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早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负担过重会危害学生健康发展,消解课程改革的成果,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减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与各界、学校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协作。
关键词:减负;原因;误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负"。何为"减负"?简单来说,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注的重点内容。减负,这一问题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也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特别是要减轻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课程负担。1964年3月和1965年7月,毛泽东主席再次针对相关反映,提出要邀请代表讨论处理学校课程太多、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等问题。1978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纠正学生负担太重。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到,学生负担重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讲求方法,积极引导。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负"首次被明确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2004年,教育部又提出了新形势下"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情纷纷出台"减负"令,"减负"工作进人了学校具体实施阶段[1]。
一、 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1.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主要体现在作业多、难度大、考试多、培训多等方面。有一项调查显示:以一年级小学生的书包为例,除文具外,五六十年代,一般只有语文、算术两本教科书和几个作业本。到八九十年代,学生一入学便要学六七门课,仅教材、配套教材与辅助读物、练习册、作业本,可达20多本,书包竟有3公斤左右。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包的重量还要增加。
2. 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父母的高期望,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等都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异常行为上,如厌学、逃学、出走、人格扭曲甚至杀人等。调查表明,中国22个省市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研究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
3. 学生经济负担过重
名目繁多的学习科目和考试科目使得中小学生除了购买必需的教科书外,还要购买大量的学习参考材料、辅导材料、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等,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另外,高额的择校费也加剧了经济负担,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地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收取择校费,然而让自己的孩子到重点中小学读书仍然是家长们认定的目标,并且家长向学校交纳的择校费也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二、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1. 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都无法跳出这个圈,社会在选拔人才时,更倾向于名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择校、给学生请家教、进辅导班;而学校、教师更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整个社会充满了应试教育的思想,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负担[3]。
2. 家庭方面的原因
望子成龙的家长总以为孩子考上大学既能光宗耀祖,又能捧上铁饭碗。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工作,没有希望。但由于中国基础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优质资源有限,家长把精力都用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希望孩子通过好好学习能上好初中、好高中、上名牌大学,最后让学生找份好工作。因此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复习资料,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兴趣班,给孩子请家教。调查发现,44.9%的家长承认自己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课外学习,67.6%的家长承认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种学习。学生的回答是,44.5%参加了家长安排的学习,58.4%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4]。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学校的发展还不平衡,因此并非人人都能进入名校或重点学校,这加剧了师与师、校与校、地与地之间的升学竞争。一所学校到底优劣与否,社会各界甚至教育部门内部,也往往以考试成绩、升学率或几名同学升入重点中学作为判断标准。因此,校长需要教师为校争"荣誉",教师也需替自己争"面子",这一切都要靠学生的成绩来实现,于是学生被逼加班加点,减少活动时间,跳人复习资料和考试的"苦海"[5]。
三、"减负"的措施
1.社会层面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决摒弃"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认识,改变想尽一切办法择名校、争名师和唯分数、升学率和上线率是举的错误做法。诸多现实表明,这些观念已不再是"金科玉律",很多高分低能或者心理不健康的高学历人才同样不被社会所接受,只要能为社会作贡献就都是有用之才。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期待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有理想并为之努力。而且,还要认识到,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大自然,同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也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制度和物质等保障[6]。
2. 家庭层面
卢梭说得好,要把大人当大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中高不高兴?感觉累不累?效率高不高?收获大不大?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凡事不包办代替;实事求是,勿好高骛远、拔苗助长;平等相待,与孩子一起谋划学习和成长之路。而且,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特长,让他们做愿意做的、能够做的事,以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和谐发展。否则,孩子就会在"被期望、被安排"中丧失兴趣、自我、主见和独立,反而变成身体羸弱、抑郁寡欢、心理残缺,对未来感到渺茫的人。 3. 学校层面
学校是培育各类人才的摇篮,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及校园环境布置等都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学校领导应科学治校,教师应科学执教,学生才能高效学习。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只有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能力、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因此,要全方位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进修深造、继续教育、考察观摩,特别是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相互学习和集体探究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途径之一[7]。
第二,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既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办法,也是学生有效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减负就是要减去学生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既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又能减去学生作业量的目的呢?这就需要在安排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安排好课后作业,选题要精,要突出重要的知识点。合理安排好在巩固新知识、旧知识上的题量,避免机械性、重复性试题。有的课后作业可在预习中或课堂提问中解决,有的课后作业可转为口头作业;有的可以通过讨论、抢答、口答等多种形式分散处理,使学生做得既轻松又快速,也就是说要充分地、高效地利用好课堂,借助学生的群体智慧来启发和激活学生的个体思维,尽量减少学生课后孤军作战的烦恼和压力[8]。
第三,注重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可以减轻疲劳的心理强度,这在心理学实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到证实。同样的事情,哪怕困难重重,如果人们有兴趣去做,也会乐此不疲。作为中小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不会是天生的,因为学习肯定会遇到问题和困难,而逃避问题和困难是人们一种本能性的选择,一旦这种本能性的选择受到强制,如学生不得不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爱学习的样子,这时的学习任务即使不重,也会成为一种负担[9]。
此外,目前应试教育存在着重智商、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校内教育轻校外社会教育等现象。因此,减负"政策和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还需国家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和完善。
总之,"减负"问题任重道远。通过"减负"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全方位的提升自己。而"减负"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一起共同努力。因此,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孩子必须团结一致,不断探索,共同进步。这样一定能创造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79、139、287-288.
[2]李定.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与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00-202.
[3]李倩.浅谈新课改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J].科教文汇,2013,230:125-126.
关键词:减负;原因;误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负"。何为"减负"?简单来说,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注的重点内容。减负,这一问题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也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特别是要减轻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课程负担。1964年3月和1965年7月,毛泽东主席再次针对相关反映,提出要邀请代表讨论处理学校课程太多、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等问题。1978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纠正学生负担太重。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到,学生负担重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讲求方法,积极引导。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负"首次被明确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2004年,教育部又提出了新形势下"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情纷纷出台"减负"令,"减负"工作进人了学校具体实施阶段[1]。
一、 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1.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主要体现在作业多、难度大、考试多、培训多等方面。有一项调查显示:以一年级小学生的书包为例,除文具外,五六十年代,一般只有语文、算术两本教科书和几个作业本。到八九十年代,学生一入学便要学六七门课,仅教材、配套教材与辅助读物、练习册、作业本,可达20多本,书包竟有3公斤左右。随着年级的升高,书包的重量还要增加。
2. 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父母的高期望,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等都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异常行为上,如厌学、逃学、出走、人格扭曲甚至杀人等。调查表明,中国22个省市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研究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
3. 学生经济负担过重
名目繁多的学习科目和考试科目使得中小学生除了购买必需的教科书外,还要购买大量的学习参考材料、辅导材料、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等,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另外,高额的择校费也加剧了经济负担,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地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收取择校费,然而让自己的孩子到重点中小学读书仍然是家长们认定的目标,并且家长向学校交纳的择校费也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二、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1. 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都无法跳出这个圈,社会在选拔人才时,更倾向于名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择校、给学生请家教、进辅导班;而学校、教师更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整个社会充满了应试教育的思想,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负担[3]。
2. 家庭方面的原因
望子成龙的家长总以为孩子考上大学既能光宗耀祖,又能捧上铁饭碗。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工作,没有希望。但由于中国基础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优质资源有限,家长把精力都用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希望孩子通过好好学习能上好初中、好高中、上名牌大学,最后让学生找份好工作。因此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复习资料,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兴趣班,给孩子请家教。调查发现,44.9%的家长承认自己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课外学习,67.6%的家长承认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种学习。学生的回答是,44.5%参加了家长安排的学习,58.4%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4]。
3. 学校方面的原因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学校的发展还不平衡,因此并非人人都能进入名校或重点学校,这加剧了师与师、校与校、地与地之间的升学竞争。一所学校到底优劣与否,社会各界甚至教育部门内部,也往往以考试成绩、升学率或几名同学升入重点中学作为判断标准。因此,校长需要教师为校争"荣誉",教师也需替自己争"面子",这一切都要靠学生的成绩来实现,于是学生被逼加班加点,减少活动时间,跳人复习资料和考试的"苦海"[5]。
三、"减负"的措施
1.社会层面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决摒弃"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认识,改变想尽一切办法择名校、争名师和唯分数、升学率和上线率是举的错误做法。诸多现实表明,这些观念已不再是"金科玉律",很多高分低能或者心理不健康的高学历人才同样不被社会所接受,只要能为社会作贡献就都是有用之才。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期待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有理想并为之努力。而且,还要认识到,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大自然,同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也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制度和物质等保障[6]。
2. 家庭层面
卢梭说得好,要把大人当大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中高不高兴?感觉累不累?效率高不高?收获大不大?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凡事不包办代替;实事求是,勿好高骛远、拔苗助长;平等相待,与孩子一起谋划学习和成长之路。而且,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特长,让他们做愿意做的、能够做的事,以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和谐发展。否则,孩子就会在"被期望、被安排"中丧失兴趣、自我、主见和独立,反而变成身体羸弱、抑郁寡欢、心理残缺,对未来感到渺茫的人。 3. 学校层面
学校是培育各类人才的摇篮,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及校园环境布置等都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学校领导应科学治校,教师应科学执教,学生才能高效学习。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只有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能力、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因此,要全方位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进修深造、继续教育、考察观摩,特别是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相互学习和集体探究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途径之一[7]。
第二,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既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办法,也是学生有效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减负就是要减去学生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既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又能减去学生作业量的目的呢?这就需要在安排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安排好课后作业,选题要精,要突出重要的知识点。合理安排好在巩固新知识、旧知识上的题量,避免机械性、重复性试题。有的课后作业可在预习中或课堂提问中解决,有的课后作业可转为口头作业;有的可以通过讨论、抢答、口答等多种形式分散处理,使学生做得既轻松又快速,也就是说要充分地、高效地利用好课堂,借助学生的群体智慧来启发和激活学生的个体思维,尽量减少学生课后孤军作战的烦恼和压力[8]。
第三,注重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可以减轻疲劳的心理强度,这在心理学实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到证实。同样的事情,哪怕困难重重,如果人们有兴趣去做,也会乐此不疲。作为中小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不会是天生的,因为学习肯定会遇到问题和困难,而逃避问题和困难是人们一种本能性的选择,一旦这种本能性的选择受到强制,如学生不得不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爱学习的样子,这时的学习任务即使不重,也会成为一种负担[9]。
此外,目前应试教育存在着重智商、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校内教育轻校外社会教育等现象。因此,减负"政策和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还需国家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和完善。
总之,"减负"问题任重道远。通过"减负"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全方位的提升自己。而"减负"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一起共同努力。因此,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孩子必须团结一致,不断探索,共同进步。这样一定能创造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79、139、287-288.
[2]李定.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与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00-202.
[3]李倩.浅谈新课改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J].科教文汇,2013,23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