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物、人才流动与产业升级(专题研究)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彻底地甩掉了“被开除球籍”的忧虑,但我们却无法陶醉。一方面,中国的人均GDP依然很低,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劳动的价值回报很低,所承受的环境污染等代价却十分高昂。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政府以及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但总体上,中国产业升级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迟缓的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迟缓的根源之一,在于制度化短期主义。它体现为公共决策行为中短期理性替代了长期理性,个体理性替代了整体理性。这种短期主义根源之一,在于任期制和以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这些制度或多或少地激励一些官员追求短期化政策效应,并漠视这些短期化政策所导致的长期性的负外部性。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恰恰是长期理性和整体理性。
  制度化的短期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决策的行为取向。一方面,它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重视器物而轻视制度,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硬件、器物、物质是可以在短期内做成的,而软件、制度和文化,则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培养和形成。短期化政策取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往往是某种文化、制度或软件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政策行为中,制度化短期主义体现在为了短期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不择手段,如:透支资源、破坏环境、轻视法制、漠视人权、纵容腐败。“不择手段”其实就是不讲规则或破坏底线价值。而一个不讲规则或底线价值的国度,经济发展只能长期陷入低端水平。
  显然,我们不能仅仅从产业本身来谈论产业转型升级,而必须从更宏观的制度和文化以及更深层的认知模式角度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少有两个步骤要走。第一,用制度化长期主义克服制度化短期主义;第二,通过重构目标体系,从而重构“手段-目标”的逻辑;不但要改变把经济发展当作唯一目标的做法,而且要把经济发展降格为手段,使其服从于更高的目标,把那些让人感到幸福、和谐和舒适的东西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并用它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个手段的整体性效率。
  有趣的是,“手段-目标”逻辑的重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其中一个后果,就是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专题所组织的三篇文章,讨论的就是“手段-目标”逻辑的重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后果。在这里,“舒适”被当作经济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发展,相反,一个地方对这个目标的追求,吸引了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聚集,后者则进一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落户,从而导致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主持人:王 宁
其他文献
“今朝回望昨日,昨日畅想今朝。看我‘中北’内外,尽在昨日今朝……”随着“中北之声”的响起,下课后的校园里开始热闹起来。站在11号楼二层的窗台边,望着中央大道的人潮人涌,远处的二龙山巍峨挺立,蓝天白云映在图书馆“博士帽”的上方,一幅静止一幅流动,画面就这样交相辉映。  不禁想到,来到中北大学已经两年了,在这座晋阳西北、龙山脚下、汾水之畔的高校生活,由最初的不情愿、雄心壮志再到后来的随遇而安、静心做自
和而不同  名言速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素材分析:  观点不同,性格迥异,却并不影响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和而不同”在熊十力和梁漱溟两位大师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熊十力每出一本书,必先送一本给梁漱溟。  1932年,熊十力集十年之力,推出了自己的哲学大作《新唯识论》。这天,熊十力来到梁漱溟家,寒暄两句后就递上了自己的《新唯识论》,请梁漱溟指教。梁漱溟接过书,匆匆浏览了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快速变化与发展之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从传统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向发展型意识形态转变,再向更高层次的具有终极与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发展。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执政党在努力寻求特定支持与散布性支持的动态平衡,以获得新时期的合法性,减轻政治系统压力,维持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发展。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特定支持 散布性支持 动态平衡  〔中图分
内容提要 人之在世生存使世界成为人遭遇的基本实事,对世界的态度及思考不同内在地决定了一种思想文化的特质。汉文化对礼乐世界的张扬凸显了世界的秩序性与和谐性,这种秩序性与和谐性是以不同存在者间的和谐共生呈现出来。人自身的礼乐性活动是开显、通达世界的津梁。正是在对礼乐性世界的认同及对生活实践的礼乐化期待中,儒家构筑了自身在世的栖居方式。  关键词 礼乐 世界 人 和谐有序  〔中图分类号〕B222
内容提要《老子》之道有“道体”“道相”“道用”“道境”四个层面的用法,其内容则是虚位的,其实质意涵隐藏在玄远幽深的语言中。《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注》这三种古注分别依据流行于时代的元气论、神仙信仰与玄学思潮对老子之“道”进行诠释与显题,在诠释者与被诠释文本的双向互动中呈现出原始文本与解释者自身的理解与问题。这一过程既是哲学思想由隐至显的展开,使得经典在意义显题中成为经典,也使得
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沿着不同的轨迹在行走,而缘分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我们吸引了过来,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可以温暖地依偎在一起,共同成长,免去孤单。  —题记  还未脱去初中时的稚气,就踏上了高中的征程。因此,在高一刚开学时,对于外界,我还是很敏感的。于是,我非常期待有一个很棒的同桌,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于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早早地跑到教室,收拾好桌子后,兴奋地在座位上等待着我的新同桌
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是历史的沉淀。而贴近时代,积极反映家国情怀的主题也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高频话题。  比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精心选择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5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并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
马利安·高立克/著(斯洛伐克)  胡宗锋 艾福旗/译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圣经》与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关系。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来说,在世界宗教经典作品中,《圣经》无疑是最大的灵感来源。  关键词 圣经 中国现代诗歌 周作人 冰心 郭沫若 穆旦 海子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5-0107-12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二
梦回高三,无数个暖阳和煦、微风轻拂的午后,我懒洋洋地趴在桌子上幻想着高考之后的场景:我要把厚厚的书本和试卷都丢掉,睡上个三天三夜,还要吃很多很多的零食,买漂亮的衣服来装扮青春……在那段煎熬的时光里,这大概就是支撑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那时候我每天5点20分起床,整理好床铺后,匆忙洗漱一下,就立刻飞奔去教室开始早读。早读结束总是开始很有精神,到后来越背越困,犯困的时候会请同桌帮忙掐一下自己,用痛
一夜之间,格力与奥克斯在线“硬杠”的事件吸引了无数眼球。但是,格力举报奥克斯的动机到底是不是打压同行競争者,其实对消费者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奥克斯空调的实际能效是否符合其宣传能效?如果不符合,差距到底有多少?更值得担忧的是,某些真相是以颇为偶然的方式与公众见面的。或许格力并非国家监管部门,却有消费者向其举报奥克斯空调的质量问题,确实“不合情、不合理”。然而,本应履行质量检测职责的有关部门,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