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其学习状态,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行为。地理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地理教学方法的一大改善。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中的提问设置尤为关键。我认为在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知识、思维品德、技能、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难度。如我在讲完《地球的运动》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高低不一样?”学生学过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关系以后,再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毕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运用起来就不简单,学生还得经过一番认真思考。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难度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在讲完《世界人口》一节时,可设置一连串的问题: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②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为什么人口密度大?③东亚地区人口稠密,是否合理?④近年世界人口流动有哪些方式?⑤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什么?⑥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有什么意义?⑦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上述七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应变换问题的深度,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不同的认识层次上提问,可以调节问题的难度。例如,在分别学习了各部分知识后,提出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认识整体特征。我在讲述我国《气候特征》一节时,就根据已学的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学。
  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信息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
  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
  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新奇才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形成学习期待。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从学习的内容上选择哪些使学生感到新颖的知识设问。例如,“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类问题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沪宁杭地区是一个煤矿、铁矿和电力资源均很缺乏的地区,却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是为什么?”这样发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知识的固化和深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认识的不同角度或从师生活动的不同方式上。例如,我在讲述《东亚——概述》一节时,让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范围,不是简单地提问“东亚包括哪些国家”,而是问:东亚有哪些沿海国?有哪些内陆国?有哪些半岛国家?有哪些岛国?在学习西欧内容课堂导入时,利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提问:这次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办?这个国家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这个国家的特点?这些问题一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得出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中,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观察《地形雨示意图》。在学习条件一般的班级中,我设置的问题是:暖湿气流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抬升,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形雨示意图》,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在学习条件好的班级,我直接提问:根据地形雨示意图分析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样的提问可让学生注重对地图的观察,培养学生通过读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准确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答案明确。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若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季节变化,也可以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或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出现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其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避免出现答案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五、问题的设置应有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疏有密,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犹如蜻蜓点水,学生不能进行冷静而有效的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也不能没有提问,不启不发。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
  总之,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学习生物学,记忆是基础,识记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知识的应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去运用记忆规律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记忆规律;生物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记忆规律的应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不仅
期刊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接地问题较为重要,它可以防止由于高压静电而造成的触电危险,能够保护人们安全地操作电器,并且其原理还被成功运用于避雷针中。受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接地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一个被忽视的知识点。因此,对其进行探索与思考,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物理;接地问题;高压静电;避雷针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
期刊
【摘要】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既起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政治课改要求。已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创新能力;兴趣;评价;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使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既起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政治课改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
期刊
新世纪的高中地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地理能力得到发展。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学习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指导学生有目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学会
期刊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要素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作者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颇有感受。  【关键词】 科学探究;设计模式;原始概念;合作与交流  当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初中物理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呢?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否有一些原则可遵循呢?这些问题困绕着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物实验类型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调查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类型,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占有重要地位。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认识都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其发展和提高经历了不断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展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的发展过程。在实现这一途径中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动手、分析等多方面的实验能力提出了
期刊
有机化学涉及的化合物很多,而且每一个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也很多,有的是一个,二个,三个乃至更多,各种反应千差万别。许多同学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不知道如何入手?有些同学单纯的去记反应,这样记忆力在好的学生也不容易学好有机化学,那怎么办呢?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同时也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国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学科密切相关。作为高校化工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材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应该指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在笔者看来,物理非常有趣,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很多东西。但是很多学生却认为物理艰涩难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法指导进行研究,搜集和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介绍给学生,逐步引导、训练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知识的规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教学双方大都注重课本知识的展现与识记,而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受挫。借鉴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