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课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最后几分钟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本文结合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例,对语文课常见的结课方式作了如下归纳:(1)归纳总结,钩玄提要;(2)升华感情,冶情励志;(3)课外拓展,迁移延伸;(4)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结课的方式还有很多,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机智应变,创造出更多有效的结课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余韵袅袅,绕梁不绝。
关键词 语文课;结课;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45-01
结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顾、归纳、概括、梳理、串联、提炼和深化的教学行为。它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的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写文章,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深长的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深思回味,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好的结课往往画龙点睛,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最后几分钟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结课的策略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常见的结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归纳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结课方式。它是指在新授内容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進行条理化、系统化,意在促使学生抓住重难点、掌握方法、把握规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操作时可以梳理所学知识点,将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知识规律等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归纳、概括。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结课可这样设计:教师在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填写内容梳理表的基础上,提炼出“变”和“不变”两个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小说中哪些在变?哪些始终不变?经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于勒身世发生了变化:贫穷-富裕-贫穷,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撵于勒-盼于勒-躲于勒;唯一不变的是菲利普夫妇虚伪、冷酷、自私、贪婪、唯利是图的性格,从而归纳出本课的主题思想: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恰到好处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加深印象,使知识在反刍中得以巩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升华感情,冶情励志
文本内涵往往比较丰富,有待深入挖掘。结课时,教师把握好时机,借助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点化或纵情渲染,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收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
教师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结课语言,创设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课堂处处涌动激情。可以想见,课虽然结束了,孩子们的心却被点燃了,他们被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高尚灵魂、伟大精神深深感动了。
三、课外拓展,迁移延伸
一堂好课的结束,有时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可能是一种新的学习开始。所以,结课时教师除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因文制宜,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生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纵深。
在《威尼斯商人》一文结课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夏洛克与葛朗台、阿巴贡、严监生合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吝啬鬼”,请同学们课后找来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进行阅读,深入了解这些吝啬鬼形象。教完余光中的《乡愁》时,就推荐学生阅读席慕蓉的《乡愁》;教完诗歌《在山的那边》,建议学生去读《山民》;教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让学生课后收集农谚,了解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下课,自觉去课外求知,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结课方式,把语文学习引伸到广阔的生活,扩大了阅读面和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使学生跳出课堂的局限。
四、设置悬念,承上启下
悬念,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它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一种跃跃欲试的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在结课时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布一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提出一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而不发,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期待,就会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既要对既往教学过程的归纳与总结,更要为未来教学种下希望。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课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机智应变,创造出更多有效的结课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余韵袅袅,绕梁不绝。
关键词 语文课;结课;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45-01
结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顾、归纳、概括、梳理、串联、提炼和深化的教学行为。它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的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写文章,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深长的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深思回味,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好的结课往往画龙点睛,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最后几分钟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结课的策略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常见的结课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归纳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结课方式。它是指在新授内容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進行条理化、系统化,意在促使学生抓住重难点、掌握方法、把握规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操作时可以梳理所学知识点,将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知识规律等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归纳、概括。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结课可这样设计:教师在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填写内容梳理表的基础上,提炼出“变”和“不变”两个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小说中哪些在变?哪些始终不变?经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于勒身世发生了变化:贫穷-富裕-贫穷,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撵于勒-盼于勒-躲于勒;唯一不变的是菲利普夫妇虚伪、冷酷、自私、贪婪、唯利是图的性格,从而归纳出本课的主题思想: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恰到好处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加深印象,使知识在反刍中得以巩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升华感情,冶情励志
文本内涵往往比较丰富,有待深入挖掘。结课时,教师把握好时机,借助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点化或纵情渲染,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收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
教师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结课语言,创设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课堂处处涌动激情。可以想见,课虽然结束了,孩子们的心却被点燃了,他们被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高尚灵魂、伟大精神深深感动了。
三、课外拓展,迁移延伸
一堂好课的结束,有时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可能是一种新的学习开始。所以,结课时教师除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因文制宜,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引向生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纵深。
在《威尼斯商人》一文结课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夏洛克与葛朗台、阿巴贡、严监生合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吝啬鬼”,请同学们课后找来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进行阅读,深入了解这些吝啬鬼形象。教完余光中的《乡愁》时,就推荐学生阅读席慕蓉的《乡愁》;教完诗歌《在山的那边》,建议学生去读《山民》;教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让学生课后收集农谚,了解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下课,自觉去课外求知,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结课方式,把语文学习引伸到广阔的生活,扩大了阅读面和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使学生跳出课堂的局限。
四、设置悬念,承上启下
悬念,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它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一种跃跃欲试的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在结课时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布一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提出一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而不发,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期待,就会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既要对既往教学过程的归纳与总结,更要为未来教学种下希望。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课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机智应变,创造出更多有效的结课方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余韵袅袅,绕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