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管理科学研究表明,领导者要进行有效地领导,关键在于权威。权威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尊敬、忠诚、顺从和依赖,其核心在于领导者有强大的影响力。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对领导者影响力进行了研究,对领导者影响力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领导者影响力 影响力提升 研究反思
一、领导者影响力相关研究
1.领导者影响力概念鉴定。哈罗德·孔茨说:“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叫做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过程,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领导者影响力的界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①影响力是由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形成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没有上下授予形式,而是依靠领导者一定高度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生活态度、情感魅力、工作实绩和表率作用等素质和行为积累而成的。②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有目的、有成效地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③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影响、改变追随者的心理和行为,赢得追随者的能力。④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以上定义,领导者影响力均被概括为领导者的能力。结合所有定义以及领导过程理论,领导者影响力更可以看做是一种过程: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领导策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和心理,获取追随者及实现目标的过程。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影响力来源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看法也不同:梁旭认为,领导者的影响力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聪明智慧;二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卓越的品格和人文素养。安德鲁·J 杜柏林认为领导者影响力来源于领导者的人格特征、领导者的行为和情境的调节和影响。还有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于领导角色、领导声望和领导行为。(1)角色。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其形成包括有三个因素:一是社会期望。二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必须按照该角色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适应社会环境,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模式。(2)声望。声望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对他人能力、品质。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众人的综合评价即为被评价者的声望。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声望来了解并接受其影响力。人们总是根据某人的声望来判断其可信赖程度的高低、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及其吸引力的大小。(3)行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可信赖程度的高低,吸引力的大小,专业知识是否渊博,最终只有通过其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并得以证明和检验。因此领导行为是领导影响力的最终来源。
二、领导者影响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如何提升领导的影响力,是每个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当中,既有领导者主观性方面的努力,也会受到不少客观性因素的制约。
1.客观性因素对领导影响力的制约。
1.1行业背景或从业经验: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优秀的从业经验会对影响力产生正面影响。广泛的行业知识便于领导者准确把握本行业的市场、竞争、产品、技术状况,对于领导目标决策及其各方面管理的信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行业经验还可使领导人拥有良好的组织内和行业内的人际关系和声望,从而提升影响力。
1.2个人价值观:正直、公正、信念、恒心、毅力、进取精神等等优秀的人格品质无疑会飙升领导者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从而扩大其追随者队伍。“物以类聚”,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会吸引具有同类价值取向的人凝聚于组织,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领导者的人格和价值观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成员,成为组织默认的行为标准。
1.3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影响力的桥梁和翅膀,在准确传达领导者意见、要求、决策的同时,也广泛传播了领导者的影响力。沟通使领导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信息,预防盲目;沟通还使领导行為具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渠道,促进领导决策的实施。二者在增加领导有效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领导者的影响力。
2.主观因素对领导影响力的制约。领导的影响力的提升不仅要依靠领导者个人的主观努力,而且要依靠员工的大力支持,那么,作为领导者怎样把握好沟通的“度”,如何有效地确定影响力的覆盖范围呢?1.避免不恰当的关心态度—过于亲近和过于冷漠。2、避免不恰当的关心内容—过度关心下属的业务;对下属有求必应;忽视了员工的真正需求;不关心下属的“牢骚”。3、避免不恰当关心的方法—依靠心腹;放弃批评;小恩小惠;短期行为。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提升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一个人的品行、作风、能力的综合效应,是人格魅力的表现。领导者只有品行端、作风正、清正廉洁、处处发挥表率作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首先,提高个人素质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关键。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较高的领导魅力,领导魅力影响着领导能力的发挥。要提高领导魅力,就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领导魅力。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对一切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永远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渴望。二要注重自身修养,彰显“三德”,即在家讲美德、在单位讲道德、在社会讲公德,用人格力量其影响别人。还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其次,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其形象。为此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即是要深入基层、狠抓落实、率先垂范。
最后,能力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产生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领导者要正确分析,大胆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有关问题,要敢于授权,敢于负责,善于协调。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达到处惊不变,临危不惧,沉稳应对。领导者如果德高望重,智多识广,自然就有不凡的影响力,下属也愿意顺从,无形中增加了下属和群众的向心力。
四、领导者影响力研究思考
综观对领导者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发现领导者影响力的提升途径主要集中在领导者个人的努力上。这些提升途径可以说是领导者影响力的内力修炼,理论研究还缺乏对领导者影响力提升途径的外力作用。领导者影响力提升的外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高层组织的力量。高层组织对领导者往往有一种权威性和强制性,它可以为领导者发挥影响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高层组织的力量通过以下几点体现出来:传统的、由更高层的部门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性调整;依靠法律的调整和裁定;有效地交流机制。
第二,来自第三部门的力量。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这种“中间人”角色可以很好的评定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第三部门对领导者影响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考核机制体现出来,即建立一种外部考评模式来衡量影响力的正负及大小。
第三,来自民众和媒体的力量。当前来自民众和媒体的舆论对领导者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善于利用舆论对领导者而言事关重大。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习和利用网络,与民众进行频繁的交流,以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将民众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运用于工作中,为民创业绩,争取发挥舆论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旭.卓越领导力与影响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0.
[2][美]Andrew J DuBrin.领导力[M].王磊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
[3][美]Chanman E.H.卓有成效的领导者[M].郑春雷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4][英]海伊斯(hayes,N.).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M.]李靖坤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
[5][美]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王申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关键词:领导者影响力 影响力提升 研究反思
一、领导者影响力相关研究
1.领导者影响力概念鉴定。哈罗德·孔茨说:“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叫做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过程,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领导者影响力的界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①影响力是由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形成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没有上下授予形式,而是依靠领导者一定高度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生活态度、情感魅力、工作实绩和表率作用等素质和行为积累而成的。②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有目的、有成效地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③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影响、改变追随者的心理和行为,赢得追随者的能力。④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以上定义,领导者影响力均被概括为领导者的能力。结合所有定义以及领导过程理论,领导者影响力更可以看做是一种过程: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领导策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和心理,获取追随者及实现目标的过程。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影响力来源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看法也不同:梁旭认为,领导者的影响力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聪明智慧;二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卓越的品格和人文素养。安德鲁·J 杜柏林认为领导者影响力来源于领导者的人格特征、领导者的行为和情境的调节和影响。还有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于领导角色、领导声望和领导行为。(1)角色。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其形成包括有三个因素:一是社会期望。二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必须按照该角色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适应社会环境,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模式。(2)声望。声望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对他人能力、品质。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众人的综合评价即为被评价者的声望。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声望来了解并接受其影响力。人们总是根据某人的声望来判断其可信赖程度的高低、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及其吸引力的大小。(3)行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可信赖程度的高低,吸引力的大小,专业知识是否渊博,最终只有通过其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并得以证明和检验。因此领导行为是领导影响力的最终来源。
二、领导者影响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如何提升领导的影响力,是每个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当中,既有领导者主观性方面的努力,也会受到不少客观性因素的制约。
1.客观性因素对领导影响力的制约。
1.1行业背景或从业经验: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优秀的从业经验会对影响力产生正面影响。广泛的行业知识便于领导者准确把握本行业的市场、竞争、产品、技术状况,对于领导目标决策及其各方面管理的信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行业经验还可使领导人拥有良好的组织内和行业内的人际关系和声望,从而提升影响力。
1.2个人价值观:正直、公正、信念、恒心、毅力、进取精神等等优秀的人格品质无疑会飙升领导者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从而扩大其追随者队伍。“物以类聚”,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会吸引具有同类价值取向的人凝聚于组织,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领导者的人格和价值观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成员,成为组织默认的行为标准。
1.3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影响力的桥梁和翅膀,在准确传达领导者意见、要求、决策的同时,也广泛传播了领导者的影响力。沟通使领导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信息,预防盲目;沟通还使领导行為具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渠道,促进领导决策的实施。二者在增加领导有效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领导者的影响力。
2.主观因素对领导影响力的制约。领导的影响力的提升不仅要依靠领导者个人的主观努力,而且要依靠员工的大力支持,那么,作为领导者怎样把握好沟通的“度”,如何有效地确定影响力的覆盖范围呢?1.避免不恰当的关心态度—过于亲近和过于冷漠。2、避免不恰当的关心内容—过度关心下属的业务;对下属有求必应;忽视了员工的真正需求;不关心下属的“牢骚”。3、避免不恰当关心的方法—依靠心腹;放弃批评;小恩小惠;短期行为。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提升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一个人的品行、作风、能力的综合效应,是人格魅力的表现。领导者只有品行端、作风正、清正廉洁、处处发挥表率作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首先,提高个人素质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关键。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较高的领导魅力,领导魅力影响着领导能力的发挥。要提高领导魅力,就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领导魅力。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对一切有利于推动和改进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知识和新方法,永远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渴望。二要注重自身修养,彰显“三德”,即在家讲美德、在单位讲道德、在社会讲公德,用人格力量其影响别人。还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其次,领导者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其形象。为此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即是要深入基层、狠抓落实、率先垂范。
最后,能力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产生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领导者要正确分析,大胆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有关问题,要敢于授权,敢于负责,善于协调。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达到处惊不变,临危不惧,沉稳应对。领导者如果德高望重,智多识广,自然就有不凡的影响力,下属也愿意顺从,无形中增加了下属和群众的向心力。
四、领导者影响力研究思考
综观对领导者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发现领导者影响力的提升途径主要集中在领导者个人的努力上。这些提升途径可以说是领导者影响力的内力修炼,理论研究还缺乏对领导者影响力提升途径的外力作用。领导者影响力提升的外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高层组织的力量。高层组织对领导者往往有一种权威性和强制性,它可以为领导者发挥影响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高层组织的力量通过以下几点体现出来:传统的、由更高层的部门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性调整;依靠法律的调整和裁定;有效地交流机制。
第二,来自第三部门的力量。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这种“中间人”角色可以很好的评定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第三部门对领导者影响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考核机制体现出来,即建立一种外部考评模式来衡量影响力的正负及大小。
第三,来自民众和媒体的力量。当前来自民众和媒体的舆论对领导者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善于利用舆论对领导者而言事关重大。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习和利用网络,与民众进行频繁的交流,以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将民众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运用于工作中,为民创业绩,争取发挥舆论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旭.卓越领导力与影响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0.
[2][美]Andrew J DuBrin.领导力[M].王磊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
[3][美]Chanman E.H.卓有成效的领导者[M].郑春雷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4][英]海伊斯(hayes,N.).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M.]李靖坤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
[5][美]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王申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