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于小说来说,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即是指高考小说命题主要围绕着的五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而且要求进行探究,能“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为此我们推荐一种适用面广泛,操作方便的,便于迅速切入要领的小说阅读解题方法,即“四级概念整合法”,以便同学们“多层次”回答问题。
环境类考题:借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分析人物也就应把他们放在那个背景下去理解。
情节类考题: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通过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
人物类考题:通过各种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主题类考题:从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曲折情节、人物形象和精巧构思中把握文章主题。
实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等待葛多
王 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 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一类景物,这样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思路引导】
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而言,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回答本题,有以上五个层面要注意,至少要涉及到三个层面。也就是答案要有三个层次的内容。还要特别注意一类自然景物反复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指向本身——环境句)
(2) 烘托葛多年青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指向人物)
(3) 前后照应,映衬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指向情节)
2. 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思路引导】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构思,就情节而言,应注意其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紧凑性等,如悬念,倒叙,双线,伏笔与照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情节安排。既然题干中提示“结构布局的独具匠心”,就应该从情节结构安排的超常性等方面考虑。答案至少也要有三层。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暗线,双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指向情节本身)
(2)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3)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去“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这一主题。(指向主题)
3. 小说中葛多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思路引导】
人物形象要从各种描写来分析,从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来考察。主题一般要从歌颂或批判这两个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 葛多曾经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生活激情的青年,由于生活的琐碎、单调,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浑噩、平庸之人,但终于幡然醒悟,拾回自我。(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2) “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比喻或象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概括主题了解作者)
4. 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引导】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探究。答案从对原文的深入分析理解中来。“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合理。
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指向情节本身)
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指向人物)
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指向主题)
(2)不合理。
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指向情节本身)
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指向人物)
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指向主题)
小贴示:2009年江苏卷的语文考试说明文学作品阅读增加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今年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下面我们按照这个新要求设计一组练习。
环境类考题:借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分析人物也就应把他们放在那个背景下去理解。
情节类考题: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通过矛盾冲突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
人物类考题:通过各种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主题类考题:从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曲折情节、人物形象和精巧构思中把握文章主题。
实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等待葛多
王 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 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一类景物,这样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思路引导】
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而言,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回答本题,有以上五个层面要注意,至少要涉及到三个层面。也就是答案要有三个层次的内容。还要特别注意一类自然景物反复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指向本身——环境句)
(2) 烘托葛多年青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指向人物)
(3) 前后照应,映衬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指向情节)
2. 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思路引导】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构思,就情节而言,应注意其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紧凑性等,如悬念,倒叙,双线,伏笔与照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情节安排。既然题干中提示“结构布局的独具匠心”,就应该从情节结构安排的超常性等方面考虑。答案至少也要有三层。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暗线,双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指向情节本身)
(2)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指向人物)
(3)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去“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这一主题。(指向主题)
3. 小说中葛多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思路引导】
人物形象要从各种描写来分析,从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来考察。主题一般要从歌颂或批判这两个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 葛多曾经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生活激情的青年,由于生活的琐碎、单调,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浑噩、平庸之人,但终于幡然醒悟,拾回自我。(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2) “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比喻或象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概括主题了解作者)
4. 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引导】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探究。答案从对原文的深入分析理解中来。“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合理。
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指向情节本身)
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指向人物)
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指向主题)
(2)不合理。
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指向情节本身)
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指向人物)
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指向主题)
小贴示:2009年江苏卷的语文考试说明文学作品阅读增加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今年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下面我们按照这个新要求设计一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