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既是培养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学会整理、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拓宽视野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读数学就是读生活,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是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推动力,学生阅读又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无论在课堂上或课外,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开阔数学视野,丰富数学情感,感受生活的美;才能积累更多数学知识;才能促使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达到消化、接受知识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有兴趣了,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和探究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阅读是点燃“学生数学兴趣”的火花,学生在广泛阅读数学故事后,一方面受到启发,在脑中逐步形成了数学价值观,促使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数学。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数学知识,锻炼了数学思维,为其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创造了条件。于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再被动,理解抽象数学知识不再吃力。
二、阅读与研讨相结合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可以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对在阅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拟为探究、讨论的对象,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的过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交流探讨,可以内化知识、细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阅读的形式与阅读的氛围相结合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数学阅读形式,营造数学阅读氛围。如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组织座谈会让学生互相介绍学习收获,讨论疑难问题。又如可在班内出数学墙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图文并茂,刊登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数学谜语、数学学习经验等。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编辑数学手抄报,自己搜集、编写数学手抄报的内容,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抄写。再如可以举行数学文艺会,演出数学文艺节目。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持久地进行数学阅读。
四、动手与阅读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算。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题目,一边画图分析,针对不同的年级,采取画不同的图形进行分析,边画图边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经过仔细分析,学生就会顺利地解出题目。又如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
五、科学指导与掌握方法相结合
1.比较法。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读使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数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
2.抓关键字词法。抓关键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画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找出解题思路。
3.分析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在阅读时要对教材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分析,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内涵。
六、培养习惯与提高质量相结合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学生的肠道,学生通过数学阅读,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新东西。数学阅读能干什么呢?它就像是学生的胃,学生通过数学阅读,可以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循环往复地供给学生营养,促使其越来越健壮、越来越聪明。但是,“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道出了学生数学阅读要领,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数学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懂得在数学阅读中理解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如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读懂应用题中词的含义,怎样断句或分段,怎样理解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等,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把题读懂,不要一知半解就动笔,那样容易出错。在课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适合自己口味、对自己有帮助的数学知识。如聪明的学生会在课前阅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在上课时,他们已对老师要讲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就有兴趣,感觉轻松多了,如鱼得水。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才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才能由此得到真正提高。
七、閱读指导与掌握阅读技巧相结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数学教材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读不出要点,发现不了问题。此时,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显得很重要。阅读前,可以先出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概念时要抓住关键词,弄清概念的含义;阅读定义、公式、图表时,要知道条件和结论是什么,要边读边思考,充分挖掘课本阐述的思想方法;阅读时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以及边阅读边实践的习惯。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循环往复,才能不断地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数学意识和精神的升华。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走出传统阅读和数学教学的误区,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学”和“读”的方法,在学习中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要学会勤动手、勤观察、勤动口、勤思考、勤实践,真正变“读会数学课本”为“会读数学课本”,在阅读中探寻知识的真谛。
一、拓宽视野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读数学就是读生活,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是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推动力,学生阅读又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无论在课堂上或课外,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开阔数学视野,丰富数学情感,感受生活的美;才能积累更多数学知识;才能促使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达到消化、接受知识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有兴趣了,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和探究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阅读是点燃“学生数学兴趣”的火花,学生在广泛阅读数学故事后,一方面受到启发,在脑中逐步形成了数学价值观,促使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数学。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数学知识,锻炼了数学思维,为其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创造了条件。于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再被动,理解抽象数学知识不再吃力。
二、阅读与研讨相结合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可以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对在阅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拟为探究、讨论的对象,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的过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交流探讨,可以内化知识、细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阅读的形式与阅读的氛围相结合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数学阅读形式,营造数学阅读氛围。如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组织座谈会让学生互相介绍学习收获,讨论疑难问题。又如可在班内出数学墙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图文并茂,刊登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数学谜语、数学学习经验等。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编辑数学手抄报,自己搜集、编写数学手抄报的内容,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抄写。再如可以举行数学文艺会,演出数学文艺节目。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持久地进行数学阅读。
四、动手与阅读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算。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题目,一边画图分析,针对不同的年级,采取画不同的图形进行分析,边画图边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经过仔细分析,学生就会顺利地解出题目。又如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
五、科学指导与掌握方法相结合
1.比较法。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读使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数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
2.抓关键字词法。抓关键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画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找出解题思路。
3.分析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在阅读时要对教材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分析,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内涵。
六、培养习惯与提高质量相结合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好比是学生的肠道,学生通过数学阅读,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新东西。数学阅读能干什么呢?它就像是学生的胃,学生通过数学阅读,可以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循环往复地供给学生营养,促使其越来越健壮、越来越聪明。但是,“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道出了学生数学阅读要领,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数学阅读习惯,使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懂得在数学阅读中理解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如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读懂应用题中词的含义,怎样断句或分段,怎样理解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等,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把题读懂,不要一知半解就动笔,那样容易出错。在课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适合自己口味、对自己有帮助的数学知识。如聪明的学生会在课前阅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在上课时,他们已对老师要讲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就有兴趣,感觉轻松多了,如鱼得水。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才能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才能由此得到真正提高。
七、閱读指导与掌握阅读技巧相结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数学教材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读不出要点,发现不了问题。此时,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显得很重要。阅读前,可以先出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概念时要抓住关键词,弄清概念的含义;阅读定义、公式、图表时,要知道条件和结论是什么,要边读边思考,充分挖掘课本阐述的思想方法;阅读时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以及边阅读边实践的习惯。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循环往复,才能不断地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数学意识和精神的升华。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走出传统阅读和数学教学的误区,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学”和“读”的方法,在学习中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要学会勤动手、勤观察、勤动口、勤思考、勤实践,真正变“读会数学课本”为“会读数学课本”,在阅读中探寻知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