是残缺不全的。通常使用的伊斯兰历法是按月亮晦朔周期制定的阴历,当时月亮变化也被认为会对植物和动物生长产生巨大影响。但对于农业实践来说,更重要的历法是揭示一年冷热变化的阳历。因此与中国类似,伊斯兰世界的农民也使用具有拉丁、叙利亚和波斯多个源头的阴阳合历,例如十二星座等。基于观测经验的风、雨、晴天等气象信息也在历法中得到展现,这些经验有助于农民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面临的天气变化。这与中国二十四节气多用气候现象命名的传统也不无相似之处。
总之,阿瓦姆在《论农业》所记录的详细信息,对我们了解当时农业知识发展状况,特别是12世纪塞维利亚附近的气候和地理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帮助学者们复原一些早期农书。巨大的价值使该书成为最早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伊斯兰农学著作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帮助我们最完整地见证伊斯兰农业革命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