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我和当年开展生本教育的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的汪洪校长,以及当时的三位副校长和主任(现在分别在4所学校担任校長),一起回忆既往岁月。他们为我展示了六年级孩子吴伊甸的文章《风》(全文较长,此处只列出片段)。
今夜月光清凉,习习清凉中带着一丝古老的怀想。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风中昂首阔步,与世无争,从未被世俗所污染;有这样一个人,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这股风席卷万世,并没有因为诗仙生命的停息而终止。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二是跳入河中捞月,溺水而亡。第一种更符合逻辑,但是我宁愿相信第二种。夜晚挂起的清风啊,你是如此的自由,直到最后的最后不也应该来一个浪漫的、唯美的结尾吗?
命运给了李白悲剧的一生,但是这股风却又因为悲剧,因为“中天摧兮力不济”而被记住。在当时,他是一股清风,但现在,他却是席卷万世的雄风。
明月清风夜,人世几哀欢。
校长们说,这篇作文是生本教育思想取得成功的缩影,还说要更好地研究我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助力南山区的质量再提升。
我和这几位校长都亲自经历了当年在沙河小学的实验,与他们以及他们所领导的课改实验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年的实践为“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证明了什么?
我们认为,众多读者和研究者关注“教育走向生本”这个观点,也许是因为它经受了实践检验,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我们甚至天真地认为,所谓有的人持不同观点,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了解生本教育。比如说,如果生本教育说的只是“人都有胃”,那就几乎不会有不同的观点:人都有胃,是一个基本事实。因而,如果讨论的命题是由大家共同承认的基本事实发展起来的,那就不难取得一致。
生本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不仅因为它重视学生,为学习者说话,更在于它接触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人生命中有一种机能、本领或能力,使人能够语言、思维和行动。这种能力发自天然,我们可以依靠它。我们发现它原来就是像吃饭、睡觉、消化食物一样的本能,但它更高级,我们把它称为高级的本能。我们只要依靠人的语言本能、思维本能和行动本能,就能借助大自然先天的力量把教育做好。
这里实际上是借助了一个判断:任何生物物类,如果有一种本领,是它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么这种物类就一定有这种本领相对应的本能(换句话说,这种本领生而有之),并且本能不需要教,也不能教,一教就带来了混乱。
这个判断并不难论证。如果幼体的高级本能不存在,它的生存本领要一点点地教,那么这种教是漫长而艰难的,幼体将会因为来不及学习而缺乏生存的基本本领,导致无法生存。如果真是这样,这种物类就会消失。因此,任何现存的物类,不可能不存在相应于基本生存本领的本能。
采蜜是蜜蜂赖以生存的本领,所以小蜜蜂一定有采蜜的本能。对于小蜜蜂,除了提供环境,老蜜蜂不需要教它采蜜。如果偏要煞有介事地教,就会使它凌乱了,人们就会看到路旁掉下许多学采蜜或是学飞行的小蜜蜂。进而想一想,在小蜜蜂孵化之前,外界就有花朵在等着他,而它拥有与花共舞的一切高级准备,比如身体上有采集花粉的设置,脚上有刷花粉的绒毛。大自然对此秘而不宣,这是多么神奇而又美妙的事情。
根据上面的判断,由于人类发展、生存并超出各种物类,靠的基本能力是语言和思维,所以人类幼体肯定具有语言和思维的本能。也就是说,语言和思维是附加在遗传基因里的生而有之的能力,大人不用教,只要提供一个环境,孩子们就会自己学会语言,运用思维。发展语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他(她)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也很简单,就是让他(她)使用思维;甚至,发展语文素养也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认了字就读书,进而教他们写字,让他们自己学写更多的字,并在适当的时候用笔把想说的记下来。
这就带来了教育的极简方式。我们极简,孩子们可不极简。他们有了基本的环境,有了时间,有了空间,就像小苗在农人的帮助下长了根,自己就会长大一样,学习和成长的生活丰富而精彩。他们生命激扬,情感奔腾,智慧蓬勃,能力生长,在学习的核心之处欣然忘食。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了。解决方案就是相信孩子们,尊重孩子们,依靠孩子们。这正是生本教育的宗旨,也是生本教育的原理、核心所在。
20年来,我们一想到这样的想法,一看到这样的想法带来的“快乐、素养、成绩”的现实,就会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瞬间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学者,而承认自己是一个乐天派。我们所乐的是天,是大自然,它给了我们的教育以这样的出路,这样的美好。
顺便指出,我们形成了我们的一种工作哲学,这就是“究天人之际”。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以为,后面两句对我们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靠着“究天人之际”,了解了大自然给人类成长所准备的伟大力量。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我们走通了一条路:靠生本,出素养,提质量。
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径直地奔向考试,从而也奔向“本本”(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所有语言的、思维的、行为的细节,都变为知识,填充了“本本”的全部空隙。管理者、教师、学生花费了无穷多的力量,去对付浩如烟海的细节。这样的处置方式,唯一忘却的就是人的语言的、思维的、行为的生命本能,也忽视了这些本能将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形成素养,而且仅仅在包括语文的实践、思维的实践和行为的实践等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素养。
素养延伸出所有的细节;素养是所有成绩的营养。简言之,当教育离开了作为教育对象、教育动力、教育过程的栖居地的人,就会变得波诡云谲,复杂困顿。反之,如果依靠了“人”,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因此,“究天人之际”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案。许多对教育的诟病、建言,始终处在“人人之际”,而不在“天人之际”,不能借助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来改变和提升教育。这时教育遇到的最简单的问题都会复杂化。比如,人们批评某些超级中学,却始终未能阻止这种现象蔓延,而真正要解决的,是找出“生本”的办法,超越这些超级中学。
岁月流逝,一届一届的生本孩子们毕业了,一个个实验学校、实验区发展了,众多的校长和老师们成长了,他们成了名校长、名教师,活跃在教育改革的大地上。时间证明了“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更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本质:依靠大自然赋予人的学习的本性、本能和潜能,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维与数学教学》《数学真理论》等数十本教育专著,在莫斯科出版俄文专著《数学思维素养》,主持编写了小学1-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生本教育实验教材,初中7-9年级语文、数学生本实验教材,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夜月光清凉,习习清凉中带着一丝古老的怀想。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风中昂首阔步,与世无争,从未被世俗所污染;有这样一个人,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这股风席卷万世,并没有因为诗仙生命的停息而终止。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二是跳入河中捞月,溺水而亡。第一种更符合逻辑,但是我宁愿相信第二种。夜晚挂起的清风啊,你是如此的自由,直到最后的最后不也应该来一个浪漫的、唯美的结尾吗?
命运给了李白悲剧的一生,但是这股风却又因为悲剧,因为“中天摧兮力不济”而被记住。在当时,他是一股清风,但现在,他却是席卷万世的雄风。
明月清风夜,人世几哀欢。
校长们说,这篇作文是生本教育思想取得成功的缩影,还说要更好地研究我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助力南山区的质量再提升。
我和这几位校长都亲自经历了当年在沙河小学的实验,与他们以及他们所领导的课改实验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年的实践为“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证明了什么?
我们认为,众多读者和研究者关注“教育走向生本”这个观点,也许是因为它经受了实践检验,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我们甚至天真地认为,所谓有的人持不同观点,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了解生本教育。比如说,如果生本教育说的只是“人都有胃”,那就几乎不会有不同的观点:人都有胃,是一个基本事实。因而,如果讨论的命题是由大家共同承认的基本事实发展起来的,那就不难取得一致。
生本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不仅因为它重视学生,为学习者说话,更在于它接触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人生命中有一种机能、本领或能力,使人能够语言、思维和行动。这种能力发自天然,我们可以依靠它。我们发现它原来就是像吃饭、睡觉、消化食物一样的本能,但它更高级,我们把它称为高级的本能。我们只要依靠人的语言本能、思维本能和行动本能,就能借助大自然先天的力量把教育做好。
这里实际上是借助了一个判断:任何生物物类,如果有一种本领,是它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么这种物类就一定有这种本领相对应的本能(换句话说,这种本领生而有之),并且本能不需要教,也不能教,一教就带来了混乱。
这个判断并不难论证。如果幼体的高级本能不存在,它的生存本领要一点点地教,那么这种教是漫长而艰难的,幼体将会因为来不及学习而缺乏生存的基本本领,导致无法生存。如果真是这样,这种物类就会消失。因此,任何现存的物类,不可能不存在相应于基本生存本领的本能。
采蜜是蜜蜂赖以生存的本领,所以小蜜蜂一定有采蜜的本能。对于小蜜蜂,除了提供环境,老蜜蜂不需要教它采蜜。如果偏要煞有介事地教,就会使它凌乱了,人们就会看到路旁掉下许多学采蜜或是学飞行的小蜜蜂。进而想一想,在小蜜蜂孵化之前,外界就有花朵在等着他,而它拥有与花共舞的一切高级准备,比如身体上有采集花粉的设置,脚上有刷花粉的绒毛。大自然对此秘而不宣,这是多么神奇而又美妙的事情。
根据上面的判断,由于人类发展、生存并超出各种物类,靠的基本能力是语言和思维,所以人类幼体肯定具有语言和思维的本能。也就是说,语言和思维是附加在遗传基因里的生而有之的能力,大人不用教,只要提供一个环境,孩子们就会自己学会语言,运用思维。发展语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他(她)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也很简单,就是让他(她)使用思维;甚至,发展语文素养也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认了字就读书,进而教他们写字,让他们自己学写更多的字,并在适当的时候用笔把想说的记下来。
这就带来了教育的极简方式。我们极简,孩子们可不极简。他们有了基本的环境,有了时间,有了空间,就像小苗在农人的帮助下长了根,自己就会长大一样,学习和成长的生活丰富而精彩。他们生命激扬,情感奔腾,智慧蓬勃,能力生长,在学习的核心之处欣然忘食。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了。解决方案就是相信孩子们,尊重孩子们,依靠孩子们。这正是生本教育的宗旨,也是生本教育的原理、核心所在。
20年来,我们一想到这样的想法,一看到这样的想法带来的“快乐、素养、成绩”的现实,就会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瞬间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学者,而承认自己是一个乐天派。我们所乐的是天,是大自然,它给了我们的教育以这样的出路,这样的美好。
顺便指出,我们形成了我们的一种工作哲学,这就是“究天人之际”。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以为,后面两句对我们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靠着“究天人之际”,了解了大自然给人类成长所准备的伟大力量。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我们走通了一条路:靠生本,出素养,提质量。
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径直地奔向考试,从而也奔向“本本”(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所有语言的、思维的、行为的细节,都变为知识,填充了“本本”的全部空隙。管理者、教师、学生花费了无穷多的力量,去对付浩如烟海的细节。这样的处置方式,唯一忘却的就是人的语言的、思维的、行为的生命本能,也忽视了这些本能将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形成素养,而且仅仅在包括语文的实践、思维的实践和行为的实践等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素养。
素养延伸出所有的细节;素养是所有成绩的营养。简言之,当教育离开了作为教育对象、教育动力、教育过程的栖居地的人,就会变得波诡云谲,复杂困顿。反之,如果依靠了“人”,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因此,“究天人之际”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案。许多对教育的诟病、建言,始终处在“人人之际”,而不在“天人之际”,不能借助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来改变和提升教育。这时教育遇到的最简单的问题都会复杂化。比如,人们批评某些超级中学,却始终未能阻止这种现象蔓延,而真正要解决的,是找出“生本”的办法,超越这些超级中学。
岁月流逝,一届一届的生本孩子们毕业了,一个个实验学校、实验区发展了,众多的校长和老师们成长了,他们成了名校长、名教师,活跃在教育改革的大地上。时间证明了“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更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本质:依靠大自然赋予人的学习的本性、本能和潜能,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维与数学教学》《数学真理论》等数十本教育专著,在莫斯科出版俄文专著《数学思维素养》,主持编写了小学1-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生本教育实验教材,初中7-9年级语文、数学生本实验教材,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