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效地凸显了生命教育,强调对生命的认知取向和价值选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向上、阳光和温暖的底色,让“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思想的土壤中得以萌芽与滋长,是我们教育的应然追求。教师可尝试通过自我反思、角色体验、情境体察等方法探索“生命自觉”教育,践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命自觉;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生命自觉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取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道德经》),“生命自觉”是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生命自觉教育是指向内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1]
“活出生命的精彩”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内容,上虞区崧厦镇中的张颖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获得绍兴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比一等奖。笔者现以张老师课堂中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就学科核心素养下“生命自觉”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谈一些看法。
一、自我反思,唤醒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自觉
自我反思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成长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成长过程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以求更好地认识自己。
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一起体会成长中的美好,为初中学生更好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提供必要的帮助。张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唤醒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自觉。
【片段一】探问生命
设问1:16岁的时候(高中生活),你憧憬的生命颜色是___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蓝色,希望自己那时候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祥和的心境。
生2: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橙色,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绽放绚丽的光彩。
生3: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红色,通过努力奋斗,得到令人喜悦的成绩,让生命更有价值。
生4: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绿色,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社会。
……
设问2:请以16岁的你,给现在的你提一个建议(初中生活),怎样让生命过得更加充盈?
生5:我要反思总结自己今天的行为,期待自己变得更优秀。
生6:我要尽我的能力去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穿不了的衣服放在小區门口的旧衣收纳箱里,给那些需要的人。
生7: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不同的人交往,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生8:我发现现在的我很自私,以为父母对我的爱和关心都是理所当然,我要多去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
【教学分析】
从“憧憬16岁的生命颜色”到“16岁的我给现在的自己提建议”,就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并不断进行思考,怎样让自己更优秀,从而不断调整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明白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生命较为完美的展现。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在进步中实现超越,这就是“明自我”。
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了“健康生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健康的思想态度,正确认识自己,是健康生活的根本。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
二、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自觉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思路。“老人倒地扶与不扶”这是一个令成年人都很困惑的话题,张老师在课堂上不回避,敢于直面这个话题,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重和敬畏。
【片段二】珍视生命
张老师出示“老人倒地”的图片,并提出:遇到这种情景,你会选择角色中的哪一个(救助者、围观者、回避者)?请说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谈谈你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
生9:我选择当围观者,因为怕遇到麻烦。
生10:我选择回避者,因为现在碰瓷的人很多。
生11:借别人手机打120救助电话。
生12:不管他是不是碰瓷的,我都会选择救助者这个角色。因为如果他真的倒地受伤,那么对他的救助是一刻都不能耽误的。
当学生的选择比较谨慎、彷徨时,张老师及时追问:如果摔倒在地的是你的亲人,你希望路人扶还是不扶?如果路人都选择围观、回避,你会怎么想?
生13:希望他们扶。失望,觉得路人太冷漠。
生14:伤心。
师:这个时候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13:希望路人能将心比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生14:我希望我的亲人及时得到救助。
师:凭我们的能力,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做些什么?
生15:先打电话。
生16:先扶老人起来,再去求助旁边的围观者。
……
【教学分析】
救助者、围观者、回避者三个角色的设置,就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救助者就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受害者予以无私的帮助;围观者可能凭自己的力量一时无法实施救助,但在旁边时刻关注,以引起更多人的救助,也避免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回避就是躲开,事不关己,躲得远远的。
把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渗透于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确定的价值取向中使之向善,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纯真、最美好的品性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2]当学生的选择表现出忐忑、谨慎之态时,张老师进一步追问“当倒地的老人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想”,从他人到亲人,推人及己,不失时机,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人性的自我碰撞中迸发真善美的火花,从而唤醒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关爱。这种唤醒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只有当更多的“我”担起对他人的援助之责时,更多的“他人”也会担起对“我”的援助之责。有责任,能担当,人这个生命体才谓之为人。 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激发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自觉感悟,这就是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即“明他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敢于主动承担对他人生命的责任,也是“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追求。这样的课堂从“道理”的传授转向“道路”的探寻,学生的“生命自觉”得以开启,才可能从意识变为能力,从能力变为习惯,从习惯变为品质,受益终身。
三、情境体察,引导学生对外在环境的自觉
情境体察,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去體验观察。审察自我生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以自觉探求如何改造利用环境创造生命的价值的方法与途径。
从人生观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完美,启发学生通过努力来创造生活的美,绽放生命的精彩,彰显了学科的人文情怀,落实了“过积极健康生活”的课程理念。
【片段三】绽放生命
张老师播放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人生经历视频。尼克·胡哲,澳大利亚演讲家,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在多年磨炼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他超越了大多数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张老师提出了以下三个设问:
设问1:这个视频最震撼你的是什么?
生17:他没有四肢却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用自己的生命、乐观的态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生18:他从抑郁、自卑中走了出来,并把这种信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
生19: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让生命更加绚烂。
设问2:尼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生命的精彩?
生20:他通过举办残障人士运动会,让残疾人也能参加到社会活动中来。
生21:他通过到全世界各地演讲,带给人们勇气和力量,鼓舞陷入困境的人们走出来!
生22:他创办没有四肢的生命协会这个公益组织,帮助和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们。
生23:他用自己的乐观感染他人。
设问3:你能从尼克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哪些正能量?
(学生的回答有:勇气、坚持、信念、乐观、永不放弃等)
【教学分析】
这个视频最震撼你的是什么?尼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生命的精彩?你能从尼克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哪些正能量?三个设问层层递进,使引导步步深入,让学生认识到:四肢残缺的胡哲首先正视这个残酷的现实,坦然接受,并通过对周围环境、周围人的体察,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的可能性,进而努力学会适应环境,并能在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举办残障人士运动会,举行演讲,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鼓舞激励更多的人。
利用尼克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自觉之人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总是充满进取精神,努力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不仅要学会在常态环境中适应社会,也要学会在逆境中适应环境,应对社会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不抱怨环境,主动介入环境、改变环境,担负起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这就是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即“明环境”[3]。同时也使学生更进一步感悟到人的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自然生命的活着,还在于超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自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人生,让社会拥有健康公民。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探寻多种教学路径,全方位、立体式开展“生命自觉”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一方净土,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锤炼的主要阵地,让教学成为学生人格得到提升和强健的有力磁场。这样,才能彰显学科价值,“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学科素养得到滋养,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生底色。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生命·实践”教育的信条 [N] .光明日报,2017-02-21(13).
[2] 肖川,陆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7(4):32.
[3] 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6.
关键词:生命自觉;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生命自觉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取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道德经》),“生命自觉”是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生命自觉教育是指向内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1]
“活出生命的精彩”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内容,上虞区崧厦镇中的张颖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获得绍兴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比一等奖。笔者现以张老师课堂中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就学科核心素养下“生命自觉”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谈一些看法。
一、自我反思,唤醒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自觉
自我反思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成长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成长过程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以求更好地认识自己。
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一起体会成长中的美好,为初中学生更好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提供必要的帮助。张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唤醒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自觉。
【片段一】探问生命
设问1:16岁的时候(高中生活),你憧憬的生命颜色是___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蓝色,希望自己那时候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祥和的心境。
生2: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橙色,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绽放绚丽的光彩。
生3: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红色,通过努力奋斗,得到令人喜悦的成绩,让生命更有价值。
生4:我憧憬的生命颜色是绿色,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社会。
……
设问2:请以16岁的你,给现在的你提一个建议(初中生活),怎样让生命过得更加充盈?
生5:我要反思总结自己今天的行为,期待自己变得更优秀。
生6:我要尽我的能力去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穿不了的衣服放在小區门口的旧衣收纳箱里,给那些需要的人。
生7: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不同的人交往,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生8:我发现现在的我很自私,以为父母对我的爱和关心都是理所当然,我要多去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
【教学分析】
从“憧憬16岁的生命颜色”到“16岁的我给现在的自己提建议”,就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并不断进行思考,怎样让自己更优秀,从而不断调整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明白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生命较为完美的展现。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在进步中实现超越,这就是“明自我”。
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了“健康生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健康的思想态度,正确认识自己,是健康生活的根本。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
二、角色体验,激发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自觉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思路。“老人倒地扶与不扶”这是一个令成年人都很困惑的话题,张老师在课堂上不回避,敢于直面这个话题,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重和敬畏。
【片段二】珍视生命
张老师出示“老人倒地”的图片,并提出:遇到这种情景,你会选择角色中的哪一个(救助者、围观者、回避者)?请说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谈谈你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
生9:我选择当围观者,因为怕遇到麻烦。
生10:我选择回避者,因为现在碰瓷的人很多。
生11:借别人手机打120救助电话。
生12:不管他是不是碰瓷的,我都会选择救助者这个角色。因为如果他真的倒地受伤,那么对他的救助是一刻都不能耽误的。
当学生的选择比较谨慎、彷徨时,张老师及时追问:如果摔倒在地的是你的亲人,你希望路人扶还是不扶?如果路人都选择围观、回避,你会怎么想?
生13:希望他们扶。失望,觉得路人太冷漠。
生14:伤心。
师:这个时候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13:希望路人能将心比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生14:我希望我的亲人及时得到救助。
师:凭我们的能力,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做些什么?
生15:先打电话。
生16:先扶老人起来,再去求助旁边的围观者。
……
【教学分析】
救助者、围观者、回避者三个角色的设置,就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救助者就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受害者予以无私的帮助;围观者可能凭自己的力量一时无法实施救助,但在旁边时刻关注,以引起更多人的救助,也避免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回避就是躲开,事不关己,躲得远远的。
把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渗透于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确定的价值取向中使之向善,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纯真、最美好的品性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2]当学生的选择表现出忐忑、谨慎之态时,张老师进一步追问“当倒地的老人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想”,从他人到亲人,推人及己,不失时机,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人性的自我碰撞中迸发真善美的火花,从而唤醒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关爱。这种唤醒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只有当更多的“我”担起对他人的援助之责时,更多的“他人”也会担起对“我”的援助之责。有责任,能担当,人这个生命体才谓之为人。 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激发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自觉感悟,这就是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即“明他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敢于主动承担对他人生命的责任,也是“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追求。这样的课堂从“道理”的传授转向“道路”的探寻,学生的“生命自觉”得以开启,才可能从意识变为能力,从能力变为习惯,从习惯变为品质,受益终身。
三、情境体察,引导学生对外在环境的自觉
情境体察,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去體验观察。审察自我生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以自觉探求如何改造利用环境创造生命的价值的方法与途径。
从人生观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完美,启发学生通过努力来创造生活的美,绽放生命的精彩,彰显了学科的人文情怀,落实了“过积极健康生活”的课程理念。
【片段三】绽放生命
张老师播放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人生经历视频。尼克·胡哲,澳大利亚演讲家,天生没有四肢,但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在多年磨炼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他超越了大多数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张老师提出了以下三个设问:
设问1:这个视频最震撼你的是什么?
生17:他没有四肢却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用自己的生命、乐观的态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生18:他从抑郁、自卑中走了出来,并把这种信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
生19: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让生命更加绚烂。
设问2:尼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生命的精彩?
生20:他通过举办残障人士运动会,让残疾人也能参加到社会活动中来。
生21:他通过到全世界各地演讲,带给人们勇气和力量,鼓舞陷入困境的人们走出来!
生22:他创办没有四肢的生命协会这个公益组织,帮助和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们。
生23:他用自己的乐观感染他人。
设问3:你能从尼克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哪些正能量?
(学生的回答有:勇气、坚持、信念、乐观、永不放弃等)
【教学分析】
这个视频最震撼你的是什么?尼克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生命的精彩?你能从尼克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哪些正能量?三个设问层层递进,使引导步步深入,让学生认识到:四肢残缺的胡哲首先正视这个残酷的现实,坦然接受,并通过对周围环境、周围人的体察,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的可能性,进而努力学会适应环境,并能在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举办残障人士运动会,举行演讲,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鼓舞激励更多的人。
利用尼克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自觉之人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总是充满进取精神,努力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不仅要学会在常态环境中适应社会,也要学会在逆境中适应环境,应对社会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不抱怨环境,主动介入环境、改变环境,担负起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这就是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即“明环境”[3]。同时也使学生更进一步感悟到人的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自然生命的活着,还在于超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自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人生,让社会拥有健康公民。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探寻多种教学路径,全方位、立体式开展“生命自觉”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一方净土,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锤炼的主要阵地,让教学成为学生人格得到提升和强健的有力磁场。这样,才能彰显学科价值,“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学科素养得到滋养,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生底色。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生命·实践”教育的信条 [N] .光明日报,2017-02-21(13).
[2] 肖川,陆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7(4):32.
[3] 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