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之我见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uyu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恰到好处的提问,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所以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课堂提问有如下认识: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施问,注意区分度
  提问要让全体学生思考,都有话说,所以在备课时,要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难易程度适当的问题。要让优生感到兴趣,引发钻研的激情;要让差生找到取得成功的途径,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引导答问中,应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
  二、提问要有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同于我们日常交流中的“问话”,而是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蕴涵在教材、参考资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和运用语文材料的能力,使提问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不能强求统一,要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那种硬要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进行回答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提问要选择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
  提问的切口绝不是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而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充分考虑的关联教材、阅读指导与学生思维的文字材料,“什么时候问”、“怎样问”、“问谁”都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例如:我在讲《七根火柴》时,以《夜走灵官峡》引入,提出“大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小故事”的问题,从“小故事”这个切口,引导学生去体会重大主题的表现手法。在分析无名战士的人物形象时,我从听和看的直觉小切口入手,把学生放到作品中去。正因为切口小而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有了一座通向探索未知的桥梁。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
  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我经常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把预习中自己不懂的或是有兴趣深入了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在课前汇总起来,然后我针对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需要,确定一些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提问,然后师生当堂讨论回答。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了。
  总之,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运用好这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让学生在“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肋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长期关注的问题。
其他文献
铅球、标枪、铁饼都是以远度决定成绩的田赛项目,在整个投掷技术动作中,最后用力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尽管三个项目所投掷的器械不同,但就其最后用力动作而言,三者存在着许多异同。下面就三者最后用力动作进行具体分析。  一、铅球的最后用力  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因滑步的长短而大致分为两种技术动作。  (一)短长型(滑步距离较短而最后用力的一步距离较长)技术  其主要技术动作表现为:当滑步结束、右脚落地后
期刊
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学生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
期刊
德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人才的核心内容和国民综合素质中最恒久的部分,它体现着教育的真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创新,德育工作更要创新。所谓德育创新,就是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念,改革和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德育的新形式,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服务。  一、转变学校教师的德育观点  当前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以“服从”、“听话”为培养目标,以“灌输
期刊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通常就形容这个人具有亲和力。有句话叫:力在则聚,力亡则散!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关系的工作,必定要求辅导员具有一种“亲和力”。辅导员如何以“亲和力”出色地履行学校、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必须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和形成一定的素养,它将使我们的工作
期刊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本人拟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结合课程内容赋予了特殊使命——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如何使课程的定位落到实处,完成这一目标,我认为掌握一定的适合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榜样分析法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的显著特点是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好的,它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线教师尝试着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又出现了种种矛盾,课堂放开了,学生的兴趣是有了,把
期刊
笔者曾对许多低分作文的考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审对题了、选对材了,而且对考场作文的技巧也耳熟能详——原来,他们什么都懂,就是一到考场上就慌了神,忘记了考场作文特有的阅卷方式和评价标准,只是自顾自地跟着感觉走——可见,大多数考生缺乏的不是素材和技巧,而是意识。俗话说得好,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切不可忽视它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考生,走上考场,脑中除了带上平时积累的素材,还须带上以下五个意识
期刊
传统的无机化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已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的高职教学不相适应,其课程体系的重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对无机化学的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已初步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并经过了两年的教学实践检验,结果表明总体效果良好.  一、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阵地的“异军”,发展迅猛,化工专业应市场之需,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化学理论基础,能解决常见领域的一般性问题,并具有一
期刊
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木桶理论”,此理论认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个理论不由得让我联想到教学中,一个班级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完全取决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尖子生,那些老师眼中的“庸才”——学困生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以诚相待,师生融洽  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
期刊