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创新思维是摆脱旧的思路,采取非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从而产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什么是创新思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创新思维是摆脱旧的思路,采取非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从而产生创新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单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致使学生被动盲目地学习,缺乏创新思维。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索,现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1 保证自学时间,提高质疑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成了指挥官,指哪条路学生就走哪条路,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老师先入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既定轨道,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围绕老师所提问题团团转,学生哪还有质疑的机会。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故在教学新课前必定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集体解决疑问及各种形式的释疑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中低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不应不屑一顾或拖拉过关,或否定喝斥学生,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杜绝扼杀学生质疑兴趣的行为,充分保护好其质疑信心,调动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对疑问的解开,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找有价值的疑点,让其充分自信地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 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想
语文教材大部份是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造来实现艺术审美,所以语文课中最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在创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并给予他们的想象予以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 1 )经过教育→认真改正;( 2)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才能有所创造,才能创新。
5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作为教师应该在培养创造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审视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从此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激情的语言,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通过创设情景再现,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课前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本地较有特色的山形、山势,与之相映衬的湖泊、河流,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享受美。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习兴趣。上课时,通过课本中桂林山水插图,各种桂林山的形态图,侧面图,去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将它们作对比,了解桂林山水奇特的美,如此安排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什么是创新思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创新思维是摆脱旧的思路,采取非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从而产生创新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单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致使学生被动盲目地学习,缺乏创新思维。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索,现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1 保证自学时间,提高质疑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成了指挥官,指哪条路学生就走哪条路,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老师先入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既定轨道,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围绕老师所提问题团团转,学生哪还有质疑的机会。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故在教学新课前必定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集体解决疑问及各种形式的释疑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中低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不应不屑一顾或拖拉过关,或否定喝斥学生,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杜绝扼杀学生质疑兴趣的行为,充分保护好其质疑信心,调动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对疑问的解开,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找有价值的疑点,让其充分自信地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 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想
语文教材大部份是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造来实现艺术审美,所以语文课中最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在创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并给予他们的想象予以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 1 )经过教育→认真改正;( 2)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才能有所创造,才能创新。
5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作为教师应该在培养创造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审视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从此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激情的语言,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通过创设情景再现,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课前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本地较有特色的山形、山势,与之相映衬的湖泊、河流,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享受美。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习兴趣。上课时,通过课本中桂林山水插图,各种桂林山的形态图,侧面图,去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将它们作对比,了解桂林山水奇特的美,如此安排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