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探索,真正落实互动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新课改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上,我们要紧跟时代要求,摒弃落后、呆板的模式,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要有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践是本学科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教授某个软件的使用,更不能单纯灌输信息名词或者信息理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绝不能孤立知识点,忽视教学情境的需要,为了知识点的传授而教,而应充分考虑到情境的需求,注重设计的实效性。
二、分析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为了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情境,首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是枯燥的理论,有的是实践性强的操作。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教《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了解其功能,我创设了“你的第一场手术——解剖机器”的情境。通过将机器解剖和人体解剖相结合,实现对部件功能的形象感知。
三、运用任务驱动法,奠定基础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种任务,各种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习和探索能力。
四、遵循“学以致用”原则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采用边学边用的教学方法,学一点就应用,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充分肯定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整合媒体资源,制作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丰富。在网络中,常见的媒体有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为了更好地应用教学,我们整合原本杂乱的资源。通过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资源整合成符合课堂需求的课件,让信息化教学引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六、任务设计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在一个任务的具体设计中,增加了任务分析、任务实施、理论拓展、独立实践等具体环节。通过具体的任务设计,解决了学生“怎么学?学会了什么?”的疑问。
七、加强课外拓展,提高综合能力
学以致用是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我们要授学生以“渔”,但总是通过一次捕“鱼”的实践完成教学,难免有些学生的学习思路打不开,不能够举一反三,充分掌握知识。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外拓展学习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外拓展的设计中,应用到的技能不一定局限于一个项目,可以是多个项目中多个技能的综合应用。课外拓展有延续性、实用性等特点。例如设计了“学雷锋主题演讲”的课外拓展,其中应用了网络资料搜索的技能、打字的技能、Word排版的技能、PPT制作的技能等。在完成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德”的教育。课外拓展的设计既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与人相处、做人做事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八、设计要有取舍性
一则成功的教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地将知识点全部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迁移上,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取舍性”原则,在问题的设计上“一环套一环”,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从而积极投身于自主探索的行列。
九、个体化教学,因人、因材制宜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新课改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上,我们要紧跟时代要求,摒弃落后、呆板的模式,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要有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践是本学科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教授某个软件的使用,更不能单纯灌输信息名词或者信息理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绝不能孤立知识点,忽视教学情境的需要,为了知识点的传授而教,而应充分考虑到情境的需求,注重设计的实效性。
二、分析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为了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情境,首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是枯燥的理论,有的是实践性强的操作。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教《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了解其功能,我创设了“你的第一场手术——解剖机器”的情境。通过将机器解剖和人体解剖相结合,实现对部件功能的形象感知。
三、运用任务驱动法,奠定基础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种任务,各种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习和探索能力。
四、遵循“学以致用”原则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采用边学边用的教学方法,学一点就应用,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充分肯定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整合媒体资源,制作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丰富。在网络中,常见的媒体有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为了更好地应用教学,我们整合原本杂乱的资源。通过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资源整合成符合课堂需求的课件,让信息化教学引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六、任务设计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在一个任务的具体设计中,增加了任务分析、任务实施、理论拓展、独立实践等具体环节。通过具体的任务设计,解决了学生“怎么学?学会了什么?”的疑问。
七、加强课外拓展,提高综合能力
学以致用是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我们要授学生以“渔”,但总是通过一次捕“鱼”的实践完成教学,难免有些学生的学习思路打不开,不能够举一反三,充分掌握知识。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外拓展学习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外拓展的设计中,应用到的技能不一定局限于一个项目,可以是多个项目中多个技能的综合应用。课外拓展有延续性、实用性等特点。例如设计了“学雷锋主题演讲”的课外拓展,其中应用了网络资料搜索的技能、打字的技能、Word排版的技能、PPT制作的技能等。在完成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德”的教育。课外拓展的设计既满足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与人相处、做人做事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八、设计要有取舍性
一则成功的教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地将知识点全部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迁移上,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积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取舍性”原则,在问题的设计上“一环套一环”,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从而积极投身于自主探索的行列。
九、个体化教学,因人、因材制宜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