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依托教材,挖掘文本资源,读写结合,开辟练笔天地,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通“在迁移”、 “在课文插图”、 “在情感共鸣”、 “在思维发散点”、“在情节空白"处设练, 以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 文本资源 小练笔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写”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方面,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艰难,但实践证明:练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训练内容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和可以延伸的想象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搜寻,用独特的视角去发掘,一定能找到巧妙的支点,激起学生创意表达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那么怎样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五方面:
1、练在迁移处
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小学教科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典范,无论在写作方法还是语言文字运用上都有较高价值,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反复“诵读咀嚼”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处,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契机,让学生进行仿写。
《秋天的雨》一文中有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你看,它把黄色给发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让他们感受这些独特的语言,接着就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道:“它把黄色给了梧桐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来了秋天的凉爽。”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高粱,高粱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美,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借鉴了文中的写作手法,学会了如何描写秋天。
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写鱼的那一自然段时,我们先通过品读让学生发现其中运用的AABB式的词语,找出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并列句式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写天空中变幻的云朵,或者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写完以后和大作文一样批改、鉴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小的写作技巧。
2、练在课文插图处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插图在課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等吸引小学生乐于读书的作用外,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插图这一特殊的“范文”,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进行恰当的写作训练。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精彩之处不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针对课文的一幅插图儿写的一篇文章。插图是这样的:在白雪皑皑的山间,小女孩儿贝蒂,双膝跪在一棵大树下,双手捧着一只冻僵的燕子,用嘴中呼出的热气在救护这只燕子。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创设想象,小贝蒂在什么环境下发现了燕子,当时她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写一段话。我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独立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十几分钟的时间,在孩子们幼稚的笔尖流淌出诗一般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她写道:“小贝蒂和她的爸爸、妈妈在覆盖着白雪皑皑的山间石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陡峭的春寒把她的小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牙齿也咯吱咯吱作响。正当她忍无可忍之时,突然发现一棵高大的松树下,一堆厚厚的积雪里,一个黑黑的小东西在隐约颤抖着。她以飞一般的速度跑过去,蹲下身来,轻轻地扒开积雪。果然,一只冻僵的小燕子裸露出来,它蜷缩着身子,翅膀紧紧地贴在身上,两只小爪子缩在翅膀底下,眼睛紧紧地闭着,只有看见它那微微颤抖的身体,才知道它还活着。多么可怜的小燕子,我一定要把它救活!贝蒂迅速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捧起小燕子,放在嘴边,对着小燕子的头使劲地哈气,让小燕子暖和暖和身体,然后,她又解开衣襟,把小燕子放进自己的怀里,让小燕子更温暖一些。过了一会儿,小燕子终于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这个陌生的小姑娘。小贝蒂见小燕子醒了,兴奋地喊起来:爸爸、妈妈,小燕子活了!小燕子活了!”
一幅课文插图,牵动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翱翔出如此美妙动人的诗篇。
3、练在情感共鸣处
“情动方能辞发”。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练笔就成为表达自我情感自然而然的需要了。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充满着感情的文章,学生潜心阅读,当感悟捕捉这种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蓄积点时,我们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与文本生发“高端对话”,及时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既达到内化文本语言之目的,又能为学生提供利用语言的环境。如《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教学中,教学到“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马上安排了一段练笔:“来到这个它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来到这个曾经留下它无数战友的地方,它肯定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境,写一段话”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写出了嘎羧对战友的怀念,有的写出了它对战友深情的呼唤,有的告诉战友自己即将来陪伴他们,真情在笔尖真挚流露,感情也在此刻到达高潮。在练笔之后的情境表演中,学生也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练在思维发散点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散之处,教师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开拓思路,继而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如教学《万里长城》中“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王崧舟老师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抓住“成千上万”问:都有哪些人登上长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参观都有?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有学生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记者,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上了长城……正是在这想象画面练笔中,学生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万里长城的赞叹,同时也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积累的语言。
5、练在情节空白处
课文中有些地方,作者为了节省笔墨,往往只用简短的语句带过,或者只是概括交代,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也紧紧抓住这一练笔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让你收到了一个又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结合课文的描写我设计了两处练笔的机会,一处是“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工时间正太郎觉得脸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我在这一处引导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供“挖、蹭、拽”等动词,让学生写写老狐狸是怎么样救正太郎的,感受动物对人的爱。另一处是“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这段话情节较简单,我又安排了一次正太郎和狐狸一家分别情景的扩写练习,不仅感受了人与动物间美好的情感世界,而且再次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这样,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畅游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帮助孩子们跳出文本,站在文本的肩膀上审视文本,汲取文本中的表达方法,举一反三;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升华文本的内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拥有一颗慧心,练就一双慧眼,有效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找到最佳支点,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3]《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关键词:语文 文本资源 小练笔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写”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方面,也是每位语文老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艰难,但实践证明:练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训练内容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和可以延伸的想象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搜寻,用独特的视角去发掘,一定能找到巧妙的支点,激起学生创意表达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那么怎样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五方面:
1、练在迁移处
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小学教科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典范,无论在写作方法还是语言文字运用上都有较高价值,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反复“诵读咀嚼”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处,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契机,让学生进行仿写。
《秋天的雨》一文中有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你看,它把黄色给发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让他们感受这些独特的语言,接着就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道:“它把黄色给了梧桐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来了秋天的凉爽。”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高粱,高粱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美,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借鉴了文中的写作手法,学会了如何描写秋天。
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写鱼的那一自然段时,我们先通过品读让学生发现其中运用的AABB式的词语,找出关联词“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并列句式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写天空中变幻的云朵,或者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写完以后和大作文一样批改、鉴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小的写作技巧。
2、练在课文插图处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插图在課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等吸引小学生乐于读书的作用外,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插图这一特殊的“范文”,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进行恰当的写作训练。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精彩之处不在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针对课文的一幅插图儿写的一篇文章。插图是这样的:在白雪皑皑的山间,小女孩儿贝蒂,双膝跪在一棵大树下,双手捧着一只冻僵的燕子,用嘴中呼出的热气在救护这只燕子。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创设想象,小贝蒂在什么环境下发现了燕子,当时她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写一段话。我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独立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十几分钟的时间,在孩子们幼稚的笔尖流淌出诗一般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她写道:“小贝蒂和她的爸爸、妈妈在覆盖着白雪皑皑的山间石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陡峭的春寒把她的小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牙齿也咯吱咯吱作响。正当她忍无可忍之时,突然发现一棵高大的松树下,一堆厚厚的积雪里,一个黑黑的小东西在隐约颤抖着。她以飞一般的速度跑过去,蹲下身来,轻轻地扒开积雪。果然,一只冻僵的小燕子裸露出来,它蜷缩着身子,翅膀紧紧地贴在身上,两只小爪子缩在翅膀底下,眼睛紧紧地闭着,只有看见它那微微颤抖的身体,才知道它还活着。多么可怜的小燕子,我一定要把它救活!贝蒂迅速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捧起小燕子,放在嘴边,对着小燕子的头使劲地哈气,让小燕子暖和暖和身体,然后,她又解开衣襟,把小燕子放进自己的怀里,让小燕子更温暖一些。过了一会儿,小燕子终于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这个陌生的小姑娘。小贝蒂见小燕子醒了,兴奋地喊起来:爸爸、妈妈,小燕子活了!小燕子活了!”
一幅课文插图,牵动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翱翔出如此美妙动人的诗篇。
3、练在情感共鸣处
“情动方能辞发”。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练笔就成为表达自我情感自然而然的需要了。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充满着感情的文章,学生潜心阅读,当感悟捕捉这种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蓄积点时,我们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与文本生发“高端对话”,及时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既达到内化文本语言之目的,又能为学生提供利用语言的环境。如《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教学中,教学到“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马上安排了一段练笔:“来到这个它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来到这个曾经留下它无数战友的地方,它肯定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境,写一段话”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写出了嘎羧对战友的怀念,有的写出了它对战友深情的呼唤,有的告诉战友自己即将来陪伴他们,真情在笔尖真挚流露,感情也在此刻到达高潮。在练笔之后的情境表演中,学生也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练在思维发散点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散之处,教师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开拓思路,继而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如教学《万里长城》中“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王崧舟老师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抓住“成千上万”问:都有哪些人登上长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参观都有?请展开想象,动笔写写。有学生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记者,登上了长城……有学生写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上了长城……正是在这想象画面练笔中,学生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万里长城的赞叹,同时也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积累的语言。
5、练在情节空白处
课文中有些地方,作者为了节省笔墨,往往只用简短的语句带过,或者只是概括交代,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也紧紧抓住这一练笔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让你收到了一个又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结合课文的描写我设计了两处练笔的机会,一处是“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工时间正太郎觉得脸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我在这一处引导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供“挖、蹭、拽”等动词,让学生写写老狐狸是怎么样救正太郎的,感受动物对人的爱。另一处是“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这段话情节较简单,我又安排了一次正太郎和狐狸一家分别情景的扩写练习,不仅感受了人与动物间美好的情感世界,而且再次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这样,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畅游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帮助孩子们跳出文本,站在文本的肩膀上审视文本,汲取文本中的表达方法,举一反三;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升华文本的内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拥有一颗慧心,练就一双慧眼,有效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找到最佳支点,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3]《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