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构建,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是统一的。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言训练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漠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构建,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是统一的。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言训练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漠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