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而教育则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性、创造型的一代,就要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音乐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记,严重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新”,为学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都能转化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要围绕“兴趣”这个点来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唱歌课时,教师不但要讲解词义、概括主题,而且要把歌词的意境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这样就可以加深儿童对歌词的理解。而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歌词的内容自己编舞蹈动作,此时他们都会很认真地进行练习,每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表现。最后,教师可从中叫几个较好的学生上台表演,让他们体会创新的乐趣。三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的特点自己创造新的旋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识别旋律的差异,从这简单的创作手段中让学生寻求自己的乐趣。这样,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培养从“不想学”到“我也要学”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于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学习热情,同时也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走到学生中间,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殿堂。如我唱“do”学生唱“re”,我唱“mi”学生唱“fa”,把上行、下行音的音阶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又如根据学生对各音音高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我给学生六个音,它们分别是:“5 6 7 1 2 3”,让学生根据各音的音高次序及各自的身高六人一组排成一条队伍,接着最矮的同学唱“我是5”,其次“我是6”……再按下行音从最高的一位同学开始唱。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从而使发言者有所提高。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参与了对各音的音高及音准的感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
创造性心理学认为:“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并不是一两节音乐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在三年级的音乐课中,让学生在进行节奏训练时,采用全音符的节奏拍手法:第一拍双手击掌,二、三、四拍是按顺序张开双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编的各式各样动作,把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开,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好的动作再进行练习,使学生的创新习惯逐步培养起来。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展开有重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它超越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如《到小熊家里去》一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及动听的歌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节奏,我运用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节奏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象的演示,音像同步,产生共鸣,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地领悟节奏,在聆听中感受、欣赏,老师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引导学生深入美妙的欣赏。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之外,还要将学生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地表现出来。好动与爱美是儿童的两大性格特征,并倾向于将喜形于心理的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时,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从形式上优化和美化课堂结构,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以及对音乐欣赏的敏捷性和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的感知,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寓音乐之言美于行,抒音乐之旋美以情,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音乐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改变音乐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记,严重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新”,为学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都能转化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要围绕“兴趣”这个点来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唱歌课时,教师不但要讲解词义、概括主题,而且要把歌词的意境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这样就可以加深儿童对歌词的理解。而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歌词的内容自己编舞蹈动作,此时他们都会很认真地进行练习,每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表现。最后,教师可从中叫几个较好的学生上台表演,让他们体会创新的乐趣。三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的特点自己创造新的旋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识别旋律的差异,从这简单的创作手段中让学生寻求自己的乐趣。这样,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培养从“不想学”到“我也要学”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于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学习热情,同时也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走到学生中间,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殿堂。如我唱“do”学生唱“re”,我唱“mi”学生唱“fa”,把上行、下行音的音阶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又如根据学生对各音音高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我给学生六个音,它们分别是:“5 6 7 1 2 3”,让学生根据各音的音高次序及各自的身高六人一组排成一条队伍,接着最矮的同学唱“我是5”,其次“我是6”……再按下行音从最高的一位同学开始唱。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从而使发言者有所提高。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参与了对各音的音高及音准的感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
创造性心理学认为:“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并不是一两节音乐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在三年级的音乐课中,让学生在进行节奏训练时,采用全音符的节奏拍手法:第一拍双手击掌,二、三、四拍是按顺序张开双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编的各式各样动作,把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开,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好的动作再进行练习,使学生的创新习惯逐步培养起来。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展开有重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它超越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如《到小熊家里去》一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及动听的歌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节奏,我运用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节奏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象的演示,音像同步,产生共鸣,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地领悟节奏,在聆听中感受、欣赏,老师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引导学生深入美妙的欣赏。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之外,还要将学生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地表现出来。好动与爱美是儿童的两大性格特征,并倾向于将喜形于心理的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时,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从形式上优化和美化课堂结构,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以及对音乐欣赏的敏捷性和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的感知,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寓音乐之言美于行,抒音乐之旋美以情,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音乐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