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特点的分析,从正确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要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不足
一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新革命。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利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些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
二
我结合自己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总结出语文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于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连珠问之后继之以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样”包装之后的“教师意志”的倾泻,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的引导者地位不能被“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那么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的观众。
(二)本末倒置,过度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并展示出来。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值得我们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
总之,多媒体的优越性运用得当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运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特性,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不足
一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新革命。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利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些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
二
我结合自己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总结出语文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于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连珠问之后继之以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样”包装之后的“教师意志”的倾泻,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的引导者地位不能被“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那么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的观众。
(二)本末倒置,过度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并展示出来。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值得我们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
总之,多媒体的优越性运用得当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运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特性,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