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同性恋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为数不少的特殊群体,隐蔽的交往十分活跃。他们游离于道德和法律之外,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压力。随着高校同性恋问题的日益凸显,研究其心理对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高校学生同性恋的特征、成因、策略等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同性恋
  作者简介:尹娜,三亚学院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189-02
  一、概念的界定
  “同性恋”的含义是指对同性的人具有吸引力并持续表现为情感和性倾向,同时对异性不能做出情感和性反应的人。同性恋有真性和假性之分,真性同性恋指对同性持续表现感情和性倾向的人。假性同性恋又称为情景性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是因为现实环境所迫而形成的,如监狱的犯人等。但环境一旦回归正常,他们便会恢复正常的性心理,对异性产生情感,所以情景性同性恋通常是无需治疗的。
  二、大学生同性恋的现状与特征
  大学生同性恋是同性恋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他们生活在象牙塔,深受校园文化影响。同时,他们的自我认同处于未完成阶段。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特征如下:
  (一)与支持系统的冲突明显
  1.与同辈群体的冲突。大多数大学生同性恋都是他乡求学,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由于内心的缺失比一般的大学生更希望得到周围的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但又因担心个人的身份被周围的人知道,而故意让自己疏远于周边的群体。有些大学身同性恋者为了掩饰自身的真实性取向故意表现得对异性的好感,或者与同性群体保持距离,进而从同性群体中消失。无论是表面上对异性的好感,还是可以的疏远同性朋友,对他们来说内心都是冲突的,充满虚伪感。
  2.与父母和家庭的冲突。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冲突来自父母与家庭。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已沉淀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的理想与希望和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使他们内心极度的挣扎,他们觉得愧对父母,却没办法面对婚姻。所以,他们会拼命的学习和拼命的对父母好来掩饰内心的愧疚。但是,这种冲突不会因此而消除,并且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二)负面情绪较多
  大学生同性恋者常常被同性持续吸引而产生感情,但同时又会因自己的同性恋幻想和性倾向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罪恶感、羞耻感等。过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普遍表现为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同性恋者会对异性恋情侣产生嫉妒和愤恨,甚至自暴自弃、放纵自己,使得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大为提高,更有甚者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
  (三)人们社会认知的偏差
  在中国,同性恋者及其感情的合法地位是不被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承认的,尽管高校环境下主流思想相对自由和开放。因此,他们只能不断地隐藏自己,拼命的进行防御,让自己生活于黑暗之中。社会对于同性恋往往与变态、道德堕落、艾滋病以及犯罪联系在一起,加之一些关于同性恋特别是大学生同性恋者犯罪的负面报道,使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形成了一种很负面的刻板印象。大多数人对于同性恋都是歧视的,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伤风败俗的,更有甚者会出现很多激烈的行为,如侮辱、殴打和敲诈等,对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社会不稳定行为的发生。
  (四)两性倾向明显
  在中国,同性恋是游离于道德和法律之外的存在,他们承受着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在高校里,大学生同性恋者往往异性缘很好,从表面上与异性恋男女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很孤独和缺失的。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同性恋较一般异性恋男女具有更多的两性混合倾向,也就是说他们既带有男性特质也带有女性特质,这不仅表现在对性对象的选择上,也表现在人格方面,如大街上经常可见打扮女性化、说话阴柔的男性。
  (五)感情短暂、易碎
  大多说大学生同性恋者的自我认知都有偏差,他们与同性发展感情,两个带有同样缺陷的人在一起,是无法得到彼此满足的,只会更加的痛苦,内心的丧失,是无法通过感情来根治的。大多大学生同性恋都是处于个人自我认同尚未完成的阶段,同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是来自内心的缺失,所以他们做不到完全自由地去爱和给予。同时,在中国的法律和道德背景下,大学生同性恋之间的伴侣关系是“不见光”的,绝大多数都是隐藏状态,得不到与异性恋者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约束,因此他们的伴侣关系易碎而且短暂。
  三、关于大学生同性恋的成因分析
  (一)遗传因素
  部分大学生同性恋的成因是来自先天遗传。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从小产生性的错位,产生同性恋倾向。比如很多男孩子生来就具有女孩气的气质,他们更喜欢布娃娃、好看的衣物而不是大多男孩选择的汽车、强棒等玩具。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体气质都是女性化的,角色认偏向于女性,缺少一般男孩子的阳刚气质,喜欢被保护。这种做法在潜意识中强化了自己内心女性化的倾向,显示了同性恋的倾向。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性趋向依然是女性化的,异性对他们并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他们的性对象很容易转向同性,进而形成同性恋。
  (二)从小自我认同的缺失
  从小自我认同缺失也是形成同性恋倾向的重要原因,在个体成长过程早期,缺少适当认同对象和对适当性别角色行为的肯定,对于个体接受自己适当性别角色和认同影响深远。如男同性恋者在童年里都表现出与母亲异乎寻常的亲密。这样的情况在单亲家庭更加明显,孩子从小跟父亲或者母亲两个人一起生活,单亲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性别角色榜样。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对性的认同差异。如家长要求孩子远离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他们更富于文静、女性化的活动,比如跳绳、踢毽、穿异性衣服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自我认同就不完全,在青春期及其后,会试图寻找一个在他父亲或母亲身上所没有的性力量的人作为伴侣。   (三)成长环境的影响
  个体成长环境对性观念、性态度与性习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下个体对性认知也是不同的。如生活在一个全是同性的环境中,对爱充满憧憬却没有适当的异性,极易导致其产生同性恋行为。此外,人际交往中的同性之间过度亲密,以及其他环境隔离与同性接触的机会,都是形成同性恋的原因。
  (四)社会文化的影响
  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个性鲜明且叛逆,喜欢新奇和刺激的事物。社会上放纵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盛行,自我认同尚未完成的大学生们,很容易受其影响,使他们在恋爱观与金钱观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学生之间的爱情变得更为金钱化、现实化,与异性之间的恋爱变得不再神圣和持久。加之诸如网络上“男女只为传宗接代,男男才是真爱”等标语以及游戏世界里的“好基友”盛行,使得他们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偏差,认为同性恋是当下的一种潮流与时尚。很多人都追求刺激和新潮,与同性发展恋情,到最后把自己都陷进去了,不能自拔,一直生活于痛苦之中。并且给身边的他人特别是同性造成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和痛苦。
  四、针对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应对策略
  (一)来自周围接纳、尊重和理解
  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会导致在做出判断时的观点各异,不管别人的观点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首先应该接纳。大学生同性恋者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的环境下,学习才是他们主要的任务。同性恋者应该被大家接纳,接纳他们作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普通一员。可能他们的爱和性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好的或是错的,但从他们自身的需要和满足感等角度出发来说却是好的或对的,这是人个体的性的实现方式,我们应该接纳。
  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很强的自决能力的。对于处在大学时期的学生同性恋者,他们的自我认同还尚未完成,如果一味地加以反对和阻止,会引起他们的叛逆和抗争,导致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的隐蔽和防御,行事可能会更极端,由此可能会产生难以控制的局面和后果。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自决能力。当然,我们的尊重是建立在他们有自决能力时,在他们生理、心理都不适合做一个决定以及他们的行为已经导致犯罪的时,应当加以坚决阻止。并采及时取措施进行引导和帮助,让他们走出困境。
  在高校里,很多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比较狭隘,认为同性恋是非常羞耻或者不可见人的。当我们在得知周围同学或朋友同性恋身份的时候,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并为他们保密,同时进行适当的规劝。而不应该把对方的行为作为谈资,四处“交流”,更不应该用有色的眼光看待对方或威逼利诱,这样会给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极为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与关怀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经历中最重要阶段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接受性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建立全方位关怀型校园文化,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在实施系统的同性交往心理教育时,要制订详细的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及接受能力,分层次、有目的的进行。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机会和教育条件,如辅导老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课、学生社团团体活动等把同性交往心理教育深入渗透,使同性恋大学生在同性交往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2.对他们进行自我认识和发展训练,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同性恋者探索自我,正确的认识自我。同时开展其他社会技能的训练,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以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他们完成好由大学到社会的过度。
  3.开设各类专门的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专业的老师或辅导员给学生讲解有关大学生性爱的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同性恋、性病、艾滋病、以及各种安全性行为的知识。同时,学校教育的方式要充分结合个案辅导的实务以及团体辅导来开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4.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和效能。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是大学生同性恋者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所以,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解决学生同性恋者的很多问题,从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林正义.青少年问题与辅导.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陈冬.青少年同性恋自杀情况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7).
  [6]戴月舟.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为例.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7]陈伟.当代中国女同性恋生存状态研究综述.当代社科视野.2009(2).
其他文献
摘 要 杰里·辛普森所著的《大国与法外国家:国际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权》从两个视角,即“大国” 、“法外国家”進行研究。对于辛普森提出“大国”的定义是否确切,“主权平等”的分类是否确为“形式平等、立法平等”、“存在平等”,“法外国家”不合法性论证,“合法化霸权”各种“合法化”论证等做出评述。  关键词 大国 主权 霸权 合法化 法外国家  作者简介:张泽尧,湖南省吉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商业联
摘 要 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体,而且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中存在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环境恶化、队伍成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环境,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政治观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观 教育  作者
摘 要 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类同时兼具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的特定物,但因法律没有及时作出合理的规定,导致以该类特定物为争议核心的纠纷并没有得到规范性地处理。本文在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构成整个民法大厦的基础上,从该类特定物本身所蕴含的双重属性出发,以案为例,阐明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对人格物在实体和程序规定上的漏缺,并梳理出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和作出的积极贡献,进而自然引证出“人格物”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从概念和特
摘 要 中国社会学界通常把默顿定位为新功能主义的代表,继帕森斯之后功能主义大师、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而鲜有人注意到默顿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为社会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优秀典范。默顿通过创立科学社会学和中层理论实现了对“科学实证”范式的超越,其研究取向上的多元化将“人文理解”范式和“批判反思”范式的精华融合其中,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庸”学者的伟大和卓越。  关键词 默顿 社会学 研究范式  基金
摘 要 司法鉴定行业在社会化后,出现了管理较为混乱、公信力有所下降的趋势。现代社会,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着法治的方方面面,也从很多角度影响着司法鉴定行业。本文以文书鉴定为出发点,分析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旨在寻找提高鉴定行业公信力的措施方法。  关键词 司法环境 社会环境 司法鉴定 文书鉴定  作者简介:石佳月,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
摘 要 廉政公积金制度作为公务员的基本福利规范之一,其建设和发展对于保持公务员工作的公正性、提升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避免腐败的滋生和横行等都有积极作用。同时,这一制度作为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步骤,可以帮助我国政府从源头上根治腐败行为,肃清公务员队伍,提升公务员的基本道德制度,满足其对于工作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更推动其较好的为群众服务。本文从中国制度反腐体系化建
摘 要 为打击故意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以及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违法犯罪行为,最高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举了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几种具体情形。但是司法实践中,由于对该《解释》的理解存在分歧导致法律适用出现偏差。本文以案例解读切入,以期阐明如何正确适用该《解釋》。  关键词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网间通信 《解释》  作者简介:徐肃裕,福建省厦门市思明
摘 要 公安边防派出所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基层执法力量,担负着维护边境一线社会安宁稳定的神圣职责。公安边防派出所队伍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边防派出所执法执勤的水平与效果,影响到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但目前边防派出所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认为针对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安边防部门应认清形势,解决问题,做好新形势下边防派出所的队伍建设工作。  关键词 公安边防派出所 队伍建设 调研  作者简介:王子
摘 要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涌现出大批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从我国道德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鼓励更多的人们“见义勇为”,实现道德模范常态化发展。  关键词 道德模范 常态化 雷锋精神  作者简介:刘灿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194-02  继
摘 要 不同于物权和债权,知识产权由于其智力成果无形性、法律授予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性会产生权利冲突,且这种冲突有不断扩大的发展态势。本文以商标权和著作权冲突为视角,探讨两种权利的冲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原则。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权利冲突 商标权 著作权  作者简介:孙婧婧,中国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